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教学要力求“活”字当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不能片面地理解为热闹活跃,而应该表现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汉语的总体特征,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统一,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能灵活利用教村而又不囿于教材,能充分体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统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功能,并且有鲜明的时代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真的“活”起来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着眼于素质教育,是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关键
  因为只有坚持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灵气,自觉地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狭隘性,从而显示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让学生自觉成为教学的主体,使语文课堂教学跳出一味分析讲解的误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
  二、创设情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活动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这话并不为过,因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所决定的。“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无一不是知、情、理的统一体。因此要创设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情境,教师不仅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及审美特征,更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教学内容知、情、理的体会和挖掘,将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融会,课堂教学场景才会呈现强烈的共鸣状态,使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自觉地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还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以深沉的爱的期待.尊重并信任他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待灌的瓶”.只有将主人翁精神孕育于浓郁的民主气氛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互相作用过程之势”。
  三、巧设铺垫.适时点拨,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是使语文教学课堂“活”起来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他们架梯、铺“垫”、指点其攀摘的途径和方法,使之尝到“果子”的鲜美,所以巧设铺垫,适时点拨旨在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获得思维的成果,“点拨”是雪中送炭,“铺垫”则为锦上添花。孔了云:“不愤不悱,不悱不发”就强调了其中之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处在迷途歧路时,处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的关卡,才会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循路探幽,备得苦思冥想而又豁然开朗的喜悦,从而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自由地发挥,
  四、美的课堂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有力措施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成的交响乐,优化教学过程则是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更自然,更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这就需要教师注意美的课堂设汁,运用富有激趣艺术的语言引导学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多种多样的艺术教学手段,动静结合,张弛相济,才能使学生始终走在一条充满轻松愉悦的学习道路上。
  美的课堂设计离不开美的板书设计,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板书,更是教学中文章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三者熔铸的艺术品,因此板书必须简明、美观、思路清晰,匠心独到,别具一格。另外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手段,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美.
  五、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要符合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个性特征,是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金钥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用语的运用至关重要,因此教师的语言除必须讲究规范、科学、生动形象外,更要体现出尊重、理解、温暖和坦诚,多激励,少批评。一次,我在指导学生背诵,《陋室铭》时,发现个别学生偷看了书,我以严肃并兼有表扬的口气说:“偷看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速读能力,不过现在不需要运用”,课堂上顿时发出了一阵会心的笑声。既表扬又批评,既尊重了学生人格又没放过点滴错误,这种激励方式既缩短了帅生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得到了情感需要的满足。
  作为课堂教学语言,教师在了解学生情感需要的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前不久我在学校语文赛课中上完《理想的阶梯》一文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时。对一个胆小借口“没有准备好”不愿回答问题的女同学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敢于面对听众,那是一种自信和伟大,你愿意试试吗?”,对一个冷冰冰抛出“我说不好”的男同学说:“具有谦虚美德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甚高,但决不会让大家失望的,请你说几句心里话好吗?”结果两位同学都发了言,而且说得很不错,大大激发了其他同学发言的积极性,从使证明了我这堂课上得很成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130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