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州区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了解通州地区近十年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妇幼保健三级网络获得孕产妇死亡信息及活产信息,对每例死亡孕产妇进行个案调查、评审分析,结合孕产妇死亡监测报表对近十年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州区2001-2010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5.85/10万,2001-2005年平均死亡率为25.01/10万,2006-2010年平均死亡率为8.02/10万;主要死亡原因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异位妊娠、妊娠合并症;评审结果:不可避免死亡3人,占27.27%,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人,占18.18%,可避免死亡6人,占54.55%。结论:通州地区近十年孕产妇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下降趋势;主要影响因素为文化素质、家庭状况、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对策:①重视健康教育,提高人口素质;②加强产科技能培训,提高产科服务质量;③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加大执法力度;④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死亡率;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0-02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国妇女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指标,可反映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妇女保健工作的水平。为了解通州地区近十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情况、孕产妇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作者对该地区2001-2010年的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1―2010年通州全区范围内在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天内死亡的孕产妇(不论妊娠时间和部位,由于任何与妊娠或妊娠处理有关的或由此而加重的原因导致的死亡,但不包括意外死亡者)的死亡报告卡、死亡调查报告、死亡孕产妇评审资料,以及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监测报表。
  1.2方法:按照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通过三级保健网络对孕产妇死亡及活产数实施监测,发现孕产妇死亡,由各级保健人员及时调查,逐级上报,每年进行两次质控,确保无漏报。由区妇幼保健所根据调查的情况填写死亡报告卡,书写死亡调查报告,并定期组织区围产保健协作组专家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十二格表法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结合死亡孕产妇的个案资料及十年孕产妇死亡监测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
  1.3统计分析 对2001-2010年间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见表1)
  2001-2010年间通州地区共死亡孕产妇11例,十年平均死亡率15.85/10万,其中2001-2005年间死亡8例,平均死亡率为25.01/10万,2006-2010年间死亡3例,平均死亡率8.02/10万。
  表1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
  
  2.2死亡孕产妇的一般情况:11例死亡孕产妇均为本地农村常住人口,农民7人,工人2人,会计2人;≤30岁10人,>30岁1人;计划内妊娠9人,计划外妊娠2人;文化程度,小学3人;初中3人,高中3人,大专1人;月经济收入,≤800元8人,>800元3人。
  2.3孕产次及孕期接受保健服务情况:11人中1人为二次妊娠,1人为三次妊娠,其余均为初次妊娠;除2人死于产前,其余9人均为初产;早孕建卡6人,占54.55%,孕期系统检查≥5次者3人,占27.27%。
  2.4死亡时间:2人死于孕期,余9人死于分娩后;死亡地点:2人死于家中,一人死于乡镇卫生院,3人死于县区级医院,5人死于省市级医院,有3人死亡前由乡镇或县级医院转上级医院。
  2.5死亡原因:产后出血2人,羊水栓塞2人,产后感染1人,子宫破裂1人,异位妊娠1人,妊娠合并肝病2人,先天性心脏病1人,产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1人。其中直接产科原因7例,占63.64%,间接产科原因4例,占33.36%。
  2.6评审结果:不可避免死亡3人,占27.27%,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人,占18.18%,可避免死亡6人,占54.55%。
  3讨论
  3.1孕产妇死亡率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通州区2001-2010十年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5.85/10万,已低于《中国妇女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25/10万,前五年间与后五年间孕产妇平均死亡率分别为25.01/10万和 8.02/10万,后五年较前五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说明我市的孕产期保健工作及产科质量已达较高的水平,并在不断提高中。后五年的孕产妇死亡率的降低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孕产期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不断提高,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加强监管,尤其自2008年开始实现网络管理后,孕产妇管理工作更是跃上了一个台阶;二是经过产科标准化建设,医疗保健机构的设备、人才结构得到很大改善;三是开通危重孕产妇会诊、转运的绿色通道,成立区围产保
  3.2死亡原因;因死亡病例较少,死因顺位不明显,但仍可以看出,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异位妊娠、感染、严重妊娠合并症仍然是危及孕产妇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产科工作者必须时刻警惕。
  3.3评审结果;11例中不可避免死亡3例,占27.27%,创造条件可避免或可避免死亡8例,占72.73%,说明孕产妇死亡率还存在很大的可降空间,我们的产科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需要加强。
  3.4影响因素;11例死亡病例均为农村户口,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稳定工作,经济收入较差,因而保健意识薄弱,对健康知识缺乏了解,不能及时接受产前系统保健,高危因素不能及时发现,一旦出现异常,往往已到不可逆转的地步,加之经济水平差,影响抢救,最终导致死亡。说明文化素质和家庭状况是制约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这个结论和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1],具有普遍性。
  从入院(初诊)、转院、死亡地点来看,大部分农村孕产妇首次入院(初诊)在乡镇医院,乡镇医院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在诊断、治疗、产科质量等方面较差,常导致误诊、误治、产程观察不严密、缩宫剂使用不当、接产不规范等问题,在判断病情方面也存在缺陷,导致转院不及时,转院后短时间内死亡,留给上级医院抢救的时间很短或根本没有,最终导致死亡。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及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5对策;根据以上结果和分析,针对影响通州地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贯彻执行义务制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开辟多种途径进行健康教育,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街头宣传咨询、各种宣传栏、健康处方等途径普及孕产期健康知识, 使孕产妇及家属了解相关知识,重视孕产期保健,主动接受孕产期系统保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给予干预,顺利度过孕产期。
  其次,医务人员增强责任心,进一步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加强产科技能培训,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各级妇幼保健人员,通过妇幼保健三级网络,积极摸排早孕人员,动员其及时接受孕产期保健。产科医生必须加强责任心,每接待一位孕妇要仔细询问病史,做好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给予积极的干预,化解危险。同时加大产科技能培训力度,为基层保健人员及产科医生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避免误诊、漏诊,以及对产科急重症的抢救处理能力。
  第三,积极推进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准入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从监测结果看,相当一部分孕产妇死亡尤其可避免死亡的发生与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操作不规范,缺乏应急抢救能力,病情判断不准确,转院不及时等有关系,因此要加大对乡镇医院的管理。目前通州地区基本每家乡镇医院都有接产,但事实上一部分医院并不具备接产条件。江苏省一级医院产科标准化建设要求至少要有2名执业医师,1名执业助理医师,目前通州地区有部分医院达不到要求,有的只有一名执业医师,甚至没有执业医师,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有的医院院内环境差,产科房屋不足,流程不合理。但是为了经济效益,这些医院也在接产,很难保证产科质量。今后应当由主管部门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专业机构进行评审后,主管部门发放执业许可证,而后由执法部门不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执业、超范围执业的机构和人员严厉处罚。
  第四,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虽然现在经济发展很快,通州区也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接受孕产期保健,以致一些高危因素不能及早发现,给予干预措施,随着孕周增加,超过生理承受极限,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悲剧。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范围,把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都纳入生育保险范畴,或由政府买单,保证每一位母亲都能享受基本的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的基本保健服务,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最终达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
  总之,目前通州地区孕产妇死亡率虽然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我们绝不能松懈,尤其目前还存在较大比例的可避免、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尽量避免同类病例发生,尽最大可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刘岳. 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及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0):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