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静萍 田青 苗文清

【摘要】 目的 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法,以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ST变化、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心电图变化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ST变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指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ST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脉综合征; 低分子肝素钙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P)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介于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及猝死之间的一种状态。其病情较重,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预后较差,猝死率高[1,2]。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延缓冠心病进展、降低冠心病病死率以及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以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良好疗效,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1例,女59例,年龄42~75岁,平均(55.32±5.27)岁,所有患者均符和中华医学会血病分会建议的诊断标准[3]。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51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45例,梗死后心绞痛24例,其他10例。采用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42~72岁;对照组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龄43~7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心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ST变化、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心电图变化及疗效。 1.3 疗效判定 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疗效判断标准,有效:胸闷、胸痛缓解或消失,ST段恢复50%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2周内仍有心绞痛发作,但频率减少。无效:胸闷、胸痛稍缓解或未缓解,ST-T未恢复,心绞痛仍反复发作,甚至加重或进展为心肌梗死,出现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9.2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6,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ST变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指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ST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n,%) 表2 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比较(x±s)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测量结果比较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结果如下,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1.30,P<0.05),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动图疗效比较(n,%)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等多种类型[4]。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凝血系统激活,诱发腔内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是产生UAP的主要原因[5,6]。因此,目前大多临床治疗方法都是应用抗凝、溶栓来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从而防止病变进一步恶化,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在本次临床疗效观察中,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的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的主要作用是抗Xa活性,它是从肝素分离或降解而来,分子质量4000~6000 D,是一种高效、低副反应的抗凝药物[7],其抗凝血因子Ⅱa(或抗凝血酶)的活性较低,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在减少冠脉内血栓形成的同时,达到减轻心肌缺血的治疗目的。药效学的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可抑制体内外血栓的形成,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对血浆抗凝血因子Xa的活性确定[8,9],且疗效已经得到临床的证实。同时,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推荐剂量,低分子肝素钙不仅不能延长出血时间,而且不能显著改变部分活化酶时间,故不需要监测或调整剂量[4,5]。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为理想的药物。本研究中,治疗组的心电图疗效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应选择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此疗法的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陆再英,钟南山,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刘文励,徐永健,汪道文,等.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 [2] 井建军.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短期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7,4(14):101.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4] Virmani R,Burke AP,Forb A, et al. pathology of the unsfableplague.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2002,44(5): 349-356. [5] 赵娟,肖海娟,周宏林,等.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26例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8,24(6):855-866. [6] Aaantman EM,Handin R.Low-moilecular-weightheparins: an intrigucingrew twist with prfound inplicatioin.Circulation,1998,98:287-289. [7] 李英杰.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临床观察.中国医疗前沿,2009,4(21):28-29. [8] Wong GC,Giugliano RP,Antman EM.Use of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s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A, 2003,289:331. [9] 荆红.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987-988. (收稿日期:2011-03-11) (本文编辑:车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465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