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冬 林文华

  摘 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肌标志物、血脂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82例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术前80mg顿服,术后40mg,1次/日,口服1个月,20mg,1次/日,长期口服(39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1次/日,口服(43例)。于术前及术后24小时、72小时、1周、2周测定血清心肌标志物(CK、CK-MB、LDH)水平。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血液生化检查,观察血脂变化,术后6个月每月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两组CK、CK-MB、LDH术后72小时、1周、2周均较前次下降,治疗组于术后较对照组降低更快(P<0.05)。两组TG下降幅度和HDL-C升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DL-C和TC术后1个月后开始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使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心肌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可以更好地降低血脂,预防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阿托伐他汀 心肌酶 血脂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03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手段,介入术前强化降脂治疗可明显减少手术后冠脉事件的发生[1]。本研究对84例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于PCI前和术后24小时、72小时、1周、2周测定血清CK、CK-MB、LDH的水平,PCI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测定血脂,术后6个月每个月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以观察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及降低血脂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5月收治急诊PCI的AMI患者82例,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57例、非STEMI(NSTEMI)25例;平均年龄59.3±11.7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43例)。排除住院后短期内死亡者,阿托伐他汀过敏、肝炎病毒抗体阳性、肝功能不全及不能严格按照要求服药者。两组在性别、年龄、心梗类型、合并症、病变血管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PCI术。除常规给予相同剂量阿司匹林、波立维外,治疗组术前30分钟给予阿托伐他汀钙80mg(立普妥,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顿服,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mg每晚1次至术后1个月,之后给予20mg长期口服;对照组术前不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术后给予20mg,每晚1次长期口服。住院期间于术前及术后24小时、72小时、1周、2周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于本院检验科监测心肌酶,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门诊复查,空腹采肘静脉血,于本院检验科监测血脂。术后每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是否出现复发非致死性心梗、血运重建以及心源性猝死。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数据特点,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两个样本率比较应用卡方检验。
  结 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现罪犯血管血运重建,残余狭窄<20%,前向血流TIMI 3级,未出现并发症。所有入选病例严格按照实验设计服药,未出现肝功能障碍、骨骼肌溶解和其他不良反应。
  心肌酶的比较:术前两组CK、CK-MB、LDH均升高,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小时两组间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2小时两组CK、CK-MB、LDH仍高,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及2周时两组CK、CK-MB、LDH均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2周时两组心肌酶均降至正常水平,见表1。
  血脂的比较:术前对照组TG、TC、LDL-C、HDL-C(mmol/L)分别为2.8±0.32、6.2±0.54、4.1±0.60、1.0±0.09,治疗组分别为2.5±0.26、6.4±0.57、3.9±0.46、1.1±0.11,两组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对照组TG、HDL-C分别为2.6±0.22、1.2±0.22,2.4±0.36、1.1±0.26,1.2±0.24、2.0±0.45;治疗组分别为2.4±0.21、1.3±0.20,2.2±0.27、1.3±0.18,1.8±0.29、1.3±0.20;两组TG及HDL-C在三个时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对照组TC、LDL-C分别为5.6±0.68、3.5±0.35,4.8±0.29、3.1±0.36,3.9±0.42、2.7±0.38;治疗组分别为4.5±0.51、3.0±0.32,3.7±0.31、2.5±0.28,3.0±0.31、2.0±0.27;治疗组TC、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MACE的比较:A组随访4.5±1.4个月,最长6个月,共发生心脏事件2例;B组随访4.8±1.1个月,最长6个月,共发生心脏事件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事件发生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取决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冠状粥样斑块的破裂是引发AMI的主要原因[2]。心肌梗死术后心肌酶的水平直接反映心肌受损情况,因此,监测AMI患者血清CK、CK-MB、LDH水平及持续时间成为临床医生评价患者心肌受损程度、预后的重要指标。他汀类药物是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如今临床最常用的一类降脂药物,据文献报道,他汀类降脂药除调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抑制泡沫细胞形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强化降低LDL-C不仅能大幅度降低心脏事件,甚至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进入临床多年,但给药剂量尚无统一标准,国外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剂量通常为80mg,结合国人体质及血脂情况,国内学者多选用20mg作为强化降脂剂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给予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冲击,并逐渐减量至20mg长期口服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即采用急诊PCI术前80mg冲击,术后40mg口服1个月,20mg长期口服的给药方法,观察术后心肌酶情况,评价强化他汀治疗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有研究报道,阿托伐他汀20mg长期口服的降脂效果较10mg无明显差异[2],本研究显示,序贯强化降脂治疗在术后1个月即显示出良好的降脂效果,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证实本治疗方案降脂效果确切。本研究监测心肌酶发现强化治疗组术后72小时出现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CK、CK-MB较对照组低,LDH降低速度亦较对照组快,说明强化降脂治疗对心肌保护作用明显,原因除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效应而改善血管内皮,能够在心肌梗死及ACS中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外,据文献报道[3],阿托伐他汀还可显著降低hsCRP、MCP-1等炎性因子,升高IL-10等抗炎因子,降低炎症反应,从而达到保护心肌,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对急诊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进行随访,治疗组在术后半年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充分证实上述结论。
  他汀类药物的心脏保护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多项研究已明确他汀类药物有多向性效应,对细胞功能,包括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生、分化,氧化过程、炎症、凝血等均有抑制作用。这些效应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在分子水平的直接效应,是他汀类药物使心血管病早期得益的原因。因此在介入手术中,术前冲击,术后强化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除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血脂,稳定斑块以外,可以明显减少因手术产生的炎症反应,减少术后血管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徐成斌.论急性冠脉综合症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的益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3):130.
  2 李飒,段淑琴,王与章,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手术前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的应用探讨.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10):1.
  3 郑玉云,郭晓华,马江伟,等.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A-1、白细胞介素-10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7(2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41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