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泥土谱写质朴与粗犷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的缸窑历史,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1948年间,曾经具有东北最大的制缸厂。然而,随着缸的实用性降低,缸窑文化也逐渐衰落,如何让吉林缸窑文化“复苏”已成为东北文化产业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从文化的角度,探索吉林缸窑文化的复苏之路。
  [关键词]缸窑 产业基地 文化复苏 质感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043-01
  一、吉林缸窑文化的历史
  在位于我国吉林市松花江北畔的吉林龙潭区附近有丰富的黏土,是制造陶瓷的优质土矿资源。据《永吉县志》记载:当地的土质分红、黄、灰、白、黑五色,柔而细,红、黄、灰、白黏性极重,黑色稍轻,红色土可制各种器皿文具,如茶壶、罐、瓶、笔筒、笔洗、酒壶、酒盏等具,较宜兴泥尤佳。灰、白二色可制缸坯子及各种盆、坛、罐、瓶之坯子。黄色可制各器的釉子,明“月土”,用以饰器者,“细砂土、白土克制砂锅、砂壶、砂吊子等”(徐鼐霖,1988)。由于当地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目前仍蕴藏丰富的白瓷黏土资源。据统计,如果以每年开采100万吨计算,仍可开采200年以上。
  早在清朝初年,此地就以烧制缸为主,缸窑已有窑帽18家,到1943年时,窑帽已有55家,成为东北最大的陶瓷制造与销售中心,遂有了“陶都”之称谓。20世纪80年代,多家制缸厂、陶瓷厂、建陶厂等联合,成立了最大规模的陶瓷工业公司,直到1984年,生产工艺美术陶多达64.8万件,年销售总额超过500万元以上,各类工业建筑陶、美术陶远销美国、英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
  因此,吉林缸窑镇因蕴藏丰富缸窑原料、悠久的制缸历史而得名,曾是东北最大的陶瓷制造中心,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缸窑文化。
  二、吉林缸窑的美学特点
  (一)色彩方面还原黏土的质朴与厚重
  缸窑镇地处丘陵,黏土是花岗岩层、片麻岩层经过长期的风化分解富含硅、铝的氧化物占总量的97%左右,另外还有铁、钾、钠等矿物质的氧化物占3%左右。通过有黏土的配比而得出颜色,在正常的烧制过程中,加入不同含量氧化铁呈现不同颜色,加入赤铁矿颜色为樱红、暗红,加入褐铁矿为黄褐色至黑色。独特的技法使粗陶接近原始陶土的本色,颜色更加质朴。
  (二)装饰语言方面注重生活情趣的表达
  在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年代,陶瓷的造型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吉林缸窑的装饰语言更加世俗化,表现人们对宗教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将感情融入到造型中,用夸张、世俗化的手法向人们展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三)以乐观、趣味为审美情趣表现
  人们通过陶瓷造型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往往是吉祥、乐观的造型。坛、瓦使用的造型包括代表吉祥如意的二龙戏珠,代表丰收的麦穗,还有福禄寿等文字,都是体现人们在日常生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缸窑面临的困境
  吉林缸窑文化正面临消失的风险,由于制缸厂倒闭,很多艺人已经不再从事这一职业,现在仅存的制缸厂一年仅烧制两次,仅存一处清朝遗留的“老窑帽”。
  2007年,当地政府开展了缸窑文化的抢救工作,将传统制缸烧制技艺收录“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打算建立博物馆,用画面向人们展示当年烧制大缸的热闹场面。
  四、缸窑文化的复苏与传承
  (一)回归泥土、保持古风
  每个陶瓷制品都是当地文明、民族的最适合的自我表达方式,吉林缸窑扎根东北沃土,民风淳朴、直接、简单,因此缸窑制造的日常器物应深入百姓的生活,保持泥土的淳朴本色,成为人们的内心和社会生活的朴素映照。由于吉林黏土的特点,决定了吉林缸窑不适合过多的彩绘,反而单纯饱满的造型传达更能够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
  (二)保持独特的东方特色的基础上创新
  粗陶尤其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粗糙的边缘、陶土杂质保留是美意中的不规则的美,这也是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契机。忙碌的生活往往容易掩盖生活的张力,吉林缸窑文化应清醒地保持自己的应有态度,打破人们对古朴、古法艺术的刻板与偏见,展现当代陶瓷艺术的文化底蕴。当然,仅保留不进步也是不可取的,吉林缸窑应吸收其他器皿艺术的灵感,创新特殊的造型、技法或者釉料,将古老质朴的质感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成为吉林缸窑新的代表符号。
  (三)沿用以日用器为主体的形式
  缸窑镇以制缸而得名,而随着大缸的使用频率降低导致缸窑的产量逐渐降低,走到今天已经达到了非常低的产量。虽然,大缸的实用性逐渐消失,但是日常器物仍在人们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一茶一饭间,最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亦可以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使用。除了传统的日常器物外,还可以制造抽象的日常品,让使用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给器物以新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徐鼐霖.永吉县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2]赵贞标.吉林省创新性陶艺产业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J].文化艺术,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577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