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药毒副作用的预防对策及药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晓霞

  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毒副作用的具体预防对策以及药理作用,并对引起中药毒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于2017年1月~2022年3月入院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中选出480例,其中1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中药毒副反应,对药种类型、给药方式、差异化条件进行比较,总结适用于规避中药毒副反应的可行性预防措施。Y果 肌注给药方式下中药毒副反应发生率28.76%,静脉滴注26.27%,口服药13.73%;血栓通10.00%,双黄连42.50%,黄芪注射液45.00%,喜炎平12.50%,其他药种27.50%;未炮制56.52%,错误用法用量83.72%,不规范管理58.06%,错误煎煮87.50%(P<0.05)。结论 中药毒副作用常与给药方式、药种、药物管理质量、用法用量、有无炮制、煎煮方式等因素有关,预防时应当采取有效的药物管理方法、标准化用法用量与炮制、煎煮方式等对策,依照药种特征,优选口服给药方式,从而降低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率,切实维护中药用药患者安全健康。
  关键词:中药;毒副作用;炮制;煎煮方式;给药方式;黄芪注射液
  中药疗法在临床上已然成为优选治疗方案,许多医院均开设了中药房。然而,在凭借中药处方抓药、用药时,若未能关注处方质量,未对中药材进行合理炮制,未督促患者控制好用法用量,很有可能出现中药毒副作用,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要想充分发挥药效,应在出具中药处方前,制定详细的中药管理规划,确保患者服药后减少毒副反应,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480例中药用药患者中,对110例出现中药毒副作用的患者资料进行深度研究。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5.57±4.68)岁;用药时间在1~2个月,平均用药疗程(1.48±0.29)月。患者是否出现毒副反应与患者的实际年龄、性别未见相关性(P>0.05)。此次研究活动已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认可。
  1.2 方法
  根据此次研究结果归纳具体的影响因素,而后整理出对应的中药毒副作用预防对策,内容如下。
  1.2.1 科学炮制中药
  作为中药使用阶段比较重要的方法,对中药进行炮制,如锻制、炒制、烘焙等,能够减轻药物本身的毒性。例如在使用川楝子药材时,优选炒制炮制方式,可减少服药者出现胃肠不适等毒副反应;蜈蚣等本身带有毒性物质的毒物,要以烘焙炮制方式去除毒性;在使用天仙子以及闹羊花等药材时,经过炮制后方可减少中药处方的毒副作用发生率。
  1.2.2 严控用法用量
  依据学者刘艳娜等人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中药使用期间,药量偏多或过少,不但不利于充分展现药效,而且还会加剧毒副作用风险。如苦杏仁作为常见中药材,其标准用量通常在4.5 g或9 g,若超量使用,易形成毒性反应,故应当谨慎用药[2]。
  1.2.3 强化药物管理
  在中药用药中,除了需要严控药材使用量,还要以科学配伍方式,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特别是性状相似的中药材,如桔梗与人参,在加强中药材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需要选取正确的配伍药材。随着中药材配伍安全,中药治疗中自然也能降低毒副作用发生率[3]。
  1.2.4 规范煎煮步骤
  中药处方在使用时,常采用煎煮方式提取药材中的有用物质。如可以使用沙锅等材质的中药壶进行小火煎煮,基本上保持在40 min左右,且边煎煮边搅拌,一旦出现糊锅等现象,则不予以服用。同时,患者在煎煮药材时,应当依据中医师的提示,先行将“先煎字样”的中药材放入沙锅中,而后将其煎煮至200 ml药液后,过滤药渣按时服药,基本上保持早晚各用药一次的剂量。此外,因给药方式、药种均与毒副作用有着密切关系,故而在用药时,应当首选煎煮方式下的口服中药为主,并且可考虑使用其他药效一致的药物代替黄芪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以确保患者在规范的用药环境下,切实维护健康,免遭中药毒副作用的侵害。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不同给药方式下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率;(2)观察不同药种下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率;(3)观察不同条件下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s),使用检验计数资料(%)。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不同给药方式下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率
  肌注给药方式的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率最高(P<0.05)。
  2.2 对比不同药种下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率
  黄芪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居高,血栓通药物以及喜炎平注射液的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率略低(P<0.05)。
  2.3 对比不同条件下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率
  110例患者出现中药毒副反应,且未炮制中毒副作用发生率56.52%,错误用法用量83.72%,不规范管理58.06%,错误煎煮方式87.50%(P<0.05)。
  3讨论
  3.1 中药毒副作用的诱发原因
  过量使用药物或者误用药材均会产生毒副反应。尤其是川乌、天仙子等药材,虽然可入药,但若用量不当,将增加毒副反应发作的可能性。一般而言,过量使用川乌药材,会出现呼吸困难、头晕腹泻等现象;天仙子会在误服后形成吞咽功能障碍,甚至是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此外,还会因药物管理不当产生毒副反应,如未能筛选药材产地、区别药种、确定配伍禁忌时,也有可能面临毒副作用风险[4]。同时,未经过炮制的中药材直接入药,整体上毒副反应发作率略高于炮制药材。在处理药材,实施浸泡、煎煮操作时,未能按照标准的步骤进行,也是引起毒副反应的常见原因。中药用法上,包含口服、肌注、静注等,不同给药方式也会影响毒副作用,应确定每种药材的最佳给药方式。

nlc202211141700



  3.2 中药毒副作用的药理作用
  在根据中药材成分分析药理作用时,可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3.2.1 生物碱成分
  马钱子、草乌以及川乌等常用药材中多富含生物碱成分,即乌头碱、麻黄碱等,此类物质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带来抑制作用,继而在生物碱成分释放中,诱发毒性反应。如草乌等药材中的乌头碱,会刺激神经中枢系统,起到麻痹神经作用。若过量服用,会逐渐诱发中毒反应,严重时将产生呼吸衰竭。
  3.2.2 苷类成分
  黄芪以及苦杏仁以及木通等中药材中含有丰富的苷类物质,会对患者的消化系统产生刺激作用。如木通等药材中含有皂苷物质,会对肝、肾、心脏等脏器功能带来抑制作用,破坏系统平衡。
  3.2.3 毒蛋白成分
  主治泻火消肿,兼备祛痰功效的巴豆药材富含毒蛋白,若在用量用法以及管理上未给出明确规定,均会刺激消化系统。
  3.2.4 金属成分
  部分中药材中含有金属成分,合理使用能充当治疗药物,不合理使用又会转化为“毒物”[5]。如轻粉、砒石以及朱砂等药材,含有砷汞等金属成分,若患者长期服用,体内重金属含量超标,会诱发毒副反应,且会刺激神经系统。
  根据本研究数据,肌注给药方式下出现中药毒副作用的可能性偏高,且主要破坏患者的消化系统,而使用黄芪注射液药物的患者也更容易出现毒副反应。在不同条件下,未炮制中药、错误用法用量、不规范管理、错误煎煮条件下的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率偏高,组间数据具备对比性(P<0.05),由此推断出中药毒副作用会对患者的皮肤黏膜、消化系统及其神经系统带来损害。而且在服用双黄连、黄芪,以肌注给药方式用药时,更要加强毒副反应的密切关注。静注给药方式下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占比率18.70%,皮肤黏膜6.70%,神经系统7.30%;肌肉注射给药方式下消化系统12.00%,皮肤黏膜10.00%,神经系统5.30%;口服药对应的毒副作用占比率6.70%、8.00%、4.70%。由以上数据可知,整体对消化系统的侵害占据37.30%。黄芪注射液皮肤黏膜4.70%,消化系统6.70%,神经系统3.30%,整体上对患者造成的毒副作用,显然黄芪注射液居高,双黄连次之[6~7]。经过炮制方法后使用的中药毒副作用仅有2.50%,证明此次研究结果可信度偏高。
  综上所述,在患者使用中药时,为了进一步消除毒副作用风险,理应加强药物规范管理,注重合理炮制与科学煎煮,按照标准的用法用量,尽量选用口服药方式给药,以促使患者经中药治疗后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艳娜.中药毒副作用的预防对策及药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9,11(6):322-324.
  [2] 杨建萍.中药炮制方法与降低中药毒副作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6):182.
  [3] 戴八十三.中药毒副作用的预防对策及药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1):185,190.
  [4] 张明.中药炮制方法与降低中药毒副作用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5):178.
  [5] 张茹.中药毒副作用的预防对策及药理分析[J].黑江中医药,2020,49(2):82-83.
  [6] 康桥.中药炮制方法与降低中药毒副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6):254,256.
  [7] 李佳佳.中药炮制方法与降低中药毒副作用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9):1386-1387.

nlc2022111417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4213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