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近视影响因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7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1
  
  近视是危害人类正常视觉的最常见屈光不正现象。普遍认为近视的发生、发展,既同先天的、遗传的因素有关;又同后天的、环境的因素有关。为研究的需要,人们把近视分为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Goss等研究发现,人眼的屈光系统稳定性一般发生在15岁左右。大多数研究者把15岁发生的近视称之为迟发性近视。调节是指眼球屈光系统改变屈光能力使物体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能力。
  1 调节因素
  很早就发现近视与近距离工作有关,在以往的近视机制研究中发现,在手术阻断调节反射通路后,仍可诱导动物发生近视,从而否定了调节在近视发生中的作用。但许多临床研究对调节与近视的关系结果报道并不一致,目前多数临床研究支持眼的屈光不正的发展主要与眼调节功能和眼调节滞后量有显著相关,调节滞后产生一个类似于远视性离焦的模型,从而诱发近视。近视眼的调节滞后量比正视眼明显增加的可能原因是近视眼球的像差比正视眼大,或者像差各阶成分存在差异,更大的像差使得眼球焦深增加,降低了对离焦图像的敏感度,进而减弱了调节。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近视眼内的感觉系统对调节刺激信号比较不敏感。此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调节在双视觉平面引起的屈光变化中起到必需作用,提供了调节与近视关系的直接证据。
  调节功能不良引发近视进展的可能机制为:①可能存在一种眼的正视化机制,控制眼在视近时使用调节,导致近视眼普遍存在调节滞后现象,而调节滞后又产生相当于负离焦的效果,眼轴为抵消视网膜的离焦而变长,则可导致近视程度加重。但Mutti等根据对人群近视的回顾性调查结果,认为调节滞后是近视发生后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②当正视眼近距离阅读时,通过调节使黄斑获得清晰的视觉影像,而周边视网膜却得不到清晰的影像,这相当于遮盖周边视野,使周边视野发生相对形觉剥夺而诱发近视。③也有学者认为视近调节时,睫状肌紧张从而对后巩膜产生一定的机械作用力,与近视眼的后极部基因表达和组织变化有关。
  2 局部视网膜机制
  研究表明,眼轴生长受视网膜上的图像质量所调节。对近视的视网膜机制已有共识:不同的视觉信息可能通过影响生物递质的生成和传递,控制玻璃体腔的扩大和巩膜的伸展,从而改变人眼的解剖特点。
  3 与近视相关的介质
  近视眼研究的关键是对其生化机制的认识,即视网膜的视觉信息是如何转变为调节巩膜生长信号。推测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机制可能是通过多种多级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如阿托品、多巴胺、血管活性肠肽、视黄醛、一氧化氮、褪黑素、胰高血糖等一级信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二级信使,最终作用于巩膜。
  ①阿托品
  多数学者认为阿托品是通过作用于视网膜外组织(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巩膜等)的M受体抑制眼球生长,而不是通过调节途径抑制实验性近视的。阿托品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视网膜外受体或通过非胆碱能系统抑制眼球生长。
  ②多巴胺
  形觉的剥夺降低了视网膜多巴胺的合成,而频率为10 Hz的闪烁光可恢复多巴胺的合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标记了细胞后发现,c-fos―一个公认为酪氨酸羟化酶基因转录水平的调节者,在多巴胺能的无长突细胞中被10 Hz的闪烁光诱导产生。
  ③五羟色胺
  五羟色胺能改变视网膜无长突细胞的信号传递,增加眼压,收缩眼内血管,而且还是一种有丝分裂原,在眼内视网膜内核层无长突细胞中的亚群表达。最近一项实验结果提示五羟色胺对透镜诱导性近视有诱发作用,而对形觉剥夺性近视无显著作用,但具体的传递机制未明。
  ④褪黑素(melatonin)、血清素(serotonin)系统
  已知昼夜节律的变化对正常眼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实验发现褪黑素的三种受体都在鸡视网膜和视网膜外眼内组织中表达,并且有昼夜变化节律。外源性褪黑素通过作用于相应的受体,显著改变视觉剥夺眼和对照眼前房深度、玻璃体腔容积以及脉络膜厚度,提示褪黑素参与眼球生长的昼夜节律。
  ⑤胰高血糖素
  外源性胰高血糖素可以抑制鸡视觉剥夺性近视,主要是抑制了玻璃体腔的扩大。内源性胰高血糖素及其受体在视网膜都无长突细胞表达,一种胰高血糖素受体拮抗剂能抑制鸡正镜诱导性近视的眼轴改变。提示胰高血糖素样多肽及其受体可能是参与近视形成的内源性调节因子。
  ⑥视黄酸(retinoid acid,RA)
  RA通过与核受体结合可调节300个以上不同目标基因的转录,敲除小鼠视黄酸受体(retinoid acid receptor-β, RAR-β)发现,该鼠眼小,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均发育不良。鸡和豚鼠的实验性近视模型中,RA及受体RAR-β含量在FDM与LIM的视网膜和脉络膜中有不同水平和方向的改变,而静脉内注射RA的合成抑制剂双硫仑对实验诱导性近视有抑制作用。若把RA加到食物中来喂养豚鼠,也可导致其眼轴迅速延长,但屈光状态无明显改变。
  4 讨论
  出生后眼球发育受到外界视觉环境信息的影响,如工作距离、用眼时间、照明度、视物清晰度等。对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动物模型。
  目前已建立了两类近视动物模型:形觉剥夺型近视(FDM)和镜片诱导型近视(LIM)。FDM 与LIM 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类近视。它们在与中枢调控的关系、对光照、发生时间、昼夜节律改变和视物离焦的反应等都有明显差异。人类很少出现形觉剥夺型近视,因此镜片诱导型应该和人类近视更接近。
  从目前结果来看,近视的发生与发展,受中枢和外周机制的调节,中枢和调节作用在形觉剥夺性近视发生中作用不大,而在离焦性近视中起到重要作用。虽然不可否认有中枢机制作用的存在,但局部视网膜的调节作用在实验性近视的发生中起最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诞宁.近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眼视光学杂志,2004;6(1):1-5.
  [2]汪芳润.近视眼.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9.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桦南县人民医院1544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7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