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到底谁救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海贝珠

  在一次酒店里的晚餐之后,朋友买了一条爱吃的红烧鱼装盒带回去。走到半路上,突然被一个孩子挡道,孩子大约七八岁,穿一件白色的短袖衬衫,深色短裤,大声喊道:“叔叔,我找不到妈妈,还没有吃饭,肚子饿死了。”朋友即刻停了下来,路灯下,他也看不清孩子的脸,顺手就把食品盒递给他,一边说:“盒子里只有鱼,叔叔没有饭,你拿去吃吧。”
  事后,他跟我谈起这件事,觉得有点奇怪。他说:“其实我可以给他几块钱,让他去买饭吃。这鱼可比饭贵多了,也不是孩子要求的,我怎么就莫名其妙地送给他了呢?鱼里刺很多,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吃?”
  我也答不上来。对于乞讨者,我们有时给几个铜板,有时视而不见,有时甚至讨厌和鄙视。有人以为,乞讨有真假,看上去逼真,就容易动心。也许很多人确实是以理性来判断真假的,以为靠理性才能拯救“不幸”者。其实,良心和善心并不能解释我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反应和行为。理性并不包含同情,看上去很真实的乞丐也可能是装出来的。理性推断的结果,很可能是见死不救,因为一个善举只能救人一时,即便你给了他这顿饭,下一顿又在哪里?如果你永无止境地贡献出去,即便自己倾家荡产,变成他们中的一员, 也终止不了贫穷和弱者。
  我的朋友肯定不在理性范围之内。靠理性的话,他应该从口袋里掏钱出来,而不是把特地为自己购买的红烧鱼送出去。可见在乞讨者面前,他处于另外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并不属于我们自己,而被另外一种力量推动着。没有前提,不顾后果,就发生在这么一瞬间。
  我联想到自己在张家界爬山时,也发生过这种状态。坐“轿子”前,与轿夫讨价还价,砍掉一半。但是,“坐”完三百多米陡立的山路以后,我自动地按原价付钱,还把自己带着的净水硬果都拿出来让民工喝了吃了。明明是说好了的价钱,为什么不忍心接受?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做生意不就乱套了吗?
  这件事我也琢磨了不少时间。我觉得,当我们把自己归入主动方、拯救方时,这种现象确实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换一下位置,与其说,是可怜民工的劳累,不如说,我们自己需要拯救。与我的朋友把鱼送出去一样,是我们自己的愧疚之心和软弱之情在“不幸”的人们面前节节败退。给鱼也罢,给钱也罢,都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这样想,是否更真实一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626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