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世江 李天超 于小免 靳玫 李素芳 谭军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 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6mL 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经过14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6%,对照组为67.1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并且安全、简便和可靠。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58-02
  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致残率、致死率特别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脑部血流障碍,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早期溶栓是目前有效的治疗,由于溶栓时间窗的限制,且禁忌症多,存在出血和在栓塞的可1能,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疏血通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纯中药剂,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应用疏血通注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 经过临床观察,安全有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3]。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8-78岁,平均62.5岁;合并症:48例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 基底节区单侧梗死48例,两侧多发性梗死25例,腔隙性脑梗死19例,小脑梗死8例。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40~79岁,平均63.8岁;合并症:50例高血压病,19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基底节区单侧梗死46例,两侧多发性梗死29例,腔隙性脑梗死12例,小脑梗死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合并症等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发病时间小于72小时;②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③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肢体瘫痪等后遗症者;④无心、肺、肝、肾等器官严重功能障碍;⑤无出血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⑥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排除:①有出血倾向或活动性出血者;② 半年内有消化道出血史;③3个月内心肌梗死病史;④大面积脑梗死,伴随严重意识障碍者;⑤近期使用过抗凝剂;⑥心、肺、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或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者;○7有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对本品过敏。
  1.4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加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 国药准字号Z20010100,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6ml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连续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有效率。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变化及病残程度确定:○1基本痊愈 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减少>91%,病残程度0级;○2显效: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减少45%-90%,病残程度1-3级;○3有效: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减少18%-45%,病残程度4级;○4无效: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足18%,病残程度5级以上。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计数数据行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6%,对照组为67.10%,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未见异常,CT或MRI复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早期溶栓治疗,恢复脑血液循环,在我国绝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就诊时均已超过时间窗,超时间窗用溶栓药易导致继发性出血及再灌注损伤;第二种:保护神经细胞药物应用,阻止脑组织缺血发生及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梗死中心区细胞因局部的血管闭塞使血流下降最严重,而迅速死亡,而周围半暗带因血流不同程度下降而引发缺血级联反应。在缺血发生后,再灌注损伤几乎不可避免,而缺血级联反应的每个环节都是保护性治疗的耙点[4]。当急性缺血发生时,中枢系统产生大量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自由基,引起缺血的进一步加重,故应用清除自由基和拮抗血小板激活因子的药物可保护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
  疏血通注射液[5]是我国开发研制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水蛭素样物质、蚓激酶样物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6],功能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水蛭素含65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是目前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抑制剂,它的作用原理是以1∶1分子比直接与凝血酶的催化位点和阴离子外位点结合抑制凝血酶活动,能阻止凝血因子Ⅴ、Ⅷ的活化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反应,并抑制凝血酶同血小板结合,从而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蚓激酶是从地龙中提取的,能激活纤溶酶从而间接溶解纤维蛋白,能直接水解纤维蛋白的纤溶酶活性;在体内外能够促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PA;蚓激酶与水蛭素样物质共同作用直接抑制局部血管损伤后的血液凝固,抑制附壁血栓的形成。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溶栓、抗凝、改善血流[7]、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动脉硬化、促进侧枝循环建立、 改善微循环及神经细胞保护等作用,进一步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有报道[8]疏血通注射液对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亦有显著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和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疏血通注射液能够改善高凝状态和血液黏滞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溶活性,减轻或消除微循环内红细胞聚集,增加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电泳率,有利于血液的流动,促进血液的循环,有解除血管痉挛和抗凝血的作用,可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9]。它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部微循环,增加脑灌流量,使血液流变学改变,使管腔再通,改善局部的缺血缺氧状态[10],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如错过溶栓时间窗,可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早期应用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甄君,陈涛,孔梅.等.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水平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8):2584-2586.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 381-383.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 Felbrg RA,Burgin WS,Grotta JC.Neuroprotetion and the ischemic Cascade[J].CNSS pectr,2000,5(3):52-581.
  [5] 宋雪馨,范世芬,韩伟等.疏血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9(5):26.
  [6] 谢代鑫,郑永玲,张璇.等.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及TXB2、6-keto-PGF1α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5):394-395.
  [7] 刘玉清,张书爱,王凡.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神经疾病杂志,2009,(12)5:50-51.
  [8] 邢桂霞.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58例[J].陕西中医,2011,32(2):169.
  [9] 刘爱宁.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0 例临床观察[J]. 上海预防医学,2011,23( 4) : 256.
  [10] 周华,高月霞.奥扎格雷纳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 23) : 243.
  作者简介:
  马世江(1982-),男,本科,河南民权人,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脑血管病.
  通讯作者简介:
  谭军(1968.4-),男,硕士研究生,河南新乡,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主任医师,脑血管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5621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