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医院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俊华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3-0049-03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强和改进消毒灭菌工作,对降低我国医院感染,尤其是控制外源性感染的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本地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医院开展的调查发现,消毒灭菌工作仍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主要论述在本地基层医院中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管理对策进行探讨。
  
  1 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院领导对该项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滞后
  1.1.1 重视不够医院领导往往认为该项工作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而不予重视,表现为消毒灭菌设备配备不到位、仪器更新慢、供应室建筑破旧、人员配备薄弱,这些均说明该项工作在领导决策中的位置。
  1.1.2 管理滞后由于主观上不重视,导致管理松懈,如某医院供应室布局不合理,功能上严重交叉,污物接收、处理与清洁物品置于一室,房屋设备陈旧,各种包装材料不合格,各种内镜处理不规范等。
  1.2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消毒灭菌知识欠缺
  1.2.1 消毒灭菌知识欠缺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全院的消毒灭菌工作负有监督、检查与指导职能,由于知识欠缺,常影响全院的消毒灭菌工作。如对消毒灭菌方法不熟识,表现为用铝饭盒、搪瓷缸作灭菌容器,用紫外线消毒奶瓶,内窥镜的组织活检钳不灭菌;对消毒灭菌监测知识不了解,表现为用pH试纸监测含氯消毒剂浓度,不知透析液监测如何开展,甚至不知从何处采样。
  1.2.2 观念落后消毒灭菌技术在不断发展,一些原有的观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一些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未及时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致使某些观念陈旧。如在2009年市卫生局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抽查工作中发现,多数医院的手术室刀片、缝针仍未一次性使用,某些医院的普通病房六步洗手法还未严格执行到位,用自然挥发法的福尔马林熏箱保存已灭菌的物品(如一次性注射器、灭菌后的缝针、缝线等),HBsAg阳性手术病人仍未特殊处理,供应室还未配备酶洗清洁设备。
  1.3 消毒灭菌方法选择不当由于操作人员对待消毒灭菌物品的性能、消毒灭菌方法的特性了解不够,常导致方法选择的不当,如用压力蒸汽灭菌法灭菌油纱布,口腔科的手机与车针用碘酒、酒精擦拭或用自然挥发法的福尔马林熏箱消毒,手术器械用金星1号浸泡灭菌等。
  1.4 消毒剂应用不合理,甚至滥用消毒剂在我国医院应用非常普遍,应用种类也很多,2008年市卫生局组织的全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检查中发现,个别医院滥用消毒剂,如某医院用万福金安消毒皮肤、眼结膜、口腔黏膜、手术切口以及手术器械、物体表面和地面,将其视为万能,不仅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且易致耐药株在医院的定植。多数医院应用5-7种消毒剂,消毒剂应用中的共性问题主要有:(1)消毒剂种类选择不当,主要表现为操作人员不根据物品的危险程度和被消毒物品的性能来选择消毒灭菌方法。(2)浓度不合适,更换不按时,主要表现为浓度过高或过低,但多数为浓度过低,在2009年市卫生局抽查的17所医院中,有10所消毒剂浓度不合格,缺乏消毒剂定时更换制度。(3)配制方法不正确,在全市组织调查的17所医院中,发现有52%的医院消毒剂配置方法不正确,主要表现为配置时不用量具,随意性大,配置后放置时间过长。(4)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常表现为消毒时间低于规定的要求。(5)影响因素常被忽视,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有机物、温度、酸碱度、待消毒物品的性能及使用频度的影响。(6)消毒剂进货把关不严,由于采购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使一些不合格产品趁机进入了医院,主要表现为:消毒灭菌剂的质量低劣,有效成分浓度达不到要求;标识不规范,如未标明消毒灭菌的有效成分、有效浓度;使用说明超出产品批文的范畴,未标明有效期、生产日期、生产厂址及联系电话等;消毒剂在进货时就已超过或接近失效期等。
  1.5 器械与物品消毒灭菌后被再次污染器械与物品消毒灭菌后应加强管理,存放于专门的无菌物品柜中,否则应视为已被污染,需重新消毒灭菌。基层医院器械与物品消毒灭菌后被再次污染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消毒灭菌后物品随意放置,无菌物品不定期清洁或不光滑不便于清洁,手直接接触已消毒的物品,送取无菌物品时清洁车、污物车不分;消毒灭菌后物品用消毒剂浸泡保存或用自然挥发法的福尔马林熏箱保存,易被再次污染。
  1.6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不规范消毒灭菌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必须按规定进行监测,监测应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的规定进行,但有部分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未能很好地掌握监测技术,如消毒剂、灭菌剂的细菌学监测时不加中和剂,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不做B-D试验、不用B-D专用试纸、B-D试验包不规范或试验时间超过规定的3.5~4min;环境卫生学监测不按国标159822―1995中的要求进行等;未掌握监测的有关要求,如部分医院未开展正在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及透析液的监测,个别医院甚至未开展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监测;监测目的不明确,如某些医院的消毒供应室开展了B-D试验,但试验结果不合格,灭菌物品照用,而不查找原因;细菌学监测,只报细菌数而不报告是否有致病微生物等。
  1.7 消毒灭菌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差消毒灭菌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但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受专业培训少,知识层次低,往往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或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主要有:处理污物时自我防护意识差,如某县医院的卫生员在处理污物时无卫生常识,无防护措施,导致1年内20人中有7人发生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另外工作人员在发生锐器伤时,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及注射乙肝疫苗等;对应用消毒剂、灭菌剂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如某些消毒、灭菌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具有刺激性,某些医务人员有过敏反应,长期过量接触某些消毒、灭菌剂可致畸、致癌等;消毒灭菌剂的泛用甚至滥用,除浪费资源外,可污染环境,可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医院定植株的形成,甚至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对这些不利影响认识不够。
  1.8 消毒灭菌药械市场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消毒灭菌产品繁多,产品质量高低不齐,如含氯消毒剂,品种多达数十种,单剂型就有片剂、水剂、粉剂和复合制剂等,生产厂家则更多,其中某些厂家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消毒灭菌剂标识不规范,无有效成分、无有效浓度,无有效期及生产日期,缺生产厂家、厂址及电话,使用说明超出产品批文上许可的范畴等。
  
  2 管理对策
  
  为了提高消毒灭菌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根据目前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同行参考。
  2.1 提高对消毒灭菌工作的认识,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提高消毒灭菌质量,可直接降低医院感染,直接减少医疗纠纷及赔偿,在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以后,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可为医院节约大笔费用。同时严把消毒灭菌质量关,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广大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应对该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保证该项工作应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工作质量。同时,加强消毒灭菌工作的管理,可合理地选择消毒灭菌方法,一方面可避免消毒灭菌方法选择不当导致消毒灭菌的失败,另一方面可直接降低医院消毒灭菌费用及不必要的仪器设备的购置,节约开支;医院对消毒灭菌工作必须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责任到位,如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该项工作把关、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感染管理科对全院该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指导,对消毒灭菌药械应具有业务审核的能力,药剂科和器械科把好进货质量关,护理部及有关部门把好使用关,各司其责,杜绝事故隐患的发生。
  2.2 加强对《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学习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加强消毒灭菌知识的学习,对临床消毒灭菌工作起到真正的监督、检查与业务指导作用,成为医院该项工作的权威人士。也应加强对《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学习,掌握各项消毒灭菌方法的特性、适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优缺点,掌握《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该项工作的管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全院的消毒灭菌工作起到真正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作用,才能把该项工作做好。
  2.3 加强对使用人员的培训,把住使用关加强对使用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消毒灭菌的方法、影响消毒灭菌质量的因素及注意事项等,只有使用人员正确地应用了消毒灭菌方法,才能保证消毒灭菌质量,才能使该项工作真正做到位。例如某院领导对消毒灭菌工作很重视,购置了现代化的环氧乙烷灭菌器,但由于使用人员未掌握其特性,灭菌物品的封装材质不符要求、封装不严或封装方法不妥,很易导致灭菌失败或灭菌后物品的污染,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2.4 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管理,严把消毒灭菌药械的进货关迫切期待有关部门理顺消毒灭菌药械市场,加强监督力度,提高消毒灭菌药械产品的质量,在目前情况下,可采取下述措施:感染管理科加强对全院消毒灭菌药械的管理,对新进的消毒灭菌药械进行业务审核,当好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助手,使假冒伪劣产品无机可趁,药剂科或器械科在进货时应严格进行质量查验和证件索取,杜绝不符要求的产品进入医院。
  2.5 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灭菌物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才能发现,因此一定要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正确、按时地进行各项消毒灭菌参数的监测,要充分利用监测资料,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分析处理,以防事故隐患的发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46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