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娄明晓

  摘 要:目的 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临沂市高新医院收治的60例急诊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溶栓等一般治疗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B型利钠肽(BNP)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TnⅠ、Mb、CK-MB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TnⅠ、Mb、CK-MB、BNP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指标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18-0-03
  中老年人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人群,该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机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急性心肌梗死重要因素,当斑块不稳定,会造成血栓闭塞管腔,冠状动脉的供血供氧发生障碍,急性缺血是心肌梗死发病的主要机制,严重能够引起患者泵衰竭,危及生命[1-3]。临床治疗该疾病以抑制血小板激活、抗血小板聚集为主,通过开通患者冠脉血管,使心肌得到重新灌注,有效缓解临床症状[4]。目前临床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上常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开通梗死动脉,恢复供血供氧,进一步降低梗死面积,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5]。直接的PCI治疗才可能完全、快速地将患者的梗死动脉打开,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6]。本研究选取了临沂市高新医院收治的60例急诊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临沂市高新医院收治的60例急诊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92±4.61)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4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7.14±4.19)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Ⅲ级11例,Ⅳ级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通过临沂高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临床诊断标准[7];②经心功能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
  排除标准:①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或听力障碍;②伴有严重精神类疾病;③伴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疾病;④不配合研究。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第一时间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及血型等检查,同时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等措施。
  对照组患者接受溶栓等一般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与100~200 wU尿激酶(生产企业:上海枫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52),30 min内进行静脉滴注,同时开展常规治疗,例如及时吸氧、抗凝、抗血小板、抗休克、镇痛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干预。
  ^察组患者接受PCI治疗。在患者胸痛的12 h内进行急诊PCI,同时在手术前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体给药方案:术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生产企业:辰欣药业,国药准字H20113013);氯吡格雷600 mg[生产企业:赛诺菲(杭州)制药,国药准字J20171237],且对血脂异常患者予以适当他汀类药物治疗。在预备好主动脉内球囊后,先进行球囊扩张再进行支架植入,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合适的β受体阻滞剂以及他汀类药物。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IVST心脏超声检查时室间隔厚度、LVEF左心射血分数)。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TnⅠ、Mb、CK-MB 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液(5 mL),保障在采集血液前,受检者至少空腹8 h,离心后取上层清液,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cTnⅠ、Mb、CK-M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浆B型钠尿肽(BNP)指标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3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指标。④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心源休克、心力衰竭、活动性出血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心源休克+心力衰竭+活动性出血)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LVDD、IVST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LVEF比对照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lc202209221736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TnⅠ、Mb、CK-MB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cTnⅠ、Mb、CK-MB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TnⅠ、Mb、CK-MB变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NP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NP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NP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心血管急症,致病因素复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而言,临床最重要的治疗原则为抑制血小板激活以及抗血小板聚集[8]。治疗中,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改善患者抗血小板聚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药,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其药物作用是通过对血小板的抑制以及对血栓素A2的作用,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但是但对活化血小板、环氧化酶旁路等路径导致的血小板聚集现象并无显著改善效果[9]。氯吡格雷属于一种较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具有不可逆性,达到的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膜整合素受体相结合,阻碍血管中血小板聚集,每日重复1 次给药能够迅速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效果,逐步增强血小板抑制作用[10]。大多数学者认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是由于患者的氧自由基增高导致中性粒细胞活性提升进而损伤了微血管,增多的儿茶酚胺导致患者心肌的自律性增强出现了再灌注后的缺血区室颤阈降低所致[11]。药物溶栓治疗由于操作简单便捷、技术及设备要求较为严格,一旦发生超出溶栓治疗时间窗后则不能应用药物溶栓[12]。随着医疗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其治疗优势得到临床广泛认可,但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该种治疗方法对患者发病时间要求极其严苛,因此限制临床应用。而冠脉介入治疗则可有效再灌注心肌,大幅度提升血管的再通率,进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亦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以及预后生存质量[13-14]。
  cTnⅠ为心肌纤维上特有收缩蛋白,仅分布于心室肌与心房肌内,正常情况下其血清中浓度极低,当心肌受损时cTnⅠ可迅速释放至血液内,引起血清cTnⅠ水平升高。Mb是心肌细胞内水平较高的氧合蛋白,心肌损伤后血液中其水平可在1~2 h迅速升高,6~12 h达到高峰值,可作为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性指标。CK-MB是心肌损伤时最先升高、升高幅度最大的心肌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TnⅠ、Mb、CK-MB变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CI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炎性情况,降低血栓再发生。
  目前临床应用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优势在于具有创伤小,疗效优、术后并发症少,预后快等,患者的接受度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过导丝将球囊传入管腔狭窄部位使狭窄区域扩张,对患者的狭窄、堵塞部位置入支架,进而恢复心肌血液的有效供应。临床研究指出,在患者发病12 h内是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15-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NP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神经激素物质中BNP是其中一种,由心室分泌而来,一旦机体的心室负荷增加,其BNP的水平也会相应的增加,因此BNP指标可作为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检验的重要辅助指标[17-18]。当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缺氧病情、心肌缺血状态都能够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同时血流动力学以及受损的细胞也会逐渐得以恢复,直至稳定,心室负荷也相应减少,因此BNP水平会相应下降[19]。一旦病发急性心肌梗死后,会直接对供血供氧状态产生影响,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经积极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但仍有可能发生语言功能障碍、感觉意识障碍等,对患者的后期生活、工作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经PCI微创手术,可以使心肌得到再灌注,尽快恢复供血供氧,改善临床症状[20]。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体现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还体现在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方面,故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天杰,董军乐,闫森,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对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21, 36(3):239-244.
  [2]武东,贾莉,张雅倩,等.替格瑞洛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出血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1):63-67.
  [3]张杰,马礼坤,张理想,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0,36(4):311-317.
  [4]王位,韩渊,赵巍,等.准分子激光冠脉消融术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3):225-230.
  [5]文艳,刘寅,肖健勇,等.冠状动脉内溶栓结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11):1146-1149.
  [6]屠袁园,赵菊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近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9,36(3):392-394.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0):766-783.

nlc202209221736



  [8]彭建博,余焕香,徐文云.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1,7(1):162-165.
  [9]柯福生,金哲秀,黄蕾,等.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36):28-30.
  [10]冼展超,柯晓,杨大浩,等.PCI手术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11):1589-1591.
  [11]徐博.主勇銮蚰曳床┝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22,28(8):37-39.
  [12]马妍,赵红丽,周杨,等.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22,28(7):94-95.
  [13]王学文,钟建利,鄢华,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与药物治疗比较[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2,30(2):125-128.
  [14]赵灿灿.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和溶栓治疗效果及复发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32):21-23.
  [15]黎德恩,梅啸,李明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3):1674-1677,1683.
  [16]郭丹,张丽娜.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时间及复发的影响[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1,27(S2):173-174.
  [17]丛中华.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4):34-37.
  [18]宋松根,陈魁,李涛.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1,45(23):2522-2524.
  [19]张立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不同时机使用替罗非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28):146-150.
  [20]刘志远,赵晓宁,刘江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尿激酶原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39(19):4658-4661

nlc2022092217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4007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