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范清惠 杨洪志 崔铁成

  摘 要:根据21世纪高等院校体育教师队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体育教师新的健康理念已经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的重要前提,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的素质教育水平是推动大学生健康和体质的保证。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特色课程,才能够建立起以学生为本、以体育自身功能为重点的大学体育课程和健身体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机制改革是关键。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从“人才强国”的高度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时代新要求。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和弘扬者,应该是学习型社会的探索者、先行者和示范者,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21世纪以来,健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为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体育工作中积极创新,强化“素质教育”的育人意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求精务实地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使每一个体育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职能、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素质和水平上得到全面的提升。
  
  1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1 教师的新健康理念是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的前提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实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明确了“健康素质”是构成全民族素质的三大素质之一,并把全民健身体系列入了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体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根据学校教育现状,对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指出的方向和要求。最近,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又颁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了要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强调了要以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为龙头,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指导,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和过程评价,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个人的运动和需要,从而主动地去改进自己的健康状况。这是落实“健康第一”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对学生体质正确评价的一项重大改革,为体育课教学改革提出了科学化的可行方案。因此,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必须首先使每一个体育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强化健康新理念,牢固地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也就是说,在对学生体育进行评价时,要从以往单纯以体育项目技能为标准的“大学生体育达标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向更全面体现大学生健康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转变,以体质和身心健康为目标,建立“健康第一”思想与“终身体育”思想接轨、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并举的新思路。
  在推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过程中,坚持对体育教师加强理论培训,从思想上进一步理解健康的内涵。要在理论上统一认识,明确健康的四个特征:
  1.1.1 本质性特征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宗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因此,培养学生高质量的健康素质是体育教师的重要责任。
  1.1.2 素质性特征 在新世纪,学生的健康不再是指没有病痛,而是指学生在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要整体发展、全面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安康。
  1.1.3 全面性特征 要处理好体质和健康的关系,要综合考虑,不可混为一谈,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在抓体育时只片面地强调体质,而不抓健康教育,就不是健康,正如现实生活中,不会把一位“体壮如牛”的精神病患者视为健康人一样。
  1.1.4 教育性特征 要防止只是片面地一味追求竞技技术指标、规则,而忽视学生身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体育教育的健康功能。例如,在学习跳远时,不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仅仅放在踏跳是否犯规上,而更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弹跳素质和跳远能力等健康指标。
  1.2 充分理解和提高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增强体育教师的育人功能 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体质,造就具有身心健康素质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对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了深刻的论述,明确指出: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这标志着,高校传统的以技能学习为主的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将被取代,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就必须使每一个体育教师在教育职能上强化育人意识,牢固确立素质教育是体育责无旁贷的职责,在对学生培养时,要从过去单纯的体育技能教学向体育技能教学与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并重的方向转变。
  要强化育人意识,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就要从重视师德建设入手,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在加强体育课程素质教育渗透的同时,必须要把提升体育教师教育素质的水平摆到重要议程。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体育教学的生动,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生动,关键看教师本人是否人格生动化,是否在教育素质上高于学生。因而一个出色的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出色的动作示范能力,而且在举止言行、精神风度、仪表形体、为人处世等方面必须有较高的修养,使优美的示范、完美的人格成为激发学生兴趣、感染学生品格、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要强化育人意识,还要使每一个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体育文化的魅力和优势,利用每一个运动项目和体育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有意识地渗透素质教育,寓素质教育于每一堂体育教学之中。体育课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之一。因为,严格的运动规则对纪律的养成,体育活动对意志品质的磨砺,可使学生直接经受不吃苦便不能成功的锤炼,体验不团结合作就不能取胜的教训,容易教会青年学生懂得成功、学会面对失败,并不断促其人格健全、个性发展,从而完成情商的升华。因此,我们评价教师上体育课的优劣,不仅要看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的讲授如何,更要看这名教师是否通过运动对学生进行或渗透了素质教育。
  1.3 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特色课程,强化体育教师的人本意识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遵循学生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规律,创造学生体育教学和活动的新模式,已成为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

学的热点问题。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强化人本意识为切入点,在体育教育方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要从传统的体育教学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以呆板的体育教材为内容的陈旧授课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的新型教学方式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针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变化的新情况,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内在作用的新课程体系。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正确把握三个环节:
  1.3.1 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新型的课程体系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身心健康为基点、以活动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用现代教育思想探寻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具有强烈的求动、求知、求乐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爱好,创造良好的心境,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形成快乐、兴趣、进步的良性循环。
  1.3.2 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性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切忌不考虑对象、不针对需求而千篇一律的做法,那样势必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应根据场地器材、设施等实际情况,制定特色体育教学改革方案,采用鼓励教师开设多种运动项目、精讲专项课程;学生按兴趣选课、按项目分班。也就是说,学生各取所需,教师各尽所能,学生每学期可以按兴趣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体育课则按运动项目分班上课,这样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至两项运动项目,而且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终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1.3.3 必须注重学生的全体性 由于人本理念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全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满意和成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心理特点,尤其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强弱不同、年龄性别和运动能力高低的不等,以及在动作技术掌握的程度上的客观差异,必须因人而异、强弱兼顾,分层次进行教学和要求,做到保证全体学生健康素质都得到提高,决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2.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对策建议
  
  本文从十个举措人手加强机制建设,形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2.1 引入竞争机制 要定期开展业务技能比武等竞赛活动。如为促进武术、篮球等项目的技能水平,通过大比武,提出:凡被评为优秀进行奖励,考评不合格的限期补考,仍达不到要求的不能上岗,使教师们变压力为动力,刻苦练功,加速了教师的业务提高。
  2.2 引入自律机制 开展形体体能评比活动。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把形体教学与语言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自身形体阻碍运动(大腹便便),就会影响示范动作的准确性。为此,要有形体和技能评比制度,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健身练功,进行有效的形体训练,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充沛的体力、健美的形体,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维护体育教师职业的要求。
  2.3 引入学习机制 大力加强理论教学的培训考核。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体育课作为体育文化知识传播的载体,必须渗透丰富而精湛的体育理论知识。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当务之急。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应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多种形式加强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要经常布置理论专题,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2.4 引入沟通机制 认真组织教法研究测评、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和特色课程的教法研究,经常开展业务交流、备课评比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
  2.5 引入监督机制 积极推行民主信箱的监督制度。为切实加强体育教师的教风建设,确保体育教学的质量,设立民主信箱,积极推行教学民主监督制度,并规定,凡建议和意见被采纳的要给予奖励,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6 引入评比机制 坚持开展相互观摩、看课的检查评议活动。每学期要开设一至两次公开课,且每个教师一学期必须互相看课两次以上并积极评议和打分。使教师中经常开展观摩教学和相互听课的活动,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加速剂。
  2.7 引入约束机制 积极组织教学周历的编写检查活动。为了避免体育教师讲课的随意性,认真组织教学骨干为每一专项教学内容统一编写教学周历,进一步明确教学进度,统一规范体育课的评分办法和标准。
  2.8 引入培养机制 研究制定培养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度。青年教师要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和进修,且每周要看课1-2次,每月写出体会及教学小结,每学期导师要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
  2.9 引进激励机制 为更好激发教师争先进取的积极性,制定教师奖励制度,凡在各级别的水平上获得的奖励与表扬,教研室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2.10 引入科研机制 设立科研论文奖励基金,对在科研工作上有成绩的教师根据成果的级别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鼓励教师多出科研成果。
  总之,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敬业精神好的体育教师队伍,不仅是完成高校体育工作的决定性力量,而且是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和体育氛围的重要力量。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改革中,抓住了提升教师队伍这个关键,通过建立新理念、引入新机制,求真务实地狠抓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健康状况就会好转和持续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37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