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程理念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比较文学学科与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科视野、理论方法上有许多契合之处,运用比较文学的眼光解读语文课程理念,可帮助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借助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更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为语文课堂构筑最丰富的个性,为构建更开放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多样互补的视野。
  关键词:比较文学;高中语文;课程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 强调沟通古今中外,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素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在以培养优秀语文教师为目标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注重跨越性思维的培养,注重打通文化壁垒,构建全球文学视野的学科理念与语文课程理念高度契合。而语文课标中积累、整合、感受、领悟、拓展、创新的原则也与比较文学跨越、沟通、交流、比照整合的方法相通,完全具备在教学实践中将二者结合的基础。
  高中语文课标中将语文课程理念概括为:(一)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比较文学学科现有的理论建构及大量研究成果已可以直接为这一课程理念服务。
  一、结合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更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部优秀的高中语文教材可借助比较文学的视野,合理挑选相应作品,借助人文教育的手段,达到人生教育的效果。以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为例,必修课程部分为数不多的名作推荐中有一部成长小说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是一个人对成长最期待也最焦虑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适时引入“成长”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传统的中国文学作品以“成长”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相比而言,西方文学有非常成熟、系统的大量经典作品,比较文学界对此已有充分的研究。以《大卫・科波菲尔》为例,这类英国成长小说一般将主人公设置为社会经验不足、涉世未深的青年人,描写他们在经历成长中遇到的各种正面引导或负面诱惑后,最终找到人生的价值的故事。小说主人公与学生身份、年龄相似,长篇小说丰富的情节则呈现出未来人生的各种可能性,而主人公在经历精神危机后苦尽甘来的蜕变会带给学生一种良性的引导与启示。
  人文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使学生养成更加完善的人格,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明确人生的目标与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文学教育来进行的,文学教育依托美育的形式,同时发挥德育、智育的功能,最富于人文教育的气息,是真正意义上的潜移默化。
  二、借助比较文学“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研究视角为语文课堂构筑最丰富的个性
  语文课标中提倡积累、整合、感受、领悟、拓展、创新的原则,与比较文学跨越、沟通、交流、比照、整合的方法相通。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语文学习,应当有一种自主总结文学一般规律的能力,这是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比较文学学科追求的远景目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谈中国诗》,这是作者钱钟书访美期间一次演讲的整理稿,堪称比较文学的典范之作。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复兴的标志性人物,钱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要真正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必须借助比较文学跨越性的视野。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固然自成体系,但局限于自身范围内,无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终归是一种遗憾。无论要深入准确理解课文,还是要实现对中华文化理解的突破,这些教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借助比较文学的立场与观点。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文学性质的思考,则需要大量中外文学现象的积累。这样看来,这篇课文安排在高中必修教材接近尾声的位置,就有一种微妙的匠心。学生已经具有大量中外诗歌的阅读积累,也具备了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加上教师以比较文学的跨越整合理论为引导,便可以尝试对中外作品的融会贯通,真正去实现语文课标中所预期的“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这一目标。
  三、比较文学学科的跨越性理念,为构建更开放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多样互补的视野
  当代学生生活在文化全球流动交融的大环境下,有对国际文化碰撞最敏感的触觉,语文课程也应当承担起引导学生在文化交流中建立合理的心态与眼光的任务。比较文学强调“平等对话”的研究态度,一直致力于文化交流、传播及文化冲突的研究。
  苏教版必修第三册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刮痧》这篇课文就给学生展现出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在其中都有呈现。主人公“大同”跟随出国潮,追寻美国梦,透露出一个特定阶段国人对他国文化的狂热;在打骂孩子及刮痧事件中呈现出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及沟通的艰难;律师对大同热衷暴力的指控及对孙悟空形象的暴力解读呈现出文化误读甚至对他国文化的轻蔑;而小说结尾问题的解决则表达了跨文明交流的可能性。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在文化交流中人们对他者(他国文化)有三种常见的心态:狂热、憎恶、亲善,《刮痧》就是这三种心态产生及转化的形象写照。比较文学倡导“亲善”的平等交流,这也是解决所有文化纷争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引导他们在跨文化交往中,保持亲善的眼光,无需盲目追捧他人,更加明确自己的中华文化身份,在交往中做理性的沟通与对话,是一种更符合现代文化发展精神的态度。
  作者简介:起建飞,女,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该论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资助论文,项目名称《比较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动姿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C136,项目承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667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