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杭州市下城区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宝华 赵琪 寿钧

  作者简介:何宝华(1984— ),女,医师。
  下城区为国家和浙江省死因监测点,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对各项数据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已建立较好的工作基础。为掌握下城区2011年死亡顺位和主要死因状况,为制定疾病预防策略提供相关依据,现对下城区2011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杭州市下城区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利用杭州市下城区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居民死因进行监测分析。死因资料来源于公安、殡葬、妇幼等多部门核对、漏报检查后上报的2011年《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确定根本死因。
  1.2 质量控制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对每张《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发现漏项、错项以及逻辑错误后,及时致电询问死者家属,或将卡片退回到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死因报告人员手中进行补漏纠错,并对重复卡片进行剔除。定期通过开展辖区医疗机构及社区居民漏报调查,发现未报告死亡进行及时补报。同时,按街道开展死因报告质量抽查,通过分层抽查方法全年对各街道报告卡片均抽取 5%,并要求报告质量抽查符合率达95%以上。
  1.3 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死亡卡片都以网络直报形式录入《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于年底将数据导入上海市疾控中心Death-Reg 2005系统进行汇总分析。期望寿命采用2010年下城区居民死因漏报调查漏报率进行校正,漏报率为7.14%。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减寿年数(PYLL)分析方法采用组中值法:
  式(1)中L为生存目标年龄,本文定为70岁,dx为年龄组死亡数。由于0岁组和高年龄组会对计算出的PYLL产生影响,在实际计算时,只计算1~69 岁年龄组的PYLL[1],死亡人群按年龄进行了分组,对生存时间的计算采取70-X,X即为年龄组组中值。式(2)中N为下城区居民死因监测点总人口数。人口数据由区公安局提供,人口标化率按照2000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年龄构成标化。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1年下城区平均人口数为367 076人,其中男性为184 824人,女性为182 252人。死亡数为2 159人,死亡率为588.16/10万,校正死亡率为630.15/10万。其中男性报告死亡1 213例,死亡率为656.30/10万;女性死亡946例,死亡率为519.06/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2011年婴儿死亡11例,死亡率为2.94‰,其中男性死亡7例,死亡率为3.71‰;女性死亡4例,死亡率为2.15‰。2011年下城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5.07岁,男性为83.02岁,女性为87.11岁;校正后居民期望寿命为84.10岁,男性为82.25岁,女性为86.11岁。
  2.2 主要死因顺位
  2011年下城区居民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慢性病包括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性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先天异常。2011年报告慢性病死亡病例1 885例,报告死亡率为513.52/10万,占全部死亡数的87.31%(表1)。
  2.3 死因减寿率分析
  2011年下城区居民减寿年6 617人年,减寿率为18.03‰,其中男性居民损失372.50人年,损失率为21.49‰,女性居民损失2 644.50人年,损失率为14.5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人群潜寿命损失率在39岁前均在20.00‰以下,40岁组开始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呈上升趋势,至50岁组达高峰(40.55‰),之后随着年龄的上升而有所下降(表2)。
  按照减寿率对死因排序,第1位是恶性肿瘤,第2位是损伤和中毒,第3位是心脏病,第4位是脑血管病,第5位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表3)。
  2.4 肿瘤死亡
  2011年共报告肿瘤死亡783例,报告死亡率为213.31/10万。在肿瘤死亡病例中,恶性肿瘤占99.24%。处于前5位的肿瘤为肺癌、肠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数的68.79%。按性别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女性死亡率位于首位的恶性肿瘤都是肺癌,分别为69.65/10万和23.87/10万,男性肺癌的死亡率是女性的2.92倍;男性位于第2、3位的是肠癌和肝癌,死亡率分别为30.50/10万和25.83/10万;女性位于第2、3位的是肠癌和胃癌,死亡率分别为22.20/10万和16.65/10万。前3位恶性肿瘤分别占男女恶性肿瘤死亡数的58.22%和43.46%(表4)。
  按年龄分析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 15~39岁段死亡的恶性肿瘤主要是白血病;40~59岁段前3位死亡的恶性肿瘤是肺癌、肝癌和肠癌;60岁以上老年人前3位死亡的恶性肿瘤是肺癌、肠癌和胃癌。
  2.5 循环系统疾病
  2011年共报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684例,报告死亡率186.34/10万。男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为201.27/10万,女性为171.19/10万,男性高于女性。循环系统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脑血管病,为93.44/10万,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50.15%;其次是心脏病,死亡率为87.45/10万,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46.93%。心脏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冠心病之和),占心脏病死亡数的71.65%。
  随着年龄增加,在25~49岁年龄段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大致呈缓慢上升趋势,50~59岁阶段上升趋势加快,60岁以上死亡率呈成倍上升趋势。   2.6 损伤和中毒
  2011年共报告伤害死亡93例,报告死亡率为25.34/10万,其中男性为23.27/10万,女性为27.43/10万,是辖区居民死亡的第5位死因。意外跌落为首位死因,这种死因占全部伤害死亡数的38.71%。按伤害性质,将伤害分为意外、自害和加害3部分。共报告意外伤害死亡81例,占伤害死亡的87.10%,死亡率为22.07/10万;自害死亡11例,占伤害死亡的11.83%,报告死亡率为3.00/10万。加害死亡1例,占伤害死亡的0.27%,报告死亡率为0.54/10万(表5)。
  按年龄分析伤害死亡率结果,死亡情况呈“U”型分布,但总体上随年龄变化呈上升趋势,75岁以后呈快速上升。1~14岁儿童伤害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6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伤害为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
  3 讨论
  下城区2011年死亡率为588.16/10万,校正死亡率为630.15/10万。婴儿死亡率为2.94‰,死亡率水平较低。这与本地区经济水平较高,居民健康意识较强有关。死亡率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相符[1]。6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伤害为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与本辖区近几年老年人伤害死亡情况相同,老年人安全防护意识和措施急需加强。
  在主要的死因分析中,下城区2011年恶性肿瘤的报告死亡率为213.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45.29/10万,在居民的死因顺位中居首位,而其减寿率也居首位,且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相符[2-4]。恶性肿瘤死亡排序前5位分别为肺癌、肠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其中男性肺癌的死亡率是女性的2.92倍。循环系统疾病随着年龄增加,呈缓慢升趋势,50~59岁上升趋势加快,60岁以上死亡率呈成倍上升趋势。损伤和中毒在死因顺位中居第5位,死亡率为25.34/10万,而其减寿率却仅次于恶性肿瘤,位居第2,这可能是因为损伤和中毒死亡者多数为青壮年和儿童有关。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在儿童、青年和老年的伤害死因中均占有较大比例,可见其危害的严重性。
  本资料提示,下城区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且多发于中老年人,损伤和中毒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其主要的受害对象是儿童及青壮年。慢性病的发病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的预防干预措施必须从年轻人抓起,通过开展行为危险因素调查,了解居民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或降低疾病发生率,以降低死亡率。做好社区老年慢性病的管理,特别是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是慢性病综合防治的重点。同时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提高居民的健康安全意识和意外伤害应对能力,也是社区健康干预的重点之一。
  4 参考文献
  [1]翁帆,姜宜海,戴丽萍,等.广州市越秀区国家疾病监测点2004—2008年居民死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5(6):43.
  [2]邵永强,钱合笑,李江峰,等.温州市居民2010年恶性肿瘤死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2):70-71.
  [3]冯丛华,陈荣.宁海县2010年居民主要死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2):42-44.
  [4]潘劲,俞敏,胡如英,等.浙江省居民恶性肿瘤减寿分析[J].中国肿瘤,2011,19(7):458-4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399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