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48例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红运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奥美拉唑、吗丁啉和谷维素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 将4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早餐和晚餐前半小时各服奥美拉唑20 mg,早、中、晚餐前半小时各服吗叮啉10 mg、谷维素30 mg,疗程8周。治疗前后行胃镜检查,观察食管炎及反流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 临床效果: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8%;胃镜下愈合情况:显效29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结论 奥美拉唑、吗丁啉和谷维素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疗效,是胃食管反流病的较好选择。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奥美拉唑;吗丁啉;谷维素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反酸、 反胃、嗳气等症状,伴食管pH的改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胃食管反流病(GERD)近年来有较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一种疾病[1]。本文就奥美拉唑、吗丁啉联合谷维素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作一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病例。其中男 28例,女 20例,平均42.3岁。均有反酸、烧心、胸痛等典型GERD症状且胃镜下有食管炎表现者,排除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系统性硬化症、结缔组织病变和有胃食管手术史者。
  1.2 治疗方法 早餐和晚餐前半小时各服奥美拉唑20 mg,早、中、晚餐前半小时各服吗叮啉10 mg、谷维素30 mg,疗程8周。
  1.3 疗效评定治疗8周后复诊。(1)总体疗效评价:根据反酸、烧心、胸痛3项症状积分评价总体疗效,每个症状均分为0分(无不适)、1分(虽有不适但症状不连续,不影响生活和工作,可不服药)、2分(症状持续,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和工作)、3分(症状明显,常需病假休息)。治疗指数:(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一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显效:疗效指数>80;有效:疗效指数50~80;无效:疗效指数≤5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显效: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症状较治疗前部分消失,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或半数以上减轻;无效:疗程结束时无改善;(3)胃镜下观察:食管炎症消失为治疗显效,改善≥1个等级为有效,无变化或恶化为无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 治疗8周后, 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8%
  2.2 胃镜下食管炎症愈合情况 治疗8周后,显效29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道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是多因素参与的酸相关性的上消化道动力性疾病,多由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减退,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等因素引起。
  奥美拉唑是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中的多态性表达酶CYP2C19代谢,因此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上表现为代谢率低,血浆浓度高的特点,抑制胃酸分泌。在临床上抑制胃酸分泌及提高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增加胃的正向蠕动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关键所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的分泌。对某些胃肠道动力差的患者,长期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导致胃内pH值升高,再加胃内食物潴留时间延长,易引发细菌性胃肠炎等。吗丁啉能阻断外周多巴胺受体,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的发生及减少其与食管的接触时间。吗丁啉也可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增强食管体部平滑肌蠕动收缩,从而防止食物反流。Hang等[2]对人群的调查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与烧心等消化道症状之间存在正相关。有一部分GERD患者,虽应用抑酸和促胃动力等抗胃食管酸反流治疗也难以奏效,但经心理治疗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谷维素能选择性的作用于问脑的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及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精神神经失调,使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得到恢复,强化了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器官的调节作用。大剂量谷维素还可纠正胃肠动力紊乱,恢复胃肠功能,刺激胃肠运动,缓解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故奥美拉唑、吗丁啉联合谷维素治疗GERD疗效更佳,其从不同环节、不同时段发挥作用,这种联合方式作用互补、合理、有效,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较好选择,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朱雅碧,陈军贤,黎红光,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不同疗法的总体评价(附112例临床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12(2):186-189.
  [2] Haug 1TI1,Mykletun A,Dahl AA. A reanxiety and depression related to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Gastroenterol,2008,37:294-2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30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