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百善孝为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中。亦是做人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孝道是中国人文的教育。而现代中国人的孝道信仰目前正在呈逐渐流失的状态。相反,高度功利化的实用主义左右了社会思潮。
  
  91岁老人栖身阳台曾4次自杀
  
  今年2月28日是元宵节,原本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楼芳罗跳进了村口的池塘里所幸被村民发现及时救起。楼奶奶早年丧夫,独力将8个儿女抚养成人,在全村人的眼中,她是个性格坚强的女人。如今,老人膝下有子孙后代九十多人,正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她却要自寻短见。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记者调查后却得知了一个更为惊人的事实:在此前的一年多里,楼芳罗老人竟然还自杀过3次!而让老人屡次自寻短见的原因,居然是子女不孝,无人赡养。
  在《今日说法》主持人和说法团的支持下,孙子郭林峰力劝父亲,把奶奶接回到家里住。给了楼奶奶一个新房间,一床淡粉色的羽绒被,让我们感到了久违的温暖,希望这样的温暖能够陪伴老人走完余生。
  
  母亲被儿子关在门外在饥寒交迫中离世
  
  家住江苏省泰兴市马甸镇永新村的林兰珠现年89岁,生有两儿三女。老人含辛茹苦将他们拉扯大,如今儿女们也已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的林兰珠老人一度让村民们很是羡慕。林兰珠性格刚强,老伴儿去世后,她不想拖累儿女,一直一个人生活。然而岁月不饶人,两年前,已经87岁高龄的林兰珠生活渐渐不能自理,只得求助于女儿们赡养,然而却让她失望了。
  赡养母亲的任务就落在了林兰珠的长子陈丙生和次子陈建国肩上。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两兄弟却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闹上了法庭,后经多次调解协商,由长子陈丙生和次子陈建国按农历隔月轮流赡养母亲。
  协议虽然签订了,赡养母亲对长子陈丙生来说情非所愿。他和妻子李华对母亲漠不关心,动不动就恶语相加。林兰珠饱一顿饥一顿,还要看儿子媳妇的脸色,稍不留神,就会遭到了李华不堪入耳的辱骂。一言不合,陈丙生夫妇就把老人关在门外,老人的女儿和村里数次调解亦无效,也不让他人代为照顾老人,林兰珠只能以墙角的一堆花生藤做铺盖,蜷缩在儿子的屋檐下。如此到了第七天晚上,雷电交加,暴雨如注,林兰珠度过了人生中最凄凉、最漫长的一个夜晚,冰凉刺骨的雨水不仅摧残了她虚弱的身体,也浇熄了她仅存的一丝生存欲望。一墙之隔的陈丙生视若无睹,似乎并不知道生他、养他的白发娘亲正在暴雨中痛苦挣扎。
  次日凌晨,早起下田的村民发现林兰珠脸如白纸,气息微弱,赶紧找来医生诊治。然而,一切为时已晚,饱受屈辱,寒冷、饥饿的林兰珠老人于当天上午离开了人世。
  事后,义愤填膺的村民们将陈丙生夫妇的忤逆行径告到了司法机关。夫妇俩被警方刑事拘留后,依然振振有词地质问办案人员,“不让母亲进门是我的家务事,怎么就犯法了!”
  长辈们都应该被尊重,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
  
  跪乳之恩铭记于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孝宇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是善事父母者。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善待老人,关爱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这是做儿女的本分,也是于情、于理、于法不能推卸的责任。
  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过的两个故事有一个很老的老人,眼花耳聋,膝盖不停地哆嗦着,他儿子和儿媳妇把他赶下饭桌,让他用木板吃饭,老人的孙子看见了,也想用木板给他父母当碗,让父母老了以后用。父母知道后,明白自己错了。把老人接上了饭桌和他们一起吃饭。还有一个故事是说:一个男人很讨厌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带着一条毛毯出去。这时他的小儿子居然说:“爸爸,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毛毯,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收藏起来,等我长大后,它就可以陪你们到外面去闯世界了”。孩子的父母认识到错误,赶紧留住了老父亲。人终究是利己的动物,换位思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够的孝敬呢?
  
  孝为立足之先
  
  可想而知,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还奢谈什么“其他品行”?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大潮流下,在各个学校“培养高职人才”的此起彼伏的诱人招牌下,在科技创新文化知识被视为最强生命力的统一认识下,人们记忆之中逐渐淡去了的传统,消逝在铿锵有力的快节奏生活里。但这一切带来的是什么呢?是人世间的冷漠,人际关系的隔阂,道德的缺失,心理问题的高发……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不仅是融合家庭、凝聚社会的强力粘合剂,更是人伦道德的最终彰显,人文回归的根本途径,人性最根本的体现。同时,孝道也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根基,是在这纷扰的社会中立足的根本,保持一片洁净的心灵净土的基础养分。
  值得高兴的是,中国孝道文化如今又被民间广泛的推崇,并从回归传统逐渐过渡到孝道价值重构。从“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到“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流行,国人再次把孝道浓墨重彩的勾勒,是因为人们已经慢慢从商业化的角逐的疲倦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这也是传统文化跟现代社会现实结合之后,重塑出一种健康的、有底蕴的价值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80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