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秦文化是陕西古典文化的精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振伟

   关于秦文化的含义,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秦文化是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化;广义的秦文化是指上古时期以渭河流域的关中为核心的秦地秦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简单说,秦文化是指以关中地区为主的今陕西一带的古老文化。
  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公元前897年秦人近祖非子西迁犬丘算起到秦亡,共有691年;如果从公元前770年秦襄王称侯立国算起到秦亡,也有564年。秦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性分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族部落文化阶段,也可以说是秦文化的起始期,有127年的时间;作为诸侯国的秦国文化阶段,也是秦文化的形成期,计有549年之长;第三阶段为秦王朝文化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统一期、奠定期。尽管只有短短的15年,却给中国文化留下了辉煌。从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落后到先进,步步上升,始终充满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一部秦文化史,就是代代秦人的奋斗史、开拓史、进取史。
  秦文化的根不在陕西古秦地,它的远祖根在东海之滨,近祖根在甘肃天水古秦地。陕西古地本是周人的所在地,其文化当然是周文化了。从区域文化的划分上讲属陕西文化或称关中文化,以后又称三秦文化,或统称为秦文化。陕西人为什么自称秦人?其文化称为秦文化呢?笔者认为其因有二:一是秦文化历史本身造就的,二是习惯相沿,已经约定俗成了。别小看这种习惯称谓,它也有历史的由头。
  第一,在春秋战国时代,地域的划分是以小诸侯国的存在地为标志所作的划分,其区域也自然成了文化圈的标志。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当时的秦国就构成了以渭河流域的关中为核心的秦文化圈,与齐鲁文化圈、中原文化圈、楚文化圈、晋文化圈、巴蜀文化圈等相对应。由于西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整个关中成了秦地,陕西也始称秦,关中人都成了秦国国民,自然也就成为秦人了。秦人秦文化,一脉相承。
  第二,秦文化是在关中古秦地上形成的,并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秦在立国前没有文字记载,没有文史,何以以文教化,只能属于传说文化阶段。直到公元前753年即秦文公13年,才“初有史记事”,结束了秦文化的传说阶段。到秦穆公执政时期(前659年―前621年),由于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地域统一了,东到黄河,西到陇西,都成了秦地。与此同时,也实现了民族融合,秦人、周人、戎人融为一体,都成了秦人。政权统一,民族统一,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基础。由于秦人接受了周的先进文化,这时的秦文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在这个时期的《诗经・秦风》10篇,就是这个时期秦文化的代表作。这是秦人的思想情感之声,也是秦人的艺术之声。秦人在关中古秦地上所发出的秦声,成了以后中国古代戏剧文化的源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戏剧文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秦人立国后,其国都一直在关中,在眉县85年,在凤翔294年,在栎阳33年,在咸阳144年。国都当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中自古帝王都”,在关中大地上所有的国都文化,当然是陕西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人原住地,属于生活文化圈,还没上升到政治文化层,当然更不是主导型的国都文化范畴了。这是陕西古代文化之所以称谓秦文化的第三个历史根据。
  秦文化的根是在甘肃天水古秦地,而天水的秦人先辈们却把这个根深深地扎进了关中大地,在关中的大地上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秦文化的种子来自甘肃天水古秦地,却是天水的秦人先辈们把这粒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种子撒在了关中大地,使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秦人先辈们的政治眼光和宏图大志选择了关中大地,而关中大地也成就了秦人的伟业。秦文化大厦之所以能在关中大地雄起,是世代秦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关中博大雄厚的文化根基和沃野千里的丰厚土壤对秦文化滋养、强壮的结果。当然,为这座秦文化大厦做出伟大贡献的还有秦地以外不少的政治家和文化精英人士,他们有的为此献出了生命。我们在谈秦文化,在谈秦文化史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秦文化是一份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是陕西古典文化的精华,我们要继承,要传承下去,使其转化成陕西现代文化精神,在陕西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这就要首先搞清秦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基本精神是什么?精华是什么?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或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有它质的规定性,是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重要标记。基本精神就是有重要历史价值及现代意义的有生命力的能够代代相承的思想或主旨,也是其精华所在。
  秦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谋强图大,这种意欲的产生,与秦人的生存危机与悲剧命运有很大关系。西周初年,由于秦人在东方的先祖参与殷人的反周作乱,被周公打败后流放到了遥远的西方边陲。自此以后,秦人倍受欺凌,东方人排挤他,作为秦人奴隶主的周人起初瞧不起他,生活在他周围的戎狄人时时处处打压他,弄得秦人喘不过气来,想做奴隶都不得安生,秦人的心性被深深地压抑着。要想抬起头,直起腰,堂堂正正地做一个“硬邦邦”的秦人,要想有自己的安稳家园,有自己的强大国家,只有打,只有向东冲,哪怕失败再失败,牺牲再牺牲,也不改其初衷。为此,秦人一直在流血,从东方流到西方,又从西方流到东方,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战,秦人终于梦想成真,建立起了强大的秦帝国。所以,也可以说,秦人的文化是最有血性的文化。
  谋强图大的精神内核,生发出了秦文化的一系列特点,为秦国的发展和强大,增添了巨大的动力。其一是进行文化整合,吸收先进的文化,为建国后的经济转型和文化上的综合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不知道当时的秦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他是这样做的,由此开辟出了秦文化史的新局面。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是十分清醒的理性选择,只是按照生活的实际逻辑行事,却符合了历史逻辑的进程。当时的秦文化是落后文化,是弱势文化,面对周文化这个近源,它几乎全部接收过来,周的礼乐文化、农业文化、君主专制等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的成果,都转化成了秦文化的组成部分。秦人的这一文化整合,对秦国以后的发展和强大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完成了周秦的四个一体化,即周秦经济一体化,周秦民族一体化、周秦政治伦理一体化、周秦文化一体化。从而,农耕文化的稳健儒雅,游牧文化的粗犷强劲,使秦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周秦文化的一体化,不但是秦文化发展的起始点,也具有秦文化模式转换的历史意义。从此,秦文化走向了开放创新的大道。
  其二,秦人要谋强图大,就必须有谋强图大的胸怀,其胸怀之大,正如司马迁所说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此胸怀,才能有海纳百川,一切为我所用的气魄。秦国在任用人才方面就显示了这种气度,这种超越地域观念的气魄。汉武帝说:“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秦国所重用的就是这样一批非常之人,这些人都不是秦人,却对秦国的强盛做出贡献。如由余、百里奚、范雎、张仪、商鞅、姚贾、尉缭、吕不韦、李斯、郑国、韩非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是自秦穆公以后在所形成的秦文化中的一个优良传统。用贤能而兴,失贤能而衰,这既是历史的一种经验,也是历史的一条规律,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选拔或任用贤能人才的状况如何,标志着其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其三,秦文化具有鲜明独特的二重品格。它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它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国文化,在周秦汉唐时期代表中国文化,标志着中国文化在当时的最高水平。
  由于古代中国地域辽阔,在域内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革新的程度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都有各自的鲜明性,也具有中国文化的一致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强大做出了贡献。但相比较而言,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最大,并且是秦文化历史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结果。其原因在于,秦国本弱小、落后,时时刻刻处在西方戎狄与东方诸国的围攻和打压中,是胜利或灭亡,两种命运摆在秦人面前。秦人选择的是胜利,要胜利就要强大,要强大就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此,秦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按筹划一一施行。更重要的是秦人没有先王之道的约束,敢于打破传统,勇于改革创新,终于完成了政权一统和文化一统,它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一直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闪耀着光辉。
  陕西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当然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精神,弘扬秦文化的精华,发扬陕西文化的革命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但笔者以为,在建设陕西现代文化中,努力把握好秦文化的二重尺度,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新的陕西现代文化,既要有鲜明特色,也要有中国现代文化的精神内涵,没有地方特色就失去了个性,没有全国性就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没有全国文化的认同性,很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强势地域文化。因为就地域文化来说,在古代,是异多同少,异中见同。在现代,是同多异少,同中见异。如何在同中发出异彩,在异中闪出光辉,就在于如何展现出自身的改革创新精神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4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