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颜加岭

  摘要:小儿生理发育及组织器官的完善程度不同于成人,药物对各年龄阶段的小儿反应亦不相同,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效应动力学过程也不同于成人,药物的配置及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都有其特殊得表现及处理原则。因此,小儿的用药剂量及给药途径和方法都有自身特点。为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探讨。
  关键词:儿科药物的代谢合理用药
  
  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在防病治病的同时,还要保证其健康的发育。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的儿童约4亿,然而我国每年约有3~4万名儿童因不合理应用药物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或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儿童合理用药及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生存与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探讨。
  l儿童生理特点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的生理特点不同,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可将小儿分为6期:①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这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许多药物可导致胎儿的器官损害和死亡;②新生儿期:自出生时开始至满28天之前,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③婴儿期:自出生时开始至1周岁之前,此期生长发育最为迅速,但易患传染病、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④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⑤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周岁人小学前;⑥学龄期:自6~7周岁至青春期。
  2儿童用药的药代动力
  2.1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因素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及给药途径。新生儿胃酸浓度较低,排空的时问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索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也不完善,肌肉给药吸收不完全。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皮肤用药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
  2.2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蛋白质结合程度等。婴幼儿脂肪含量相对成人较低,脂溶性药物血药浓度相对成人较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相对成人较低,而细胞水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而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较多,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的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是核黄疸。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可以使不良反应增加。
  2.3药物的代谢
  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8周后,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成人水平。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特别敏感。若大量给予氯霉素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2.4药物的排泄
  肾是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而肾功能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小儿肾血流量低,尤其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2周岁后大致接近成人。儿童肾小管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高,影响碱性药物排泄。可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消除减慢,易致蓄积中毒,在给药时应注意小儿的月龄、药物剂量及给药间隔。
  3儿科用药的原则
  3.1用药前的正确诊断
  先确定患儿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儿科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有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肠炎、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细菌感染引起的其它疾病。
  3.2选择合适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之一。许多药品没有小儿专用剂量,常用的方法是由成人剂量来换算或按年龄及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这些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及其临床经验适当选用。
  3.3选择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由病情、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及发挥作用非常重要:①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经胃肠道给药安全。有些药物(如地高辛),口服相对肌肉注射吸收较快,应引起注意。②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不能用于新生儿。③由于小儿皮肤结构不同于成人,很容易透皮吸收,甚至会引起中毒,故用药时应注意。
  3.4选择合适剂型
  儿科药物剂型主要有:①研制口服制剂来替代一些注射剂,原则上能够口服给药的就不需要进行注射给药;②研制开发多种口服制剂(如;滴剂、混悬剂、颗粒剂、咀嚼片和泡腾片等)并改善其口感,方便患儿服用;③研制缓释制剂,减少服药次数和服药时间,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
  4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4.1抗生素类药物
  儿科最常见的疾病是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并合理的应用。就抗菌治疗而言,尤其应关注药物浓度与抗菌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关系。在应用抗生素时应在诊断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量的选用窄谱、低毒的药物来完成治疗。如合并细菌感染,应以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抗生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应避免联合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半衰期短,欲维持合适的血药浓度及给药次数,应每日2-4次。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四环素类(如土霉素)、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等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应慎用。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易引起菌群失调,如消化道菌群失调、腹泻、便秘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真菌感染。
  4.2解热镇痛类药物
  目前适用于小儿的解热镇痛药品种较多,各种退热药成分不同,但药理作用基本相同,只要一种足量即有效,没必要有联合用药。布洛芬疗效好、副作用小、口服吸收迅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易诱发儿童哮喘,诱发Reye综合征及胃肠道黏膜损害等,剂量过大引起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故应慎用。
  4.3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
  很多家长及部分医生认为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可长期、无限制使用,因此经常给孩子服用一些诸如钙制剂、锌制剂、氨基酸制剂、多种维生素制剂等。其实服用此类药物应根据身体的需要,若长期或大量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维生索D过量的使用可致使体内浓度过高,出现高钙血症。对新生儿而言,不宜长期使用维生素K,否则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总而言之,儿科用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作为儿科医护人员,应当树立高尚的医德,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为人民服务。努力去钻研专业技术,提高儿科用药的水平,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志华.重视儿科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医生.
  [2]任冠桦.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儿科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
  [3]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4]周森麟.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处置[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10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