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纳米药物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智成

  文章编号:1008-6919(2006)10-0073-02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纳米药物与普通制剂的药物相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较强的化学活性、较快的吸收速度,在通过生物体的各种屏障、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设定药物的靶向性等许多方面,纳米药物都具有一般药物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为药物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领域。本文从纳米药物的制备、特点、应用等几方面介绍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纳米药物的前景。
  关键词:纳米药物 研究进展 前景
  
  纳米(nanometer,nm)是一种度量单位,1nm为10-9m,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药剂学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范围界定为1-1000nm,该范围包括>100nm的亚微米粒子。
  
  1.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及特点
  
  1.1 固相法是通过从固相到固相的变化来制造粉体药物。目前很多中药的纳米制剂是固相法获得的。
  2.1.2气相法是直接利用气体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物质变成气体,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最后在冷却过程中凝聚形成纳米微粒的方法。
  1.3液相法以均相的溶液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使溶质与溶剂分离,溶质形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颗粒,经热解或水解等处理后得到纳米微粒。
  2.1.4微乳液法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均匀的乳液,从乳液中析出固相。
  3.1.5纳米给药系统在纳米药物研究中,近年还发展了一种新型纳米给药系统,是以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将药物包裹于高分子材料制成粒径为50~1000nm的固体微粒给药体系。
  
  2.纳米药物的特点
  
  2.1 增强药物溶解速率
  应用纳米技术的制备工艺,使药物颗粒缩小到纳米级水平,随着单位药物的总表面积增加,而使药物与胃肠道液体的有效接触面积明显增加,药物的溶出速率也随之提高。
  2.2 扩大药物在过血―脑脊液屏障,实现脑位靶向。
  2.3 稳定药效 有些药物进入消化道或体内后,容易被蛋白酶、酯酶或核酸酶等分解酶降解,失去药效,而制成纳米药物后,可防止被这些分解酶降解,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2.4 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纳米药物制剂不但可以增强难溶药物的溶解速率并改善其吸收,而且按载体材料,还可使一些在体内被快速代谢失效的速溶药物减慢溶出度。
  2.5 增强药物作用靶向性纳米药物制剂与以往药物剂型比较,最突出的优点是具有明显的靶向性。也就是说它能将药按设计途径输送到药物的靶位。这样不仅可提高疗效,而且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3.纳米药物的应用
  
  3.1 制备智能化药物 所谓智能化药物是指能依据病理变化将药物送到指定的病变部位,发挥出药物的最大疗效,而对正常组织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的药物制剂。
  3.2 在诊断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目前用于诊断的纳米制剂如造影剂、定位剂、染色剂等发展很快,现已有多种应用于临床。如纳米氧化铁造影剂静脉注射后,只被肝脏和脾脏的网状内皮细胞吸收,恶性肿瘤细胞不能大量吸收氧化铁。利用这种正常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之间的功能差异发现病灶。
  3.3 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借助纳米技术,可在纳米中药的制药技术、药效研究等方面建立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创新方法;纳米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加速中医药与国际医药业发展接轨的步伐,更有利于药物的规范化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纳米技术不但可大幅度提高药物的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甚至可能产生新的药效及降低毒副作用,并有极强的靶向作用,甚至可以治疗一些疑难绝症;通过纳米技术,可减少病人用药剂量,从而节约有限中药资源。
  
  4.纳米药物的前景展望
  
  纳米医药技术的基础理论及载药纳米粒药物的制备还不完善,应用还处于实验室和动物实验阶段,能在临床应用的还不多。因而,随着纳米制剂技术和新药研究的发展,将有一批作为特殊作用的纳米药物研制成功,如靶向给药,缓释或控释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改变作用方式或给药途径,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等,将成药物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丁志平,乔延江. 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药[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43-45.
  2 王世敏,许祖勋,傅晶.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59,61-105,109-129.
  3 Liu JW , Shao MW ,Chen XY,et al. Large-scale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s by an ethanol 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J].J Amer Chem Soc ,2003, 125(27): 8088-8099.
  4 Manoj V ,Timothy ME ,Dinesh SO, et al. Pluronic mi-croemulsions as nanoreservoirs for extraction of bnpivacaine from normal saline[J]. J Amer Chem Soci, 2004, 126(16): 5108-5112.
  5 闫鹏飞,郝文辉,高婷. 精细化学品化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50.
  6 Damage C, Michel C, Aprahanian M ,et al. New approach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 with polyalky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as drug carrier[J]. Diabetes, 1988, 37: 246-258.
  7 Kreuter J. Nanoparticulate systems for brain delivery of drugs[J]. Adv Drug Deliv Rev ,2001, 47(1): 65-8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613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