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北京奥运会后高校竞技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 前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高校竞技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训练体系在性质、目标任务上的异同点。比较与讨论两大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相互间的关联性。为促使两个体系在北京奥运会后得到协调发展,对参考美国经验、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推进中小学体教结合以及提高高校竞技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后;高校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99-04
  
  本文分析高校和专业队两大训练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性,对两个体系协调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为我国体育事业在北京奥运会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两个体系在性质、目标和任务上的异同点
  
  “业余体育”是指参加运动者不以体育为谋身方式为前提的,具有业余性质的竞技体育体制;而“专业体育”则是以执行国家所赋予的特定任务,体现国家意志为基本特征的竞技体育体制。我国体育部门主管下的国家队、省区市体工队(包括实现院校化的体工队和实现职业化的单项运动队)在基本性质上均属于专业范畴,其任务是通过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世界大赛中夺取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对致力于振兴中华的全国各族人民提供宝贵的体育精神财富。高校竞技体育属于业余范畴,大学生运动员必须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从事运动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成绩。《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从性质上来看,两个体系都从事竞技体育,但一个是专业的,一个是业余的;从目标任务上来看。两者都要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但一个要使运动员全面参加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各种世界大赛,并且被赋予争夺锦标为国争光的硬性任务,在目标上体现了单一性,重在夺标,而另一个的首要目标是使运动员完成大学学业,其次才是参加世界大运会等赛事,在比赛成绩上没有现实的硬性要求,在目标上体现了双重性,重在参与和战略储备。性质、目标任务上的异同决定了国家对两个体系的投入以及两个体系的发展状况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也决定了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种关联性。
  
  2 两大体系发展现状比较
  
  2.1 训练资源:专业系统独占鳌头 我国竞技体育投资的重点一直是承担为国争光重任的专业队。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竞技体育社会化、职业化、市场化、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专业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的训练资源也在明显增长。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充足与先进的场馆设施器材,高标准的伙食,大量的国内外比赛机会和足够的参赛经费。获得优异成绩后可得到的优厚的物质奖励,不断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等。往往令一些外国运动员、教练员也羡慕不已。而我国高校体育经费是教育经费的一部分,这些钱主要用来维持学校正常的体育事业。为了发展竞技体育,有关高校必须从教育经费中再“挤”出一部分当作高水平运动队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补贴与奖励、服装器材购置、场地维修、参赛费用等。由于训练经费十分有限,许多可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无法聘请资深教练,平时也很少进行跨区域的校际竞赛交流,有些学校只有在承担大运会任务时才组队训练。
  
  2.2 教育资源:高校系统明显占优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学校为学生从事文化学习而提供的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各学科教材课本、图书资料以及各学科专业师资的数量与教学水平。我国大部分公办高校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有些著名高校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专业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是单纯的训练机构。运动员很少进行文化学习。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专业队开始向院校化过渡,其教育资源才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目前许多省市专业队已实现了院校化,但与办学历史悠久的普通高校和体育学院相比较,其教育资源仍然显得十分贫乏,多数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层次仅限于培养体育专科生。当然,专业队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是决定其教育资源状况最主要的因素。
  
  2.3 后备人才:专业系统略胜一筹 从某种意义上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头等重要的资源。我国专业队的后备人才主要来自各级各类体校。在2001年至2004年奥运周期中,我国共获得391个世界冠军,其中95%的运动员来自于各级各类体校的培养和输送,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取得32枚金牌的50名运动员则全部来自体校的培养和输送。体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建设与发展本来就是着眼于为专业队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当今国内外体坛竞争日趋激烈,离开必要的训练资源和有效的激励因素,任何一个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潜能都难以发挥到极致。而专业队在训练资源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经验上具有巨大优势,对体校优秀人才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有50%来自专业队,20%来自于体校,30%来自普通中学。在这三种生源中,头一种通常称为“运动员学生”,后两种称为“学生运动员”。高校对后两种生源在年龄、文化考试成绩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这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普遍不高,但绝不能排除其中有些人是很有发展潜力的运动“苗子”。如今,高校因其在教育资源、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毕业生就业前景等方面具有优势,对竞技后备人才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大。
  
  2.4 竞技水平:专业系统遥遥领先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摘取51金、21银、28铜共100枚奖牌。这些为国争光的选手全都来自国家队、省市队或解放军队,足以证明专业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超。至2006年,由教育部确认可以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普通高校已从1987年的51所增加到235所。从运动成绩上来看,历届全国大运会的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这种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高校从专业队引进优秀运动员而实现的。在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我国选手也多半具有专业训练背景,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运动员还不具备与欧美国家同类对手抗衡的实力,更谈不上到世界大赛上为国争光。
  
  2.5 体教结合:两大体系各有阻力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从专业队院校化和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等两个途径来推进优秀运动员的体教结合。目前。一些省市的专业队虽然实现了院校化,但其一、二线运动队的专业性质、目标任务和培养方式都没有改变,运动员的成绩与其在队里的生存和发展直接挂钩,训练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学习,体教结合仍然流于形式。在高校方面,学生运动员拥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边学习、边训练,参加考试,完

成学业,没有多大困难。而运动员学生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一些高校为了争夺锦标,没有对他们实行规范的管理,有的学校甚至不顾他们的学习状况而直接“送”文凭给他们。但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运动员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在训专业运动员为高校争夺奖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文凭,他们平时都在专业队训练,几乎没有到高校参加过什么像样的学习。而退役运动员即使主观上希望通过大学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有时间从事学习,但也因为前期从事专业训练而耽误了学习。其文化基础的薄弱和学习能力的低下使他们学习起来力不从心。因此,很多运动员学生从普通高校毕业后要么无法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工作而低配位就业,要么重新攻读体育专业而重返体育工作。
  
  3 两大体系的相互关联性
  
  3.1 两大体系的相互依赖性 高校竞技体育在最近20多年来发展迅速,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够从专业队招收运动员。而专业运动员到高校学习,尽管其学习效果因人而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安置优秀运动员的压力,减少了在训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同时,由于许多高校十分欢迎能够在大运会上拿牌夺分的运动员生源,而通过体校甚至专业队训练又能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造成参加体校训练或专业队训练成了一部分运动基础较好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中小学生一条间接进入高校深造的渠道,使得体校、专业队仍然拥有一定数量的人才来源。因此,高校招收、接纳专业运动员在事实上对国家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贡献,而专业队的稳定和发展也有赖于高校竞技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两大系统通过高校招收优秀运动员事宜进行了合作。表现了一定的相互依赖性。
  
  3.2 两大体系的相互制约性 高校不仅在教育资源、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以及毕业生择业就业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学业上对优秀“体育特长生”实行降低入学“门槛”的政策,必然吸引了一部分有条件进入专业队的后备人才向高校分流。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从体校和普通中学招收“体育特长生”这一举措对专业队吸收新鲜血液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专业队在训练资源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经验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对高校运动队通过吸引优秀后备竞技人才来提高竞技水平也产生了制约性作用。两大系统在吸引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问题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受到了对方的制约。
  
  3.3 两大体系发展的相互不协调性 从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征来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专业队应同属竞技体育训练体系的最高层次。但目前高校竞技水平与专业队的差距过于悬殊,无法像欧美国家大学那样,为职业队、国家队培养出大批能够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为国争光的优秀选手,对专业体系起补充作用也仅停留在为退役运动员“二次就业”进行文化补习以及为在训运动员“稳定军心”的简单层面上。而专业队虽然在竞技水平上达到世界前列,但也是以多数运动员未能接受正规文化教育、难以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其运动员培养方式显然不能为高校所推崇。两大体系的发展相互间还很不协调,未能形成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合力。我国运动员虽然夺得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第一,但从运动员群体是否得到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衡量,我国竞技体育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4 两个体系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
  
  4.1 美国经验的参考价值与局限性 我国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经验。美国优秀运动员大都经过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式的业余训练。美国高校体育组织通过对主办的赛事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开发而拥有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NCAA的600余所Ⅰ级和Ⅱ级成员学校每年向超过126000名大学生运动员发放总额大约为10亿美元的运动奖学金,使得大学生运动员具有很强的训练动机。在同样的激励下,美国每年都有1/3以上的中学生参加近30种不同的竞技运动,使大学竞技体育获得了强大的后备人才支撑。美国高校利用完善的法规制度推行体教结合,利用大学的综合优势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利用运动员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心态来激励广大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等成功经验。在理念上和做法上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两国国情差异很大,美国经验的参考意义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2007年,美国人均GDP为45594美元,列世界第9位,我国为2460美元,列世界第104位,我国仅相当于美国的5.4%。我国高校在训练资源上受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体制以及自身竞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与美国高校的差距则更为明显。因此,推进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国情出发,以全局的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与把握两大体系的发展走向。
  
  4.2 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 坚持举国体制,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强大,牢固树立民族精神的支点。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竞技体育的职业化、社会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其竞争也愈演愈烈,奥运会的比赛更是经常用“残酷”二字来加以形容。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获奖选手全部来自专业队,虽有个别来自大学的运动员参赛,但显然还不具备竞争实力,显示专业系统在国家竞技体育体系中仍然占据着无可争辩的主体地位,而高校系统还远未探索出成功之路。面对这些现实,国家集中资源以及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使专业运动员全力以赴地投入训练,仍然是我国竞技体育继续保持强大的重要保证。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尚不宽广和坚实、竞技后备力量尚不雄厚的国家而言,全力以赴投入训练的实质就是运动员能够把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用于旨在提高成绩的运动训练及有关的事宜上。承担为国争光重任的专业运动员既要进行艰苦的训练,同时又要从事与其现实目标不符且生疏已久的系统性的文化学习,很可能导致两头落空的结局。如果说让优秀运动员以牺牲文化学习为代价提高运动成绩的做法有失偏颇。那么在现实条件下让他们为了加强文化学习而影响训练,影响其运动才能的充分发挥及成绩的提高,进而导致我国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的竞争力下降、国家利益受损的做法同样也不足取。
  因此,一方面让目前的专业运动员在全力以赴的训练中充分发挥其运动才能,一方面对其实行升学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把他们因耽误文化学习而导致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符合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局。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兼顾了运动员个人利益。一方面在我国竞技体育得以继续保持强大的前提下加快对专业队实行有利于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改革步伐。使未来的专业运动员既能为国争光,又拥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能力,在退役后能够继续服务于社会,一方面积极探索高校训练体系攀登世界体坛高峰的成功之路,两大体系立足国情,双线并举,与时俱进,各尽所长,优势互补,在协调发展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相互融合,是北京奥运会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
  
  4.3 推进中小学的体教结合,广泛开展课余训练 美国大学

生运动员对边学边练的生活方式很少感到什么困难,而是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从小开始就是这样做的。而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大都在少儿时代就被偏废,到了退役时再设法弥补。同时,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主要是各级体校、体育重点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参加课余训练的中小学生人数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两大体系都面临着运动员早期体教脱节和后备人才来源相对不足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些矛盾,必须在更广的层面上――普通中小学推行体教结合。
  推行中小学体教结合的侧重点是促使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使中小学体育真正成为竞技体育的基础。这个要求看似不高,但实行起来却很艰难。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应试教育”的温度居高不下,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旨在提高学生其它各科目考试能力的智力教育,体育很难被摆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上,课余训练被忽视;第二,由于中小学缺乏课余训练的氛围和条件,体育部门为了确保向专业队输送人才。不得不继续推行以体校为重心的后备人才“精英化”培养,而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又导致中小学课余训练进一步被淡化。
  因此,国家必须采取必要的政策和举措来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如加大体育成绩在初考和中考中的比重,甚至在高考时也参考考生的体育成绩,并且在观念上、制度上、投入上使中小学体育回归其本来面目――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的。融教育、健身、竞技、娱乐为一体的身体运动,让更多的少年儿童在保持正常学习的情况下积极从事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课余训练,促使更多的脑、体平衡发展的运动“苗子”涌现出来,从而缓解两大体系因争夺后备人才而产生的相互制约性,并且为两大体系顺利践行体教结合铺平道路。
  
  4.4 提高高校竞技水平,促进两大体系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接受高等教育早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追求的首要目标。通过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实现国家利益与运动员个人利益的统一,是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大体系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大学生运动员又要学习又要训练。势必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仅靠学校有限的训练资源必然无法提高训练水平,进而造成竞赛的低水平和缺乏观赏性。加上我国经济还不发达,高校竞技体育便难以走向社会和自我“造血”。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继续探索高校和体育两大系统联合办队的模式,一方面可以考虑把部分高校纳入国家竞技体育发展体系,由政府直接向部分基础好的高校(包括体院)“输血”,使其训练资源接近或达到专业队的水平,为其提高竞技水平创造必要条件。
  竞技体育是一个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又高度专门化的专业领域。由于长期被排除在举国体制之外,我国绝大部分普通高校多学科的综合性优势一时还很难转化为能够对高水平运动训练给予技术支持的现实优势。而体育院校尤其是北体大、上海体院等几所主要体育院校,在高水平训练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上它们本身就是体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就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高校中最有可能率先提高竞技水平。通过体育学院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另一个好处是,运动员一旦无法继续提高成绩时,其知识结构、运动技能和经历对他们转为从事教练员、体育教师或其它体育工作都有直接的用途,可谓“学以致用”。
  当然,普通高校在人才的全面培养和毕业生出路的宽广性等方面占有优势,很多中学生运动员和体校学员都是以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录取为奋斗目标。因此,普通高校不仅要继续从专业队招收运动员,更应注重培养来自于体校、普通中学的竞技人才。如果高校(包括体院)能获得优质的竞技后备人才和足够的训练资源,又能汲取中外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成功经验,坚持不懈地推行延长学制、解决学训矛盾、增加训练的科学性、完善赛制、对优秀学生运动员实行体育奖学金制度、加强对运动员的全面管理、实行更加合理的招生办法等一系列改革。就一定能提高竞技水平,为专业队、职业队甚至国家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才,北京奥运会后高校训练体系就会逐渐发展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与专业体系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格局,而由此产生的强大合力必将把我国竞技体育推向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35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