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纳洛酮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854-01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所致,占中老年各种眩晕症60%以上,临床表现为头位及体位变化有关的眩晕,笔者从2005年4月~2006年5月应用纳洛酮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80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及门诊确诊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35~67岁,平均55.7岁,病程3天~9年;病种:脑动脉硬化11例,颈椎病16例,高血压病7例,血脂异常6例。对照组40例,男11例,女29例,年龄38~70岁,平均57.6岁,病程2天~10年;病种:脑动脉硬化10例,颈椎病14例,高血压病8例,血脂异常5例,糖尿病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种及合并症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按照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全部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TCD)、颈椎X线摄片、血流变学、眼底检查,部分病例经CT检查,全部排除颅内出血、梗死和肿瘤病变。
  1.3 治疗方法:(1)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降压、控制血糖、降脂、营养脑细胞等治疗。(2)治疗组:以纳洛酮0.8 mg加5%葡萄糖液500 ml,倍他司汀20 mg加5%葡萄糖液250 ml 静脉滴入,时间不少于4小时,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有糖尿病患者改为生理盐水)。(3)对照组:倍他司汀2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山莨菪碱针剂2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用药1~3天眩晕消失,伴随症状消失;(2)有效:疗程结束后眩晕消失或好转,伴随症状消失或减轻;(3)无效:疗程结束时症状无明显改善。
  1.5 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经Ridi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1.6 不良反应:治疗组: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8例出现口干,5例出现排尿困难,3例出现视物模糊,停药后症状缓解。
  
  2 讨论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变之一,是卒中发病的先兆,任其自然发展约有1/3的患者在以后数年内发展为脑梗死[2]。盐酸倍他司汀作为一种组胺类药物,血管扩张作用强,广泛用于血管性的偶发性眩晕。通过激动组按H1受体而发挥拟组胺作用,它对脑、心及外周血管,特别是椎―基底动脉有较明显的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盐酸倍他司汀能扩张内耳血管,从而发送内耳循环,此外能促进淋巴吸收,减轻内耳淋巴水肿。最近认识到:脑缺血、缺氧后,脑内内啡肽浓度升高,其中活性最强的内源性β-内啡肽浓度增高,可引起眩晕发作。纳洛酮是吗啡受体拮抗剂,易进入血脑屏障,能拮抗β-内啡肽对中枢神经的作用而显效。从理论上讲两药作用于病理生理的不同环节,因而产生协同的疗效。故总有效率达95%,明显优于常规疗法对照组(P<0.05),表明两药联用治疗眩晕能提高疗效。无效原因:1例患者前庭神经元炎未得到很好治疗,另1例发展为多发性脑梗死(与药物无关)。笔者认为纳洛酮与倍他司汀联用治疗眩晕,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
  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
  收稿日期:2006-09-1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604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