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65岁以上老年人心力衰竭76例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选平

  【摘要】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65岁及以下者设为对照组,65岁以上者设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点。结果察组病史长、病因以冠心病为主、心功能多为Ⅲ级、Ⅳ级,LVEF较好,NT-pro-BNP高,治疗总有效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高,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5岁以上老年人心力衰竭以冠心病为主要病因,病程长,病情重,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疗效较差,死亡率较高,应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治疗,提高重视。
  【关键词】老年人;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可因多种疾病诱发,发病率高且可渐进性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65岁以上老年人多伴有多种慢性病,其心力衰竭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病因较难明确,诊治有一定困难。笔者回顾性分析76例65岁以上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8年1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2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年龄在65岁以下设为对照组,年龄在65岁以上者设为观察组,每组各76例。排除病历资料不完整、急性心力衰竭及心功能Ⅰ级患者。
  1.2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行心脏超声心动图了解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结合心衰定量标志物(NT-pro-BNP)、病史、症状及体征等病情确诊,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1]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能根据NYHA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评定。相关辅助检查均于本院统一仪器设备进行。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确诊后立即给予休息、吸氧,控制血压、心率、血糖,强心、利尿、扩冠,ACRI或ARB,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抗心衰药物积极对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参考《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1]中相关原则及标准进行,但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个性化调整。
  1.4观察指标对所有符合纳入要求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病史)、病情资料(病因、心功能、LVEF、NT-pro-BNP)、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总有效率、死亡率)等进行统计观察。
  1.5疗效标准参考佘亚南学者研究制定疗效标准[2]: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缓解,心功能提高到Ⅰ级以上或改善不低于2级;有效:症状有所缓解,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显效、有效之和为总有效。不良反应、总有效、死亡等患者的例数与总例数之比的百分数分别为不良反应发生率、总有效率、死亡率。
  1.6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应用SPSSl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史长、病因以冠心病为主、心功能多为Ⅲ级、Ⅳ级,LVEF较好,NT-pro-BNP高,治疗总有效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高,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病因导致心肌损伤,心脏结构或功能性改变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下降,出现以呼吸困难、体力受限及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3]。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一系列生理性老化,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可占心力衰竭总数的70%,且年龄升高10岁,发病率增加1倍[4]。从本组数据发现,老年心力衰竭以冠心病为主要病因,就诊时心功能较差,NT-pro-BNP较高,可能与老年人病史长,症状不典型有关,多疾病进展严重时方就诊。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就诊时LVEF优于非老年组,提示超声心动图在高龄患者心力衰竭病情判断中有所局限,可能与老年人机体代偿性差有关。从预后数据可发现,老年心力衰竭治疗总有效率低,死亡率高,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提示老年患者病情重,机体耐受性差,预后不佳,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合理用药,积极治疗。
  总之,65岁以上老年人心力衰竭以冠心病为主要病因,病程长,病情重,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疗效较差,死亡率较高,应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治疗,提高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2]佘亚南.老年人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8):1238-1239.
  [3]韩敏,杨文宁.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特点与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0):47.
  [4]曹秋梅.老年心力衰竭的特点与优化治疗[J].中国医刊,2012,47(5):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077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