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验式教学在滁州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婷婷 孙斌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滁州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
  关键词 公共体育教学 体验式教学 教学模式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利用滁州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期刊资料检索的方式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
  (二)访谈法
  通过和滁州学院体育教师、教育实习学校体育老师的倾心交谈,为更好的研究体验式教学拓宽了思路。
  (三)实验法
  1.实验对象
  滁州学院经济和管理学院2010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对照班(1班);2010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验班(2班),对照班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实验班实施体验式教学方法。实验时间:2011年9月—2012年6月。
  2.实验方法
  (1)实验条件。为防止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教学实验中严格控制实验因素,实验班与对照班除在教学方案上有所区别外,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环境、授课教师等因素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实验。
  (2)实验控制。实验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流程;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
  (3)实验内容。以乒乓球教学中的正手攻球,推挡和发球技术为教学实验内容。乒乓球单元教学结束进行技评、达标测试,然后再对两班学生进行乒乓球基本知识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测试。三项综合在一起分优(90分以上)、良(80分以上)、中(70分以上)、及(60分以上)、差(59分以下)五个等级。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对滁州学院公体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的影响
  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为了比较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在乒乓球教学中对学生技评成绩的影响,对两个班的技评情况进行了测试。其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后所得数据经过t检验得出P<0.05,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数据说明,体验式教学在乒乓球课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评成绩,其具体分析如下:体验式教学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学生在获得体验的同时学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动作技术,完成乒乓球技术的学习和体验,所以技评成绩优于传统教学。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对滁州学院公体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影响
  观察、分析问题能力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研究体验式教学把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测试内容之一。经证明:体验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原因是:在学生练习时,由一名学生练习,其它同学带着教师布置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认真观察其技术动作,相互借鉴,从而起到提高观察能力的作用。学生将观察同伴的练习表现出来的动作表象同教师的讲解示范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观察的要点及时回馈给同伴使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本发展的教育理念。2.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验式教学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融入情境,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建议
  1.体验式教学中应注意情景设置符合学生的需求,加强引导,启发学生对错误动作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2.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加强对体验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因地制宜的进行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艳衡.“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实证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2] 肖微.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东北师范大学.2006.
  [3] 张岚.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跨栏教学中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07-108.
  [4] 张岚.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跨栏教学中的研究[D].黑龙江:东北师范大学.2005.
  [5] 李敦杰.论体验式教学及其在体育课中的应用[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4):63-66.
  [6] 朱国华.“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
  [7] 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047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