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 琳

  [摘要] 中职生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把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教育功能协调一致,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心理健康;中职生;心理行为问题;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08-03
  
  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关系着我国一线劳动大军的素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好胜、自私;成就动机低;意志不够坚强;承受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情感难以自控;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等。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是16~19岁,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从依赖向独立转型的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要面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求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扰,如不能及时解决,不但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职业发展。
  1 中职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1.1适应问题
  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很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学习、生活环境适应不良的问题,如:思念父母和过去的同学、不习惯学校的宿舍管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在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二个月,因为环境适应不良而退学的学生比例是全年中最高的。
  1.2学习障碍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都不太好。造成成绩差的原因不一,但大多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给予的教育、教养方法不当,没有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进入职校后,虽然专业课同以前的科目不存在太紧密的衔接关系,但是由于过去形成了懒散、不认真、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很多同学学习动力不足,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从而导致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
  1.3自卑心理
  中职生的自信心普遍低于同龄的高中生,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纪律欠佳等问题,得到来自学校及家长的鼓励与肯定比较少。过去的不成功经历带来的是缺乏信心、自卑等负性情绪,自我评价比较消极,还有些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或来自边远地区等原因而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甚至由于担心被别人歧视而心怀疑虑、行动退缩。
  1.4情绪不稳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既要适应新的环境,又要应对学习、生活、实习、交友过程中一些挫折和冲突,因此,中职生比同龄的高中生承受了更多的烦恼和压力,他们的情绪会表现得更加直接、强烈、不稳定,个性情绪带有明显的两极性,且容易走极端,取得成绩时,兴高采烈;遇到挫折时,又会悲观失望,甚至一蹶不振。
  1.5性心理问题
  中职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身体的成长和性的成熟进入了异性的接近期,喜欢接触异性;二是从升学负荷重压下的初中阶段过渡到相对宽松的中职学校后,原来被压抑的青春期情感得以爆发,渴望通过恋爱让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有些同学整日沉溺于情爱之中,荒废了学业,还有些同学因恋爱受挫而做出过激行为。
  1.6人际交往不良
  人际关系问题是中职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很多人因不知如何处理同学关系而苦恼。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特别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希望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找到安全感。但在班级和集体宿舍里,由于个人的气质秉性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千差万别,很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冲突。一些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同学很少与他人交流,凡事我行我素,或者主观上虽然愿意与人交往,却因不得其法,常常引起误会,造成了沟通不良;还有些同学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甚至打击报复别人,因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1.7违纪行为
  正常教学纪律的建立与维护,不但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而且是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有着良好纪律保障的校园环境也能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但是在许多中职学校,学生违纪行为却比较严重,轻微的如迟到、早退、开小差等,严重的如考试作弊、干扰他人学习、顶撞老师、破坏公物,甚至打架斗殴等。
  2 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中职生还处在一个发展的、未定型的时期,其可塑性较强,他们出现的种种行为大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中职生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只要施以适当的矫治,大多会有显著的改善,而且可能会对以后有预防作用。相反,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一般问题就可能会演变为心理障碍或疾病,行为问题会发展成人格问题,矫正起来就要困难得多。而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如果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扬长避短,或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效能。
  2.1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系列活动
  中职学生大多住校,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学校应当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克服困难,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这种指导和帮助,是一种心理支持。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咨询热线,开办宣传心理卫生知识的墙报、校报、网站,组织各种心理或能力拓展等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1.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当前中职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发展规律及社会的要求,中职学校要确立具体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结合本校情况,有系统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把认识心理素质、成长与心理、自我完善、开发潜能等方面作为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积累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简便、实用的心理调整方法和技巧,增强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如:合理化、自我暗示、自我转移、自我升华和意志控制等,由此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适应社会。
  2.1.2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是心理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能够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并可以对学生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应由受过专门训练、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校医等组成,这是心理咨询达到专业水准的基本保障。心理咨询室的设计风格要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进入室内后有亲切感、放松感。心理咨询老师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守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制定切实可行的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并且做好个案的详细记录,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以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2.1.3开展心理教育专题讲座心理教育讲座是针对某一时期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心理问题所进行的专题讲座,它是中职生比较喜爱的一种方式,可以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效率,具体安排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两种。讲座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在新生入校后,可以开设“适应新环境”、“融入集体生活”等专题,使学生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尽快适应专业学习;在学生将要实习就业时开设“走向社会”、“求职就业心理”等专题,让学生在思想上早日做好准备,正确处理好进入社会后自身身份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1.4组织班级团队活动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塑造良好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只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开主题班会,班主任可以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重点内容,运用心理训练、情境创设、游戏、角色扮演、问题辨析等方法实现心理互助,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控、自我疏导、自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会了与人合作,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达到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1.5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促使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是构成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过程中,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2.2.1父母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作为中职生的家长,要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理解他们要求独立和被尊重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的人格,经常平等地与孩子交流,给予充分的信任。由于中职学生大部分文化课成绩不好,所以社会上往往对他们存有偏见,因此,作为家长应首先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读大学并非是子女的唯一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多与孩子交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学习和就业方式。
  家庭心理氛围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欢乐、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尊重、爱护,父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志向,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也会对父母有充分的信任,并乐于接受家长的帮助与指导。相反,在气氛紧张、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孩子经常处于紧张、烦躁、缺乏安全感的负性情绪中,容易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而且会对父母失去信任,逆反父母的管教。
  2.2.2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为家庭心理教育提供指导与帮助。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家长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些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常用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在安排指导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两方面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是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需要。只有从这两方面的实际出发,才能使指导更有针对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理论指导时,应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建立家校协同教育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学校可以利用自己在理论和人员上的优势,对家长进行指导和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和讨论、典型经验交流、咨询辅导等方式帮助家长系统地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的系统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3 社区建立心理服务系统,与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寒暑假,普通中学学生普遍的烦恼是学校补课和参加各种培训班,而许多中职学生则往往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而无所事事,有些人长时间流连于网吧、游戏厅,甚至受校内外不法人员的影响而滋事扰民;还有些学生去一些不正规的企业打短期工,人身安全和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因此,如果能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把中职学生校内和校外的活动统筹管理起来,实现教育管理互补,那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其功能上的主导地位与业务上的指导作用,主动与社区教育机构携手建立协作关系,协调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2.3.1学校与所在社区的街道或居委会联合成立校外教育领导小组,经常保持联系,开展工作。例如,邀请教育专家定期到社区开展心理教育和实践活动,设立青少年聊天室,为辖区内的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心理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挖掘积极因素,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3.2 组织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如成立“青少年读书社”,开办社区“假日学校”,开展文化知识、动漫设计、网页制作、书法绘画、体育比赛等有益的学习及竞赛活动,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提高个人素养。
  2.3.3建立青少年社区报到制度。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所在社区报到,组织青少年开展公益性服务活动,由社区填写意见表将其表现反馈给学校,作为学校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中职学生通过校内专业课的学习,一般都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如果社区能为他们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参观学习和社会实践机会,则会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补充知识,锻炼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3.4成立社区青少年帮教中心,组织对社区失学、失足和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开展心理疏导和帮教活动,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回归社会。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影响中职学生以及所有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这些不良影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方面。比如因收入差距拉大而引起发的公众心态的不平衡、因下岗待业而导致的家庭生活的压力、单亲家庭的增加、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与色情影响、网上虚拟世界的诱惑等等,以及他们还要面对的生理的成熟、心灵的茫然、学业的困难、世俗的偏见、就业的压力……这些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为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学校、家庭、社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必须协同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教育功能协调一致,合理配置、相互作用的时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黄志法.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理论与实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08-0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482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