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大道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与临床观察。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症状,对症下药。结果:临床治疗97例,治愈14例,显效49例,好转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结论: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应症施治,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中医药治疗;临床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b)-075-02
  临床实践中把中风后遗症康复分为早、中、后三期。康复早期:是指急性期过后3个月以内,此期不仅病人本身有自然康复的倾向,而且各种治疗措施最易收效,因此在此期要不失时机地采取多种康复措施,以达到理想的目的。在用药方面,应以汤药为主,因汤剂可随证加减,有利于辨证施治,并与针灸、心理康复、功能锻练等同时并进。只要患者神志清楚,绝大多数能恢复到生活自理的程度,如穿衣、吃饭、行走、做简单家务等,有的甚至可以完全康复,不留任何残疾。因此3个月以内是中风后遗症康复的重要时期。康复中期:是指急性期过后3~6月以内,此期与康复早期相比,各种功能的恢复明显减慢,但仍要树立信心,积极进行以上各种康复治疗。康复后期:指6个月以上的病人,各种功能恢复更慢,但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和临床实践证明,其功能仍然可以改善。此期治疗以功能锻炼为主,如有兼证,可对症处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7例患者中,男68例,女19例,年龄均在45岁以上。脑出血56例,脑血栓29例,脑栓塞12例,病程在3个月之内46例,4个月~半年29例,7个月~1年13例,1年以上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综观中风一病,均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急性期虽有本虚见证,但常以风阳、痰热、腑实、血瘀等标实症状突出,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祛邪为主,应用平肝息风、清热化痰、通腑化瘀,活血通络等法[1]。恢复期证侯由实转虚,按照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扶正培本为主,标本兼顾,常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滋阴潜阳、健脾化湿诸法。辨证分型如下:
  1.2.1.1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主症: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
  本症为14例,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 g,竹茹、枳实、半夏、陈皮各l0 g,云苓15 g,生苡仁30 g,南星、天竺黄、厚朴各9 g。热象患者,加黄苓、山栀;夹风动者,用珍珠母、地龙、全蝎;头晕明显者,加菖蒲、郁金,甚者加礞石、川芎。
  1.2.1.2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主症: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腿软,突然一侧手足沉重,口舌歪斜,舌强言謇,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滑或弦细而数[2]。
  本症为36例,方用镇肝息风汤以达镇肝息风之力:牛膝、代赭石各20 g,龙骨、牡蛎各30 g,龟板12 g,玄参6 g,天冬15 g,白芍、川楝子各l0 g,甘草3 g。可加珍珠母、磁石、草石决明以增强平肝潜阳或重镇潜阳之效。热象明显者,可加黄连、丹皮;血瘀明显,可加活血化瘀通络之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伴有痰浊之症,胃纳欠佳,口干不欲饮,舌苔腻,脉弦滑者,加用半夏、胆星、竹茹、天竺黄等;肝肾阴虚甚者,证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暗红,脉尺动,可加生地、山药、山萸肉、麦冬等滋补肝肾之阴。
  1.2.1.3 气虚血瘀,脉络闭阻:主症:起病缓慢,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弦细。
  本症为47例,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 g,桃仁、地龙、当归各12 g,赤芍l0 g,川芎、红花各9 g。可加全蝎3 g,僵蚕、枳实各6 g,牛膝15 g,桑枝10 g,厚朴9 g等,以增强行气通络之力。如上肢萎软无力者,可加桂枝、羌活等以通络;下肢无力者,可加桑寄生、牛膝、桑枝、金毛狗脊等补肾强筋之品;血瘀明显者,可加丹参、鸡血藤、络石藤、伸筋草等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力;如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防己等淡渗利湿之品;如语言謇涩者,加郁金、菖蒲以开窍祛痰;大便秘结者,加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以润肠通便[3]。
  1.2.2 个体症状配合针灸治疗一般在病情稳定后开始。中风常见的后遗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口眼歪斜,失语流涎,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等,根据症状不同,在恢复功能方面常采用以下各法。
  体针:主要用于肢体功能恢复。
  口针:主要用于失语患者。
  头针:运动区、言语区。用于瘫痪、失语。
  水针:根据需要选用维生素B1、B12、当归注射液、复方川芎嗪注射液等,可单用,亦可两种药合用,作穴位注射,隔日1次。
  温针:对于肢体关节有寒凉之感者,当于进针以后,在针柄上裹上酒精棉球,然后点燃棉球,反复4~5次,其温度必然沿着被烧热的针柄而传到穴位之内,以达通络祛寒之目的。拔针后,再在针眼上敷以温针散,以强化驱寒通络止疼之力[4]。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临床治愈:患侧肢体有力,能徒步行走,生活可自理。②显效:患侧肢体功能明显改善,可扶杖行走,生活可基本自理。③好转: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有进步。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临床治疗97例,治愈14例,显效49例,好转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中风后遗症期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在本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亏虚为主,在标则血瘀、痰浊罹害甚多。故各家都推崇补气活血、化痰通络、滋补肝肾等法为本期的主要治法。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58岁,因左侧肢体麻木,乏力入院。患者1月前突感左侧肢体麻木乏力,不能活动,语言蹇涩,就治于我院内科,诊断为“脑出血”住院治疗,经西医治疗脑出血得以控制,但左侧肢体偏废不用,麻木乏力,左手不能持筷,左下肢不能站立,不能行走,大便失禁,无眩晕、口眼歪斜。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中医诊断:中风后遗症。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方拟中医汤药随症加减。处方:黄芪50 g,当归l0 g,川芎12 g,赤芍l0 g,桃仁10 g,红花l0 g,丹参20 g,鸡血藤30 g,全蝎5 g,蜈蚣3 g,僵蚕l0 g,地龙12 g,乌梢蛇15 g,牛膝10 g,藿香10 g,佩兰10 g,薏苡仁20 g。配合针灸治疗,同时鼓励患者锻炼患肢,促进肢体力量的恢复。1个疗程后患者可自行行走10多米,4个疗程后可自行外出散步,临床治愈出院[5]。
  
  4 讨论
  
  中风后遗症包括西医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出血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医认为本病成因为积损正衰、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等所致,经临床验治可分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肝肾精亏及痰热阻滞四型,其中以气虚络阻为多见,治疗上遵循应症施治,处方用药,取得了较好效果。有研究报道认为补阳还五汤可以明显减轻百日咳致急性脑水肿大鼠氧自由基连锁反应对血脑屏障及脑细胞的损害作用,还可抑制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脂质过氧化作用[6]。
  在辨证施治的同时,根据病变部位使用引经药。如上肢多选用川芎、桑枝、羌活,下肢多采用怀牛膝、桑枝、桑寄生,舌咽病变者配菖蒲、郁金、木蝴蝶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服药的同时,强化病人自我锻炼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使其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14.
  [2]张淑莲.中风后遗症89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3):20-21.
  [3]方毓萌.辨治中风后遗症7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2):28-29.
  [4]王乃文,王纯惠.药针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79例疗效观察[J].中医信息杂志,1988,(1):27-29.
  [5]张文生,张丽慧.中风偏瘫中医康复原则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3):182- 183.
  [6]常富业,李云,邵念方.从痰论治中风病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2):109-111.
  (收稿日期:2006-01-0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488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