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旭升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5-000-01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十几年来对太极拳的教学和研究,认为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太极拳运动以其独特的运动风格及深厚的拳理,已成为中华武术中的极品。它融武术套路与气功于一体,不受场地、时间、器材、年龄、身体状况等限制,简单易学,可随时随地进行,健身益智功效明显。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高校已把太极拳列为体育课内容之一,这对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
  一、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太极拳对大学生运动系统的影响
  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中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就人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而言,这一时期是大学生的生理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从肌肉到骨骼,从神经系统到内脏各器官都需要相应的锻炼,才能更健康地生长发育。而太极拳在意念引导下的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经反复地缠绕绞转,使全身各部分肌肉和肌纤维都参加运动,并使肌肉能得到充分的拉伸,长期练习不仅能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而且使肌肉变得更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还能促进骨的生长发育,这是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强,进一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使骨的形态 结构和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
  (二)太极拳对大学生神经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能有效地消除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太极拳运动节奏舒缓而柔和,在意念引导下,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协调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完成各种动作,使大脑皮层运动区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皮层的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改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调节和休息。而且,太极拳运动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心率变化为98~173次/s,为最高心率的60%~70%,而且运动强度可随着练拳时架式的高低进行调整,可作为保健体育课的重要教学内容。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外周组织血液供应,降低淤血的发生,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从而加强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和健康水平。
  (三)太极拳对大学生呼吸系统的影响
  进行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虚实等变化,要求整套动作都要自然地与呼吸相配合,开、实为呼,合、虚为吸,一开一合即一呼一吸,这种呼吸运动伴随着腹肌膈肌活动既能增加肺部的通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的有节奏的改变,使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对增加肺组织的弹性,增强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胸廓的扩张度,以及促进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作用。
  (四)太极拳对大学生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是人体内外进行缓慢的螺旋形或圆弧形武术运动,人体各系统和各部分必然会得到轻柔挤压,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弹性、伸缩性、柔韧 性和力量。当骨骼肌松弛时,静脉血管外周压力下降使静脉血管的容量增加,减轻心脏负担,毛细血管被动扩张,容量增加,随血液输送到组织的氧气、营养物质等也相应增加,促进了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对细胞新陈代谢起促进作用。太极拳运动员在定量运动中和定量运动后,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认为其变化机理与太极拳运动调心、调身、调息,以及该运动对机体血管机能和调控的影响有关。
  (五)太极拳对大学生消化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随着动作导引内气贯通五脏六腑。太极拳的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可以对肠胃器官进行良性按摩。可预防溃疡、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还可增强肝、胆、胰、脾等器官功能。这样既能增加食欲,又可减少便秘等现象。
  二、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统合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已进入青年期,身体形态、机能代谢功能等正处在日趋完善和成熟发展期,整个机体具有旺盛的机能,但也有其心理发展不稳定、不成熟和不平衡的特征。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学业的压力,家庭贫富差距,就业的压力,心理焦虑、愤怒心理等问题严重。如何解决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指导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塑造稳健心态和健全人格已摆在所有高校的面前。
  三、结论
  长期的武术运动能够使大学生的心境向积极的方向转变,有助于调节他们的精神面貌,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并且随着锻炼的进行,这种效应能够继续保持或提高。总之,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正雷.陈氏太极拳六大特性[J].中华武术.1998(10):15-16.
  [2]朱继华,尹怀珍.谈太极拳的保健特点和在高校推广的价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0(3):17-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24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