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和业兴孝为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淀国

  晴空万里,艳阳高照, 这天,不是年,不是节,然而在西达农场第三管理区美德村的一个小小院落,欢笑声,鞭炮声,天真孩子们甜美的歌声,融和一起,汇成一个幸福无边的海洋,比过年还开心,比过节还热闹。有的人特意从首都北京、省会海口赶回。原本不算小的客厅,此刻显得十分拥挤,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个个手舞足蹈,笑容满面,吃着糖,喝着茶,聊着天,而桌上那个“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大蛋糕,花花绿绿,香气漫溢,更给这个和睦友善的大家庭增添了许多节日气氛。坐在正中的老寿星沈庆加,今天刚好是90大寿,紧靠身边的是比他大两岁的老伴。在他18岁时,由父母作主与中兴镇加龙村的杨小娘结成夫妻。婚后家庭生活虽不富裕,但二人恩恩爱爱,互相关心体贴,干起农活,你争我抢,都是一把高手,小日子过得倒也舒心。先后生育二男四女,最大的儿子现年已有62岁;内外孙子孙女21人,最大的孙子现年也有33岁;曾孙16人,最大现年10岁,是个名副其实的四代同堂之家。
  沈庆加和杨小娘两位老人风风雨雨几十年,一直居住在依山傍水的美滨村,很少外出。生活规律,每日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着良好的饮食习惯,以清淡为主,多吃杂粮,没有吸烟、嗜酒的习惯。生活虽然清贫,但勤俭持家,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神志清楚,自理日常生活,与儿孙们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两位老人虽然都没有文化,但沧桑岁月却让他们深谙为人处事的真谛。他们共同生活73年,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年轻时正处在战争年代,生活的艰难不言而喻,但他们与世无争,平实做人,赡养父母,哺育孩儿,最终含辛茹苦把孩子们都拉扯成人,同时也培养出优良的家风,给子孙后代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无论是在美滨村,还是西达农场,只要一提起“长寿老人沈庆加和杨小娘”,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夸起他们这个“孝顺之家”。无论是本姓儿孙,还是外姓媳妇,无论已经年过半百,还是在校的“红领巾”,一代传一代,都是敬老孝顺的楷模。沈庆加、杨小娘生育子女6人,虽然都已经成年立业,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他们兄弟姐妹分家不分心,每当家庭有事或困难的时候,总是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特别是赡养照顾老人的事情,他们总是争先恐后,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从未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妯娌之间更是互相谦让,互相体谅,从不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对待对方,无论是自己的公婆还是侄子侄女,都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和子女一样。这么一个大家子从来没有发生过口角的事,不仅让老人父母放心,也让左邻右舍羡慕,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怀着一种敬仰心情,我们来到这个绿树环抱的美丽小村,见到了满面红光的两位老人。虽然过去不曾相识,但一见如故,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讲过去,讲现在,讲家庭,讲长寿,漫无边际,无所不及。而讲得最多,也是老寿星最感荣耀、自豪的,还是晚辈的孝顺,毫不夸张地讲,在他们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都深深地扎下了根,有了切身感受和认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伟大的民族。在改造自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向全人类展现出东方智慧的无穷魅力,养成了方方面面的传统美德。其中“孝敬长老”就是深得人心、久传不衰的精华,而且又特别强调了一个“敬”字,既要让老人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享受,更要使老人在精神感情上,感到温暖,远离孤独、凄凉,更不可受到任何伤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明明白白地提醒人们,对待父母,只管奉养,不知孝敬,就如同犬马一样;只有既养又敬,才是“人”必须具备之“美德”。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将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同住的子女,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和照顾。特别是精神上的理解、沟通,则显得更加重要。即使不在身边,也应该抽时间,尽量多回去看看。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对物质的需求欲望,要远远低于青年人,反而精神上的需求,却愈发强烈。一份小小的生日礼物,几句温馨的新年祝福,甚至远在他乡的一个报平安的电话,都能够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快慰和满足。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宽敞的客厅,光照、通风都很好,摆设虽然不多,但应有尽有,黑木八仙桌、塑钢折叠椅、电视机、电风扇、荧光灯以及自来水、摩托车、安全门等,看得出是个生活挺富足的家庭。沈家庆夫妇有两个儿子,他们现在和大儿子沈明芳住在一起。沈明芳已步入花甲之年,但看上去最多五十出头,身子骨十分硬朗,思想也很前卫。要让爹娘晚年真正过上舒心自在的日子,要让孩子有书念、上大学,“卡”上没钱是万万办不到的。而作为世代离不开田地的农民,光靠种那点水稻,即使老天爷睁眼,不旱不涝,最多也只能混个肚皮饱,所以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另辟新路。除了种好原有水稻外,他用很多精力去大种瓜菜,特别是反季节的尖椒、冬瓜、茄子、豇豆……什么价位好,就瞄准什么,直销广州、北京等大城市。他认为,绝不能把“宝”押在一个“点”上,市场变化风云莫测,力争多管齐下,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因此,他又成了橡胶种植大户。现在已有几百株,而且早就成了摇钱树、聚宝盆。和他一样,弟弟也是精明强干的一把好手,不但肯流汗,肯出力,而且善动脑,善观察,用周围伙伴的话评价,是个“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民,同样是个橡胶大户。见面时,他自己就主动得意地算起:橡胶正常年景清明后即可开刀,两天割一次,按照现在市价便可进账六七百元,这样一个月下来,就是万把块,直到十一月,完全可以大赚一把,何况橡胶价格一直是上升态势,岂不是糖上抹蜜样――甜上加甜嘛!
  看得出来,沈庆加老两口,不仅对自己儿孙晚辈教育有方,而且对自己“家”的经营也是特别到位。本来,一年到头吃香的、喝辣的都不成问题,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那个一年四季绿葱葱的小菜园,有茄子,有豆角,有黄瓜,有芹菜,特别是那块不算小的地瓜,看上去根深叶茂,收成一定不错。老人却风趣地说,“上面的叶子是我们的,下面的地瓜是老鼠的,不等长成,全被偷吃光了。”尽管这样,还是季季种,年年种,自己浇水,自己施肥,除了常常吃自己种的无公害的放心菜,还是健身防老的有效“营养剂”。所以,这个普普通通绿色小菜园,又是两位老人一年四季天天光顾的开心园、长寿园。编辑/鲁湾
  Wzz0451@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69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