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红楼梦》之完美中的不完美角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著作,作品中描述了以贾家为首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悲惨过程。作品中以贾家宁、荣二府为主线层层铺开,以极细致的笔墨勾勒出了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人们对李纨的印象大都是以一个节妇、慈母、长嫂的形象来定义的,或许有些人还会持一种对封建社会中寡妇的同情心理来审视李纨。而本文以《红楼梦》里完美中的不完美角色为题,目的就是从完美入手进而剖析、对比主人公的不完美形象、分析导致其不完美性格的原因,并通过一系列分析揭示李纨的悲剧结局。本文第一节为李纨完美形象的概述。第二节为李纨不完美形象的剖析。第三节为李纨矛盾形象成因的分析。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结语。本文以曹雪芹先生原著为研究对象,同时借助以脂砚斋为主的批语及一些学者的观点加以论述本文。所研究范围不包括高鹗续著部分。
  [关键词]红楼梦 李纨 性格 形象 完美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097-02
  一、李纨完美形象的概述
  (一)恪守礼教的完美形象
  在《红楼梦》中李纨是贾氏荣国府长孙贾珠的正室,贾政的大儿媳,贾府的实际掌控者――贾母的长孙媳妇。由于贾珠早亡,使得李纨中年便独居守寡,成了所谓的“未亡人”。在封建礼教社会制度下,李纨做到了一个孀居寡妇的完美形象。每日里除了教导自己的儿子贾兰,就是和大观园中的姊妹们结社作诗,针织女红。贾府上下都对她十分礼遇,称其“大嫂子”,连贾母都对她十分赞赏,遂连月钱都比其他同辈人要高出许多。这也是对她的完美形象的一种肯定。
  历来读者对她以标准节妇加以冠名,古今众多学者、大家也都对其不吝赞美之词。清代涂瀛就曾评价李纨说其“幽闲贞静,和雍肃穆,德有余而不足于才”。人常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显然李纨无论是身为女子,还是遗孀,都是合格的,况且又有诗社掌坛的才气。王蒙在《红楼梦启示录中》也说到,李纨在个人感情生活上恪守妇道。
  《红楼梦》中有一回“焦大醉骂”,宁府中的老仆焦大醉酒后因不满府中管家而破口大骂,骂的对象也无疑是贾家上下。原文是这样“你们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府上下不要说三门以外的下人,就连已有婚配、姬妾的主子们都是不干不净的,而李纨一个年轻寡妇在贾府这个大染缸里洁身而处,这无疑都是当时完美人物形象的体现。
  (二)性格善良的完美形象
  在贾府生活其实就相当于处在势力场中。上到太太、奶奶下到婆子丫鬟大都是见风使舵、嫌贫爱富的。《红楼梦》贾母做寿一回里就提到了贾母白天吃过寿宴,晚上回到屋子里的场景。
  贾母忽想起一事来,忙唤一个老婆子来,吩咐他:“到园里各处女人们跟前嘱咐嘱咐,留下的喜姐儿和四姐儿虽然穷,也和家里的姑娘们是一样,大家照看经心些。我知道咱们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未必把他两个放在眼里。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依。”这就可以看出贾府的风气可见一斑。
  《红楼梦》凤姐过寿一回中,王熙凤醉酒回房撞见了贾琏与鲍二家的在一起的私情场面,更偷听到二人讲到凤姐霸道,日后要将平儿扶正的话,气急败坏便打了平儿,好在贾母知道此事出面调解。在调解时贾母、邢夫人等皆批评贾琏不检,该向凤姐赔罪才是。在这里李纨也有一段说辞(第四十五回),尽显李纨识大体既考虑到凤姐千秋的好日子,又照顾到老太太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她身为贾府大少奶奶身份比凤姐还高些,却为一个丫头鸣不平,去质问人人都不敢惹的凤丫头,最后使王熙凤也没了办法,只得向平儿赔礼。这也可见李纨的确是一个是非分明的角色。
  二、李纨不完美形象的剖析
  (一)夫死子弱的弱势形象
  李纨是荣国府的长媳,虽孀居府中,外事不应插手,但作为贾政的大儿媳贾府内宅的事务诸如:钱饷用度、婆子小厮们的事情还应归李纨来操持,这无论是从伦理纲常还是从个人能力上都是理所应当的。但事实上纵观整部《红楼梦》里里外外总领事务的一直都是王熙凤。李纨唯一的一次主事就是在第五十五回,凤姐因小产无法料理府中事务,这才使得荣国府缺了主事,太太们商量叫探春和李纨一起暂代凤姐之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重新分派府中事务,还是与赵姨娘唇枪舌战的较量,纵观探春的行事风格,个人主见都处处盖过李纨一头。如此看来,堂堂的正房少奶奶竟不如一个庶出的丫头。
  要说李纨自己不争也好,老太太、太太、奶奶们不看重李纨也好,这些都无疑是李纨这个角色的不完美。《红楼梦》中提到的李纨笔墨不多,俨然一副弱势形象。与其说是一种谦恭,倒不如说是一种自卑、不自信也不被信任的不完美形象。
  (二)李纨吝啬形象的剖析
  说到李纨吝啬可能很多人要不屑于这种说法,认为这是一种矫情的谬论,是污蔑。《红楼梦》说起这海棠诗社的头一个东道,李纨却找了凤姐。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在此回中结诗社,李纨自荐掌坛却叫凤姐去做东道,“凤姐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凤姐笑着给大家算了一笔李纨的收入道:“一年通共也有四五百两进饷”。这里可能有人不知道四五百两是一个什么概念,我可以告诉大家,当时一个普通四口之家一年的吃穿用度是十七两。
  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螃蟹宴一回有写到,刘姥姥在一旁则暗暗算计到:“今年的螃蟹五分银子一斤,七八十斤,再添些酒菜要二十两,阿弥陀佛,这够我们庄户人一家吃一年的了。”这次螃蟹宴也就是三次诗社雅集中的一次。表面看是写侯门生活奢靡,可比较之后可以看出这笔精打细算后的螃蟹宴依旧价格不菲。换言之,每次的诗社集会花销实则不少。但对一个“阔太太”李纨来说并不算什么。当然从李纨的表现来看还是能不出就不出的好。此回说是请凤姐做监社御史,其实是要找个出钱的“铜商”。由此李纨对钱的看法可见一斑。   若以上判定略显牵强那么再看《红楼梦》的三次雅集,第一次是探春做东,咏白海棠做题。第二次是在第三十八回,史湘云提出自罚东道摆下一桌螃蟹宴。第三次是在第四十九回,李纨提议大家凑钱办的诗社集会。原著中史湘云说到:快商议作诗我听听谁是东道。李纨却说:可巧明日下雪,不如大家凑一社,你们每人一两,明日送到我这。说罢便从园中姑娘到丫头一一点名摊派起来。上文说到初结海棠诗社时找凤姐坐监设御史,那时惹得凤姐一大段的念白,最终还是撂下了五十两银子与众人作诗社用。前两次皆有人做东,怎么第三次就要凑份子结社了。这不禁值得我们仔细琢磨那最初的五十两哪去了?
  表面上看似乎每次都很合情合理,但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李纨的收入要比诗社其他人的都多,要她出资是很正常的事情此为其一。李纨身为贾府大少奶奶,又是其余人的嫂子,说白了就是一个大人领着一群孩子玩玩,要李纨出钱请客是无可厚非的,此为其二。莫说是在侯门大户人家,就是在寻常百姓家出门吃饭,碍于面子也总是要抢着买单的,哪好意思在众人面前细细摊派起钱来。况且,前前后后一共三次无一例外,李纨都没有出过一分钱。这有些说不过去了!此为其三。综上所述,我认为,说李纨吝啬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三、李纨矛盾形象的成因分析
  (一)身份的特殊性
  李纨虽出身并非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但也并非泛泛之辈。其父亲李守中是当朝国子监祭酒。所以李纨作为一个书香门第出身的女子,知书达理,人情往来等事情自是不必说的。但在其夫贾珠去世后,变成寡妇的李纨又成了孤儿寡母的弱势群体,虽说贾母可怜她,但这种可怜怎么可以跟丈夫的依靠同日而语呢。
  《红楼梦》贾府中秋宴会上,合族老少悉数到场,但贾政却问道:“怎么不见兰儿(李纨的儿子)。”李纨站起来笑道:那孩子执拗,说老爷没叫他,就不来了。后来还是贾环等一众人去请了贾兰。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不敢想象的,要知道那时的贾兰已经开始读书,不是小孩子了。在一个诗书礼仪之邦,钟鸣鼎食之家,中秋宴会阖家团圆的重要日子里,嫡系的孙子竟然没有到场,而众人也没有嗔怪之意。只是表现出“既然没来,那就叫人去请吧”,(当然,这一处也有其他红学家的解释角度)这不得不引起读者们的猜测与琢磨。
  所以,李纨的形象中有大家闺秀的才气,有侯门夫人的大气,也有孀居寡妇的哀怨和胆怯自卑之气。
  (二)笔者有意为之
  曹翁笔下的《红楼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完美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从李纨在《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看到:正册上画一盆兰花,傍边站这一个凤冠霞帔的夫人。判词是:“桃李(即李纨的姓氏“李”)春风结子完(即李纨的名字“纨”),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这首写李纨的诗,首句借喻说李纨早年守寡刚生下贾兰不久丈夫便死去,自己的婚姻就像春风中的桃李一样,结了果实之后,景色也就完了。第二句写贾兰指贾府败落后子孙皆不中用,只有贾兰“爵禄高登”。画中的凤冠霞帔的夫人正是受了诰命的李纨。后两句是指李纨冰清玉洁守寡一生,为儿子操心一辈子待儿子封官拜爵之时,自以为是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了,谁知却“昏惨惨,黄泉路近了”。最终只落得个与他人的作谈资笑柄的下场。
  《红楼梦》中《晚韶华》的唱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低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此段唱词说的就是李纨前半生写照。一生精打细算积攒家资,到老后虽贾府败落但自己不致受贫。但也要积阴鸷呀,这也就是积德行善的意思。刘心武先生认为李纨面对巧姐落难装聋作哑,这就是她日后无福可享的惨淡下场。这才有了《晚韶华》后半段的唱词:“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挂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不管怎样,李纨终究成了一个喜剧式的悲剧人物,这也正是曹翁对李纨这角色的巧妙设定。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红楼梦》中李纨的矛盾形象,大部分引用的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进行观点论证。《红楼梦》后续部分虽然不幸遗失,但值得庆幸的是脂砚斋阅读过整部《红楼梦》,并且据考证此人与作者曹翁关系甚密。其评石头记的观点与作者曹雪芹应更加契合。
  文学作品的创作脱离不开时代背景。通过本文对《红楼梦》部分内容的分析,发现如果单从文本出发来探究这部著作仍存在诸多疑点解释不清。所以,笔者认为对《红楼梦》的更多研究还应以还原历史人物原型、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主要研究手段。
  本文所论证部分正是现今红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没能更加全面地考证多方文献资料,所以在立论方面显得牵强许多,佐证方面也多显薄弱。尤其是在“贾府中秋宴,独缺贾兰”一处,刘心武先生曾就此做了大量细致的分析,包括对李纨原型的考证。而作者就此只是从表面引出疑问,并未敢作深入探讨,也没有资格妄加品评。此处就留与其他优秀的红学爱好者继续考证吧!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3]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4]陈霞.论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D].内蒙古大学,2009.
  [5]李晓华.红楼梦中女性夹缝生存研究[D].青海大学,2014.
  [6]白秀文.十二官为十二钗之影[D].内蒙古大学,2007.
  [7]何春燕.红楼梦谶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俞伯平.红楼梦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9]李荣华.矛盾与红楼梦[D].集美大学,2015.
  责任编辑:杨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333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