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指禅推拿流派的形成发展与手法特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哲妤 顾非

  摘要:一指禅推拿历史悠久,形成至今已涌现出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医者。同时在一指禅推拿的不断传承中,手法从单一的一指禅推法演变至今多样的手法操作。在此为一指禅推拿流派的形成发展、代表人物及手法特色做个介绍。
  关键词:一指禅推拿 形成发展 手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04-03
  一指禅推拿历史悠久,在历史的演变中经历了萌芽、发展、繁盛、衰落、继承等起起落落,期间甚至濒临后继无人之境。从一指禅流派的“起起伏伏”中,感触到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与付出。对于我们来说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更应时刻警示,认真继承流派精髓,为流派的传承付出一份自己的努力。在此为一指禅推拿流派的形成发展、代表人物及手法特色做个介绍。
  1 一指禅推拿的起源
  “一指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禅宗派的用语,自然而然的一指禅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指禅”在佛教中的含义,为万法归一,其典故出自于宋代《景德传灯录》:宋朝俱胝和尚,在向天龙和尚询问关于佛教教义的时候,天龙和尚竖起一个指头,俱胝和尚马上大悟。此后凡是有人来求教他,他也常竖一指。俱胝和尚临死前说:“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1]。
  一指禅推拿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相传为1400多年前(相当我国南北朝时期)南天竺国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所创,并由达摩来华传经时传入我国,达摩由梁武帝迎至京陵,后渡江居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终悟出《易筋经》与《一指禅功》[2];其二,《黄氏医话》在谈到一指禅推法时,叙述曰:“推拿一科,发明于歧伯,著书十卷,一曰按、二曰摩、三曰推、四曰拿,及梁武帝时,达摩以为旧法过简,不敷应症,复取旧法扩大之,增入搓、抄、捻、缠、滚、揉等法[3]”。
  2 一指禅推拿流派的形成
  虽然以上的一指禅推拿的起源各有不同,但足见一指禅推拿与佛教甚有渊源。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社会的变迁,一指禅推拿也经历了人间的沉浮。而现今的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年间,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河南擅长于一指掸推拿的太医李鉴臣,在其客居扬州的时期将一指禅推拿传予丁凤山。丁氏擅长骑马射箭,考取武秀才,颇得李氏真传,当时在江浙二省极负盛名,丁氏长期行医于苏、沪、杭之间,广收门徒。其中首徒王松山、其次钱福卿及丁树山等13人。丁氏先行医于江都,后开业于上海,就诊者纷至沓来。为使得一指禅推拿发扬光大,不再出现后继无人之境,丁氏之首徒王松山在1920年聚集丁氏传人10余名,在上海成立了推拿研究会。到1949年,一指禅推拿医师已有40余人,是江浙乃至全国的一支比较有影响的推拿队伍[2]。至此之后,一指禅推拿得到了稳定的传承。
  一指禅推拿流传至今,其名家众多,在此对一指禅推拿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介绍。
  李鉴臣: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人,一指禅推拿先驱。相传李氏曾为宫廷御医,后在江苏一带行医。李氏在扬州,传一指禅推拿医术于丁凤山[4]。
  丁凤山:名丁永春,扬州西门人。丁氏擅长骑马射箭,考取武秀才。青年时代,随李鉴臣学习一指禅推拿。丁氏继承了先师的一指禅推拿之精髓,除跌打损伤外,还擅治疗内妇等杂病,尤其在用缠法治疗喉痹等咽喉部疾病方面,开创一指禅推拿的先河。丁氏早年行医于南京、杨州一带。1911年迁居上海,丁凤山一生收门徒弟子13人[5]。
  王松山:字涟,扬州西门人。18岁拜丁凤山为师,为其首徒。一指禅推拿的第三代传人。为我国推拿界第一位三级专家。23岁业成,先后行医于杭州、宁波、汉口、镇海等地。后迁居上海并开业。王松山为促进推拿医学事业的纷续发展,于1920年发起组织“推拿研究会”每月组织一次医学讨论活动,持续数年;王氏同时为上海神州医学会和上海中医协会的会员。先后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和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门诊部任推拿医师。王氏较系统地继承了一指禅推拿学派的真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擅治头痛、头晕、胃肠疾病及小儿急惊风等疾病。在治疗上,强调手法刚柔相并,柔和深透[6]。
  钱福卿:江苏扬州人。为丁凤山之徒,一指禅推拿的第三代传人,学成后开业。三级推拿专家,钱氏最擅长手法有:“弹法”施于枕部,颈部、腹部、胸部等;“抄法”施于腰腹部治疗胃肠疾患;“缠、滚”等手法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尤其对中医一指禅“易筋经”练功很强调,特别是推拿医生的精、气、神三者结合的内涵功。钱氏参与“推拿研究会”,后为上海推拿学校创始人之一,并任教师,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门诊部推拿医师[6]。
  丁树山:扬州人。为丁凤山后裔及弟子,学成后开诊,成为一指禅推拿的第三代传人[4]。
  王百川:扬州西门人。19岁起拜王松山为师。4年后业成,独立开诊,王氏不仅求师学道,而且勤求古训,重实践又重理论。为上海神州医学会和上海中医协会会员,还是上海推拿学校创始人之一,并任教师。后又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门诊部推拿医师,首创“推托法”、“插法”、“振颤法”等手法治疗胃下垂。王氏的一指禅推法、摩法、振颤法有其独特之处,
  擅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结肠炎、失眠等[5]。
  朱春霆:上海嘉定人,医学世家,师从一指禅推拿名家丁树山学习一指禅推拿医术,学成后开诊行医。后进入上海华东医院工作,同时作为上海推拿学校主要创办人,并为校长。在推拿学理论、实践、教学方面都作出过贡献[4]。
  曹仁发:浙江宁波人,1931年出生。献身中医推拿的医疗、教育半个多世纪,是我国现代推拿事业发展承上启下的主要人物之一。1959年毕业于上海推拿学校,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与一指禅推拿名宿钱福卿结对师生,尽得其真传,为一指禅推拿流派第四代传人。在进行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长期担任推拿教研室负责人、上海中医学院推拿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全国中医推拿医疗中心名誉主任、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一指禅推拿临床工作室传承导师等。曹仁发教授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负责编写我国推拿学科最早的专业教材《推拿学》、《中医推拿学讲义》,开创了推拿教材从无到有的先河[7]。   3 一指禅推拿的基本手法
  一指禅推拿流派早期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民国后期逐步发展,至今其基本手法为十二种:推、拿、按、摩、搓、抄、滚、捻、缠、揉、抖、摇。其中以一指禅推法作为最主要的手法。
  3.1 一指禅推法。以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施术部位,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8],以前臂摆动带动腕部,拇指关节作屈伸动作的一种推拿手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运用腕部的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9-11],也有称拇指的屈伸活动是被动的[12]。在一指禅推法的练习和临床应用时,其核心是着眼一个“松”字。所谓沉肩,就是不要抬肩,肩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松的,但也不必有意识地往下垂。所谓垂肘,就是让肘关节活动自由,使肘部随着重力自由下垂,自然而非刻意。所谓悬腕,就是把腕关节放松,放松以后腕部才能悬下去。所谓指实、掌虚,是指推法操作时指、掌都要放松,而大拇指吸定一点。因此,整个动作要领,“松”是其中的技术核心[7]。频率每分钟120-160次。临床常用于头面部、胸腹及四肢等处。广泛适用于头痛、胃痛、腹痛及关节筋骨酸痛等疾患。
  3.2 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指两指,或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对称地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13]。以达施术部位感到酸胀、微痛为度。适用于颈肩部、上肢部位。病种:颈椎病,疲劳性四肢酸痛等病症。
  3.3 按法。用拇指或掌根等部位按压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深压捻动,按而留之[13]。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病种:胃脘痛、头痛、肢体酸痛麻木等病症。
  3.4 摩法。是指以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体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摩动;此时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着力部分要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盘旋活动,用力自然[9]。多作用于胸腹部及胁肋部。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病种: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摒伤等病症。
  3.5 滚法。是指以手指自然弯曲,手掌背部近小指侧要吸在治疗部位上,腕关节作最大限度的屈伸及前臂旋转的协调运动。使手背部在治疗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摆动,节律要均匀,摆动的幅度来回要相同。手背部三分之二的皮肤接触在治疗部位上,每分钟约140次。适用于人体的颈肩、腰、背、臀及四肢关节部位的疾病及软组织损伤的治疗[14]。
  3.6 捻法。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桡侧缘或罗纹面相对捏住施术部位,拇指与食指相向主动运动,稍用力做较快速的捏、揉捻动,状如捻线[15]。主要适用于四肢小关节。主治有四肢小关节关节的肿胀酸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等。
  3.7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受术者肢体放松,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较快速搓动,并同时由上向下移动[15]。多应用于四肢、腰背、胁肋部位。病种:肢体酸痛、关节活动不利及胸胁摒伤等病症。
  3.8 抄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两手掌面分别放在患者两侧肋下缘,插入腰部,并用力将腰部托抱起,使其稍离床面,接着术者以双手食、中、无名、小指四指指面用力,分别按揉患者背部两侧,手法自上而下,由轻而重,由慢而快,往返操作数遍。多用于腰部、胁肋部。病种:急性腰扭伤、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16]。
  3.9 缠法。一指禅推法加快频率谓之“缠法”,频率每分钟达220-250次。动作要领:其动作要领与一指禅推法一致,只是差别在于推动的频率上[9]。部位同一指禅推法。主要治疗疮疡痈结,咽喉肿痛。
  3.10 揉法。用拇指或手掌在皮肤上做轻轻回旋揉动的一种手法,也可用拇指与四指成相对方向揉动,做到“皮动肉不动”即吸定,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作轻快柔和的环行回旋运动[15]。适用于胸腹部、脘腹部及头面部。主治脘腹痛,胁痛,便秘,泄泻等肠胃疾病,外伤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3.11 摇法。用一手握住(或扶住)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动作要点:动作要和缓,不可用力过猛,摇动范围的大小须在各关节生理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逐步增大摇动范围范围,由小到大,由轻到重,自慢而快[13]。多用于上肢部位,主治关节功能障碍,关节错缝等疾病。
  3.12 抖法。用双手握住患者上肢或下肢的远端,稍微用力做连续、小幅度、快速的上下抖动,使关节有松动感[15]。频率要快,振幅总体上而言要小。部位:四肢部。病种:肩周炎、颈椎病、髋部伤筋及疲劳性四肢酸痛等病症。
  4 一指禅推拿的手法特点
  一指禅推拿作为祖国医学的一部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着重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作为临床的理论基础,适用四诊八纲为诊察手段,以达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17]。临床中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疾病的病因、病性、病势预后、手法的适应症等来明确治疗[18]。而一指禅推拿流派流传至今,正是由于一指禅推拿的手法特点,而使得一指禅推拿不断发扬。
  其手法特点:功力内透;以柔为贵;刚柔相济、以柔制刚;重视经络;变换灵活。
  功力内透:一指禅推拿要求医者先锻炼基本功,以求强壮的体魄与手法,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在人体上进行操作训练,使手法日趋纯熟[19]。这基本功除了苦练指力和手法技巧外,把“易筋经”作为基础的练功法,以强壮体魄。通过练功,使得医者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炼精化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其中易筋经十二势有:韦驮献杵势(有3势)、横胆降魔杵势、掌托天门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20]。练功不仅是医者所要遵循的,同时要求患者一同练习,以达到医患双方共同将心念凝聚;再加之医者调匀气息,意念守一,凝功力内劲于拇指之端,潜心探究患者的疾病所在,才能达循经按穴,扶正祛邪之效[21]。   以柔为贵:“柔”,即一指禅推拿手法,轻而不浮,软中有实。其要求为:频率较慢,幅度较小,移动缓慢,压力较轻,时间较长,施于患部的刺激量较弱。一指禅推拿手法中,摩法、揉法、一指禅推法等手法在运用中常较缓和,刺激力亦弱,可归属于“柔”类手法[18]。手法运用时要做到:“轻”、“柔”、“稳”,三字。“轻”不加重局部损伤、“柔”不增加患者痛苦、“稳”耐心细致而不粗暴[22]。
  刚柔相济、以柔制刚:所谓“刚”,即一指禅推拿手法,重而不硬,沉实深透。要求:频率稍快或快,幅度大,移动快,压力较重,时间较短,施于患部的刺激量较强;而按法、拿法、缠法等手法刺激最相对较强,可归属于“刚”类手法[18]。在手法上以柔为贵,切不可过“刚”伤及患者。从而达到“但欲运行气血,不欲有所伤”的目的[23]。要求医者的手法:看不到用力之形,且需轻松飘逸,其力确是既柔和又深透,暗透“禅”字之真谛[24]。
  重视经络:一指禅推拿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通过经络的双向调节作用,发挥其定穴准确,指力柔和,渗透力好等特点;以指代“针”[25],从而充分发挥人体经络的内外调节作用[26]。
  变换灵活:一指禅推拿手法的变化多样。在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理论指导下取穴[27]、分解组合手法,使之成为复合手法,犹如君臣佐使之汤剂。其具有取穴精准,点线面分明,形成一指禅推拿的“理法方药”[28]。
  一指禅推拿经过几度沉浮,至今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就是通过继承者们不断继承、创新出一指禅推拿的新手法及扩大其适应病症,从而使一指禅推拿在临床操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任何推拿流派形成至今,都是通过前人们的不断总结归纳,后辈们的应用、创新而流传形成的。通过对一指禅推拿流派形成及基本手法的总结,对一指禅推拿的操作手法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思考一指禅推拿流派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云.一指禅推法释义漫谈[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38-2339
  [2] 李进龙,王娟,邵玉红,等.一指禅推拿名释考[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5):301-302
  [3] 连宝领.构筑一指禅推拿文化,传承一指禅推拿精神——纪念一代宗师朱春霆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按摩与导引,2007(23):2-5
  [4] 顾宏平.妙手回春一指禅—一代推拿名医朱春霆[J].中医文献杂志,1995(3):30-32
  [5] 黄纪松,梅犁.一指禅推拿先驱—李鉴臣嗣后历代弟子脉系[J].按摩与导引,1998(1):12-15
  [6] 钱裕麟.介绍王松山、钱福卿、沈希圣三位一指禅推拿前辈[A].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九届推拿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303-306
  [7] 顾非,吕强,刘鲲鹏,等.曹仁发教授一指禅学术思想和手法特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5):1-3
  [8] 周信文.推拿手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0-62
  [9] 俞大方主编.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0-41
  [10] 曹仁发主编.推拿手法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8
  [11] 丁季峰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0
  [12] 严隽陶等著.推拿问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
  [13] 上海中医学院.推拿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26
  [14] 张云生.中医滚法推拿初探[A].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首届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6:182-184
  [15]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5-100
  [16] 陈新淦.抄法在腰背部推拿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1,(09):41-42
  [17] 姚常立.“一指禅”推拿名医-朱春霆[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2):49
  [18] 梅犁.一指禅推拿医家王纪松辨证运用手法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4):18
  [19] 曹仁发,顾非,吕强.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的传承和发展[J].中医文献杂志,2012,(4):32-34
  [20] 康轶鑫.薪火传承一指禅缠法的手法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999-3000
  [21] 严晓慧,严隽陶,龚利.一指禅推法的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9,29(5):515-518
  [22] 茅福年.扬州丁氏一指禅-推拿学派点按手法在软组织疾病中的运用[J].按摩与导引,1994(6):40-42
  [23] 姚常立.一指禅推拿名家朱春霆[J].杏苑中医文献杂志,1994(1):24-25
  [24] 钱鸿钧.“一指禅”推拿手法心得[J].按摩与导引,2002,18(2):9-10
  [25] 张恩勤.中国推拿[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680-681
  [26] 丁开云.丁鸿山老中医一指禅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介绍[J].江苏中医,1988(9):40-41
  [27] 董良杰.少林一指禅推拿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23例[J].光明中医,2011,26(5):997-998
  [28] 丁继山.丁氏一指禅推拿[J].江苏中医杂志,1987(8):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563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