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门诊护理操作中常见感染因素及控制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牟亚芹

  关键词 门诊护理操作 医源性感染 原因分析 控制措施
  
  易感隐患
  创口感染:处置换药中易发生创口感染,虽然创口在术后可因细菌感染伤口引起感染,但多数感染是因换药术中细菌进入伤口所致,如操作者术前洗手不彻底、伤口清创不到位、无菌操作不规范、换药后器械、物品消毒处理不当等等。
  易造成医源性感染的操作:①雾化吸入:雾化吸入装置只能做到吸入用螺纹管为一次性,而药杯和储水槽做不到一人一用一清洁消毒,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反复使用,增加污染机会;②吸引器:储液瓶做不到及时清洗浸泡、干燥保存;③抹布:用于擦拭操作台和仪器的抹布做不到分开使用、一用一消毒;④穿刺:注射部位消毒不严,针头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反复穿刺失败后,将针头挂在滴管上等,容易造成局部感染;⑤洗手:只重视操作前后的洗手,而忽视对不同病人操作中间的洗手以及对同一个病人不同部位操作时洗手的重要性;⑥处置室管理:不能定时通风,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的处置中间未做到彻底消毒后再进行处置。
  职业损伤:护理人员工作中极易被锐器刺伤如吸药时、拔针时、注射后针头重新套帽时、处置中进行锐利器械传递时,以及术后刷洗如刀、剪、缝针等。
  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应用不当:个别护理人员不能正确掌握消毒剂的性能、浓度及有效作用时间;盛放消毒剂的容器不能定期消毒;物品在消毒或灭菌前清洗不彻底;需要灭菌的物品只做了消毒;消毒灭菌的物品保存不当,致使再次污染。
  一次性无菌物品存放不当,使用前未再次检查是否漏气及有效期。
  科室条件与感染管理要求的条件和相应的设施跟不上,只能维持现状,墨守成规,长此以往,会使感染管理工作松懈滑坡。
  
  控制措施
  处置室在治疗换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操作前后流水洗手,诊疗及手术器械、注射针头、换药包一人一用一灭菌。
  严格掌握消毒灭菌原则及消毒剂的使用方法,耐高温、耐湿热的物品、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对通过管道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雾化吸入装置、氧舱、治疗用螺纹管,用后按彻底刷洗→500mg/L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悬挂于专用储藏柜内干燥的程序封闭保存;吸引器连接管一人一管;持物钳罐要有盖,每4小时灭菌1次;油膏罐24小时灭菌1次;盛放消毒剂的容器每周灭菌2次。正确掌握消毒剂性能、浓度和使用方法,确保消毒灭菌效果,任何物品、器械在消毒灭菌前均应充分清洗干净。
  避免职业损伤: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认真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凡进行各项操作前严格流水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刷洗器械要带专用橡胶手套、围裙及防护镜,一般与锐利器械分开刷洗、分开放置,避免被锐器刺伤或刺伤他人。
  普及感染管理知识教育,规范医护人员医疗行为: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通过多媒体教学,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及实地操作等不同形式进行全员培训,特别对新上岗、进修、实习人员采取岗前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慎独”精神,把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工作之中,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环节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
  严格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控制感染过程:要充分认识到,医疗护理操作中不正确和非规范行为均可埋下医院感染的隐患,亦可成为医院感染的魁首;为规范医疗护理行为,要加强专科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进行“三基”、“三严”训练,统一标准,集中考核,努力将护理部质控考核中对缺陷的追究变为对感染管理质量形成的因素控制,变为行之有效的合理计划的常态运行,逐步落实,达到完善,使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正规化、标准化。
  加强科普宣传: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疾病流行特点,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播放录像、导医咨询台认真咨询宣传等形式,宣传预防保健和消毒隔离知识,使来院就医的病人及家属了解常见的预防保健知识和传染病简易消毒隔离方法,从而自觉配合治疗护理,对门诊感染控制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依据医疗废物分类标准,分别收集处理,严格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而造成医院感染。
  感染管理质量的产生,为我们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内容,也给预防控制感染问题赋予了新的挑战。目前,感染管理还存在有待解决的很多问题,我们只有依据感染管理的要求与门诊各科实际情况,制定整改目标和计划,做到有问题、有对策、有反馈,不断探索、纠正和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55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