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派的传承、变化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尊师重道,是京剧界乃至中国戏曲界的优秀传统。中国戏曲近千年的发展演进,是一代代戏曲传承者通过承前启后的努力所致,是一代代戏曲传承者对于戏曲之道的追求所致。纪念和缅怀戏曲艺术大师和前辈师者,正是中国戏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纪念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诞辰95周年,并对张派艺术教学传承进行学术研讨,正是在向大师致敬,在向流派艺术致敬,在向京剧创造致敬。
  2015年7月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是当前关乎戏曲传承的重要措施,“若干政策”广泛涉及到戏曲传承的个体和团体,但是对于戏曲艺术教育却仍有需要深入理解和探索的空间,尤其是在当前加强“师徒传承”的传统教育方法时,更需要将与“师徒传承”密切相关的戏曲学院教育、院团教育等诸多经验予以吸纳,才能将利好的戏曲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可喜的是,在张派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中,荟萃了众多曾经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明星师者,例如张学浩、王婉华、薛亚萍、董翠娜、赵群等等,她们是享誉一时的表演艺术家,同时又将自己的艺术理解通过系统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体系化的学校教育,实现了传统师承与现代教学的有效融通。这样的京剧教育避免了传统师承中的血缘家法以及现代教学中对舞台陌生的问题,让传统戏曲传承成为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京剧乃至戏曲的有序传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示范。
  如果追溯源流,张派艺术的教学经验应该与张君秋先生的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张君秋先生在生前结集完成的《张君秋戏剧散论》(谢虹雯、安志强整理,本文所引均出自该书),充分表达了其教学理念。他主张模仿不是艺术,特别强调“学习和继承流派艺术,如果忘掉了它的独创精神,是不会把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学到手的”,这种以“独创精神”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是充分渗透在他的艺术历程中的。
  众所周知,张君秋先生是京剧流派艺术的最近一位缔造者,张派艺术是在融合参透京剧旦行诸流派基础上,更上层楼而形成的新的艺术范式,“十旦九张”的熟语显示了其推陈出新的时代魅力。张君秋先生对于音乐过门、声乐润腔、剧本结构等舞台艺术组成部分,都有强烈的创新主张,例如他根据剧目演出时间的时代变化,主张要对长篇旧剧进行“创造性的压缩”,要懂得删减,也要知道局部变化。那些脍炙人口的剧目及其艺术内容如《状元媒》《西厢记》《玉堂春》等,节奏性符合时代审美的需要,音乐旋律变得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细腻,这些变化是属于张派艺术的精神指标,当然也是属于京剧的。张君秋先生的流派创造,是广泛参学之后的结果,也是他对王瑶卿先生教育思想的完好继承。王瑶卿先生曾经是京剧四大名旦成家立派的重要引领者,但是王瑶卿先生却极力张扬“全面发展”的理念,不但要求京剧传承者要文武兼学,而且要将京剧在发展中的流弊予以规避,例如他反对私房胡琴,这实际正是对于陷入僵化传承的针砭。这些思想正是张君秋教育思想的真正源泉。
  张君秋先生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张扬宽阔而扎实的京剧艺术视野。他认为“任何一行演员,都要多指导各门行当的多种表演路子,才能在台上应付裕如”,这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演员,在面对创造性的京剧舞台时,进行适应并由此兼容并蓄地创造个性化艺术的基础。因此,他特别强调由专业老师进行的基础教育,同时也强调这种基础教育在京剧传承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戏曲专业学习要实现四个方面的拓展,即:一、戏路要宽。他认为只学京剧中那些所谓的代表作,只能造成剧目传承越来越窄,技艺本领越来越小,因此要学习多元的表演戏路。二、学习流派要广。他认为不能只学一种流派,而应该广泛地学习多种流派艺术。三、行当要通。他强调要了解其他行当各种表演路子,以实现舞台表演的游刃有余。四、艺术要博。他认为一个演员要能够与戏曲之外的艺术形式交流学习,能够与周围的艺术同行进行合作。这四点要求实际要求戏曲传承者不但在学习中要转益多师,而且要突破艺术界限,实现多元艺术为我所用。这正是传统师徒相授所无法全面实现的境界。
  因此,戏曲学习实际就是艺术创造,戏曲传承实际就是艺术提高。这种教育视野是极具现代教育意义的,也是戏曲学校教育应当追求却在当前被人所忽视的核心目标。尽管戏曲学校教育并不一定都实现了戏曲的良性发展,但是以北京戏曲职业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为代表的各级戏曲专业院校,以及它们所努力实现的目标,正是这种教育理想所期待的。
  京剧艺术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流派艺术的异彩纷呈。这既不同于以昆曲为代表的古典戏曲,也不同于梆子、高腔、秧歌、道情、小戏等为代表的近代戏曲。京剧艺术作为近代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体现在历代有创造力的艺术传承者们对于流派的推陈出新。京剧史上得到记录的艺术流派有数十个,而有所传承的至少在二十个以上,这是极其庞大的一份艺术遗产。对于流派艺术需要有冷静的学理观照。流派是经过提纯的戏曲艺术,是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因此,对于流派的传承则有多种艺术经验。
  一则为固守流派传统,在精致演出中延续传统。这尤其在昆曲传承中展现得异常明显。昆曲在清代中叶是存在多种流派的,《扬州画舫录》中即记载了扬州地区多样的昆曲流派,但是昆曲传承却逐渐地摒弃了演出新戏的套路,出现昆班所演“无非旧曲”的局面,一代代昆曲艺人恪守“乾嘉传统”“姑苏风范”,讲究老师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在唱做表演中延续前辈师法,讲究后继传承者必须在深度体会前辈艺术法则基础上进行经典剧目的深度演绎。
  一则是流派竞胜,越传越少。这在近代高甲戏传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高甲戏近代以来出现四大名丑,各具特色,各有经典。但是在“丑”行的审美中,观众是有所择取的,延续到当代,只有柯派一枝独秀,其他流派大量优秀经典剧目随着流派的式微而日渐稀少。这种情况其实在诸多剧种中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同样是旦行,一旦出现“十旦九荀”“十旦九张”的局面,其他流派就很易在观众审美中被边缘化。
  一则为更新变异,出现流派艺术的多元变化。有的演员无力传承好流派,流派艺术因为个体原因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可;而有的演员则在传承流派艺术的时候,强化了创造的能力,让流派真正流动起来,由此形成了新的流派。前一种是破坏流派艺术的,后一种则是创造流派艺术的。对于有艺术创造能力的演员而言,创造新流派实际是让流派艺术越传越丰富、越传越精彩。   显然,张君秋先生正是在京剧流派艺术传承中,以扎实的基本功,经过转益多师的长期修炼之后,进行积极创造的典型。流派创造者所走过的道路,实际包括了戏曲通识教育,即基本功与基本剧目的扎实掌握,然后经过戏曲的创造性教育,经过大量的舞台演出之后,层楼再上,化繁入简,自成一系。因此,京剧流派不仅仅是从面向大众的演出中产生,而且也会从前辈所创流派中继续变化产生,流派深刻地体现着艺术创新法则。
  对于京剧艺术的创造,不单单表现在张君秋先生所认可的现代戏领域,还包括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表演。当前京剧乃至中国戏曲的经典代表作,不应该是原样照搬,而应该有高水平的演绎,如同张君秋先生生前根据舞台需要而进行适当的改造一样,经典只有在高水平的演绎中才具有经典品质,这是传承流派的必须。同时,传承流派还需要像流派创造者那样,以创造流派的方式,来进行流派创造,即在新的剧目、新的表演中展现流派艺术,展现流派面对舞台需要所进行的艺术新范式创造。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但是活力依然,因此戏曲现代化是每一个戏曲传承者必须面对的艺术挑战,戏曲现代化要求有符合时代需要的剧目和艺术,流派艺术需要获得贴近时代的继续创造。
  因此,流派教学如何展现戏曲创造的活力,便是当前戏曲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学习流派是要全面继承,但最重要的是对其创造法则的继承,这实际也是京剧传承、“非遗”传承的核心所在。戏曲流派的全部艺术内容,应该是统一在流派创造者及其累代传承者的艺术理念中,应该将这种艺术理念全面地贯穿到戏曲传承体系中,让流派始终保持鲜活状态,这样的流派传承才是传承者高水平演绎的流派艺术,这样的流派传承才能突破数量有限的传承剧目,而在不断创作的新剧目中得到继续延续。显然,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
  当前京剧传承中有一些成果是具有示范性的。例如黄克先生主编的《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和北京戏曲职业学院编订的《京剧教学剧目精选》两部著作,将传统的京剧文本与“口传心授”所尊奉的表演文本进行了很好的统一与完善。其实,在上百年的京剧历史中,京剧演出剧目超过千数,但是这些剧目文本除了传统的文献目录和钞印本外,尚无更好途径在京剧界以及更大范围内传播。应该说,文字记录对于京剧艺术而言,仍显不足。传统京昆艺术的著录文本十分丰富,除了剧目文字总本外,还有工尺谱、身段谱、单头、串头、串关、排场、提纲等多种形式,这是在没有音像记录的时代,由京昆艺人创造的艺术保存方式。正缘于此,文本为后世敞开了进入京昆艺术的多元途径。当代京剧界并没有完全珍视这种文本传统,除了上世纪50年代京剧大师们的艺术经验总结外,鲜见有延续这些文字传统者。从文本到舞台呈现,其间进行的艺术提炼之功是十分艰巨的,尤其是剧目思想旨趣、文学表现、人物关系、情节结构等艺术元素,均附带着特定的文化趣味和艺术法则,而经过艺人敷演之后,这些艺术元素又增加了丰富的音乐、表演规范,以及艺人的艺术体验与表演经验。如果文本记录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丰富的京剧剧目必然只体现为剧作文本,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将只能消失于单纯文本之外,最终只能流于剧作家进行剧目挖掘的文字底本。
  上述两部集成性的剧目汇编,是根据老师的授课记录完善的教学指南,极大地保存了传统戏曲文本的表演经验。在文学本基础上,增加舞台艺术规范,既是传承范本,也是阅读理解戏曲的入门通道。这正是传统师徒“口传心授”的教育法则与现代理性记录的学院教育相结合的成果,这种艺术经验需要得到京剧教育界的足够珍视。面对众多的京剧流派,不仅需要戏曲专业院校卓有成效的流派教育成果,而且还需要有整理挖掘舞台表演艺术的艺术记录和理论总结。让京剧大师丰富的艺术创造成为流派后继传承者的共修内容,实现全面整体的经典存续。挖掘和推广京剧表演艺术,这应该是京剧界乃至戏曲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副所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279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