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典型重演,引领高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这个团队的优秀表现之一,就是能够合作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而且卓有成效。从几位教师的汇报中,我们体会到他们的研究将“深度学习”具体化、深化了,为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教学过程是典型而简约地重演人类认识的过程
  可以想象,在人类刚刚成为人类的时候,没有任何经验可以依靠,只能通过盲目摸索、试误去获得经验,而学生个体认识则不必从零开始,不必从试误和摸索开始,而能够直接面对人类历经千百万年艰苦实践得来的庞大的经验系统。也就是说,人类认识的终点正是学生认识的起点,学生个体认识是高起点的。教科书里的知识,是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学生要学习的,这当然极大地缩减了认识的过程和难度,但对学生而言,这些知识是抽象的、与学生无关的外在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并不容易。为什么?因为学生没有经历过人类的探索过程,难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意义。这样,问题就来了:学生既不可能重新经历人类认识的全部过程,也不能鹦鹉学舌只领会教科书中的文字,那怎么办呢?带领他们典型而简约地“重演”人类认识的过程。
  教师要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的过程,但又不是全然经历――全然经历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于一个特定的内容(经验)而言,只有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时间。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重演人类认识过程?典型、简约,是唯一的出路。既要重演,又要典型和简约,教师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教师要抓住内容的本质,具体展现这个内容的形成与发展的典型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并不相同,教学只是象征性、典型地展现人类认识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先做大量的实验,找到既能体现学科本质又能展现认识过程与认识方式的方式。也就是说,课堂上的学生探究,不是盲目的探究而是理性的、有设计的探究。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并不知道他所学的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价值与意义,但是教师知道。因此,教师就要从学科整体结构出发,设计教学的具体环节,使学生在接触内容时,能够从真实的问题进入,就好像学生从最初开始探索一样,但这个探索又是指向已知的高级的结果的。刚才几位教师所介绍的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语文教师说,要培养学生的推断、概括、分析的能力;化学教师说,我们要从问题出发,然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地把整个思维过程展开,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回事;生物教师说,我们做实验,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去做实验……现在,教师通过研究,找到了如何帮助学生迅速达到高级水平的手段和路径,这个研究真的挺好。
  教师带领学生“重新”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是解决知识与学生关系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知识本来是外在于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对学生而言,也许并不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学不学也无所谓,或者学习只是为了拿分数,为了上大学。然而,如果一旦学生进入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里面,知识就成为学生操作和思考的对象,成为与学生成长相关联的部分,学生就会爱上知识。正因为学习知识,学生才能进入知识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与发现知识的科学家、前辈,踏在一个节奏上。这时,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抽象的个体去学无聊枯燥与己无关的东西,而是进入历史过程,面临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自己聪明才智。伴随个体进入历史过程,知识的本质、学科的思想、学科素养及对这个学科的热爱,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教学的重要价值,是要通过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迅速地达到人类认识的高度,帮助学生能够作为实践主体进入社会历史实践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教学,就是帮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二、教师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到达新高度
  从几位教师的介绍中,我们也看到了令人振奋的一点,那就是:教师真正找到了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现在,好多人在问,互联网来了,教师还有没有用?而我们要说,恰恰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教师原本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过去,教师似乎只要充当知识的提供者就可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就完成了任务,互联网时代,如果教师还停留于此,当然要被替代。今天,我们在海淀进修实验学校看到,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迅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教师的根本作用,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是教师不能被替代的根本。原来,很多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习中摘出来,似乎只要把知识传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只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教师无关,学得好不好完全是学生的事儿,学生学得好,是因为他们要么聪明,要么努力。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与学生的关系中确定了自己的角色。海淀进修实验学校的教师真正实践了“教是为学而存在,是为学而服务”的思想。
  我们还要强调一下,教师的价值是帮助学生快速地成长到凭学生自己的力量所不能达到的高度。教师是怎么做到引领学生快速达到新高度的呢?通俗地说,当学生自己跳起来摘不到果子时,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摘到,这就是教学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见,这个果子的高度比学生自己跳起来摘得到的那个果子要高很多,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这个果子的高度有很大的差距。怎么办?从学生经验入手,带领学生简约地经历知识发现的典型过程,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水平出发,快速地达到人类已经达到的高度。例如,一位教师教初中的“自由落体”内容时,为使学生理解物体的降落速度与质量无关,设计了如下环节:(1)拿两张同样重量的A4纸,松手,两张A4纸都是飘着往下降,学生观察到两张纸的降落速度都很慢。(2)把其中一张A4纸团成球,重量没有变,同时松手,团成一团的纸会降落得快一些。同样重量的东西,为什么团成球会落得快一点?当重量一样的物体(两张同样的A4纸)下降速度不一样时,就会引发学生讨论空气阻力而不是关注物体质量,这正是知识本身蕴含的本质内容。学生会想到,如果减少空气阻力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时,教师出示真空管,看真空管中钢球与羽毛的下落速度,学生便会深切地领会到物体的下降速度与质量无关,而与空气阻力有关。在这节课上,学生是自己探索,但不是盲目的探索,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所进行的自觉探索。通过这样的探索,学生能够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实现人类自发探索几千年才可能达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成长及对学科意义的领会,都是高度自觉的。
  三、小结
  说到底,教学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要想学生有学习的深度,必须先有学习的高度。高度和深度是一致的。这里的高度是人类认识的高度,不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高度。有了这样的高度,学生才有发生学习的必要,才有深度学习的可能,这是要把握的极其重要的一点。而且,人类认识的高度不能简单粗暴地灌输给学生,必须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索、去领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类认识的高度,这是需要我们把握的第二点。对于这两点的深刻把握和实现,需要教师对学科、对学生学习有深刻的理解和实现的能力。
  海淀进修实验学校的教师的课程意识特别强,有大视野、大气魄。教师今天不再是教零散的知识点,而是要教学生怎么去学习知识,怎么去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有科学精神、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个体。有大视野、大气度,就不会只看眼前,针对课时,弄点作业,而是能够站在学生成长的立场上,从大学科的高度,厘清什么是关键,什么东西可以去掉,所见“非全牛”而是牛的结构,就能游刃有余。所以,我想大家在以后的道路上,会走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愉快!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355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