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克服贪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贪婪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越大。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但细分起来,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
  
  中国古代就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说法,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的确有一些不务正业,靠贪污、行骗生活的不法分子。
  
  错误的价值观念
  
  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儿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会满足。
  
  行为的强化作用
  
  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不断强化着那颗贪婪的心。
  
  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亲戚、下属、甚至原来那些与自己比各种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发一股贪婪之念,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补偿心理
  
  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贪婪者往往超越社会发展水平,践踏社会规范,疯狂地向社会及他人攫取财物,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想改正,是可以自我调节的,绝招如下:
  
  知足常乐法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悲伤,不能搞攀比。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份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应牢记那些诗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自我反思法
  
  即自己在纸上连续1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加思索,限时1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分析清楚后,便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
  (责编:花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07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