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搞好少年儿童的心理卫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按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和预防措施,来培植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以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助于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童心理;开发智力;健康情感;良好性格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学校、社会息息相关。儿科医生不但要防止孩子们躯体上的疾病,还应解决他们的心理行为的障碍问题。儿童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均需依赖于有较健全的家庭和良好社会环境。
心理卫生是指:按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和预防措施,来培植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以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 胎儿期:排除孕妇不良心理,积极实施胎教
胎儿期是指从受孕成胚至出生这一时期。胎儿除了受孕妇的营养、疾病和所服药物的影响外,孕妇的心理变化引起的神经内分泌改变也影响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如孕妇情绪状态、对妊娠的态度、是否有不良行为习惯(吸烟、酗酒、饮食、生活无规律等)、夫妻关系和谐与否等。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孕妇经历夫妻或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动荡、亲人亡故等事件引起的情绪波动,会引起胎儿相应的身心发育问题及缺陷,如腭裂、智力低下、情绪不稳、反应迟钝等。为此,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应帮助孕妇在孕期间解除各种不良心理、社会紧张等因素,保持情绪平稳和愉快。有条件的话,孕妇积极实施胎教,自怀孕第5个月开始,胎儿就已具备了听觉条件。明朗轻快的音乐、与胎儿进行情感的通话(取乳名、唱歌)能将良好的情绪感受传递给胎儿,以促进胎儿感官功能的发育。
2.婴儿期:喂母乳,足睡眠,多爱抚,勤训练
从出生到满1岁的时期称婴儿期。这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应从满足其生理需求来进行心理卫生保健: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生后前6个月内的小婴儿;保证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新生儿平均每日需睡21~22h,6个月的婴儿需睡16~18h,1岁小儿需睡14~15h;给予婴儿足够的母爱及爱抚,母乳喂养不仅供给营养,同时也给予婴儿无限的母爱;同时,坚持对婴儿进行训练和教育,如:动作训练、生活习惯训练、学习行走、说话,让婴儿在各项活动中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让其尽量多感知外界的事物。
3.幼儿期:注重开发智力,促进大脑发育,培养认知能力
幼儿期是指1~3岁时期的儿童。这一时期大脑发育十分重要,智力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且具群向性、模仿性、可塑性。通过耐心的训练,小儿亦能逐渐控制大小便。此期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早期开发智力,促进大脑发育,加强身体锻炼,强化语言发展,培养认知能力,注意行为和人格的塑造,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4. 学龄前儿童:正确引导和教育,培养健康情感和性格
学龄前期是指3岁到6~7岁时期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儿童大脑、智力发育趋于成熟,思维特点为具体形象思维,求知欲强,好问、好动、好模仿,对事物有感性认识。做游戏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活动形式,通过游戏使小儿了解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及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正确引导和教育,从小培养小儿良好的协作精神、优良的心理素质、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性格。
这个年龄段常常发现一些儿童有遗尿症。遗尿症发生的原因有:大脑功能发育不完善,睡眠特别深沉而不易唤醒,脑电波异常的发生率也较高;父母不和、变换新的环境(如入托儿所、上学、住院看病等)、白天受惊吓、睡前过度兴奋;缺乏排尿训练或不适当的强制性排尿,导致小儿产生愤怒的抵抗情绪。家长应掌握每天尿床的时间,到时和定时将小儿唤醒起床小便,重复多次后,小儿会自己在排尿前醒来。在临床上,遗尿症防治措施有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针灸治疗:在关元、气海、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针灸;药物治疗:盐酸丙咪嗪、阿托品睡前服用。
5.学龄期儿童 :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学龄期儿童是指6~7岁及13~14岁的儿童。这一时期,大脑、智力发育已经成熟,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能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一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要培养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激发学习动机,注重独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愉快的学习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亲情关系均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儿童发育到这个阶段,常见不良病症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这又称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和学习障碍。多发生在6~10岁儿童,发病率约为3%~5%,男孩比女孩多3~4倍。小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有缺陷。主要表现有:小动作多,不能自控;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盲目、无法自制;有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分心、涣散、不分主次、不能持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逐步完善,多数患儿仍会残留注意力涣散、感情冲动和性格障碍等症状。有些儿童则因多动而长期受到他人的歧视和冷落,心理上受到创伤,从此变得胆怯、自卑、消沉和性格内向,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傲慢无理,自我吹嘘,不断用谎言和欺骗来掩饰过错。
儿童多动症防治措施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心理治疗:父母要改变管教过严、动辄打骂和溺爱放任两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老师应教育同学们不要歧视和取笑患儿,适当的减轻作业负担,增加文体活动。家长和老师多对儿童做正面的鼓励,帮助患儿建立自信心,逐步养成自我控制能力。药物治疗:利他林、右旋苯丙胺。
总而言之,儿童时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由于大脑结构和相关功能的发展正在完善之中,大脑缺乏对植物神经和情绪活动的有效调节,极易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身心疾病。如:年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所处年龄阶段不同与疾病易感性有关。幼儿常在受惊吓后得病,而年长儿童则往往同家庭和学校环境发生矛盾而发病;社会因素:与成人不同,影响儿童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多地来源于家庭、幼儿园、学校。如父母离异、吸毒、家庭暴力、学业压力等;生活方式:影视节目、电脑、游戏机的影响;情绪:儿童易受挫折,所产生的情绪障碍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会诱发或加重疾病;人格因素:小儿好胜心强,情绪不稳定,事与愿违,易产生愤怒、敌对、抑郁、羞怯等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14.
[2]张建明.儿童情绪障碍.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1):1000-1002.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7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