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但在初中数学课堂仍存在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还存在脱节现象,对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因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追求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作者从两个大的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策略;方法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有效”呢?我认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从而高效的获得知识,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近年来,我在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让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等方面,作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总是听见很多教数学的老师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害怕学数学,对数学课不感兴趣,随着年级的上升,数学成绩一天天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的不得法,学生“学”的不得法。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课堂上“满堂灌”,学生云里雾里地听,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第二、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考试结果,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第三、教师对教材不熟悉,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上重点不突出、难点也没有突破。第四、在教学中只是片面追求难度或只注重基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基础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课后又不及时复习与巩固。第二、学生学习不得法,花了时间但不见效果,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差。第三、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应付了事,交上来的作业中解题没有必要的步骤,数学语言缺乏逻辑性。
  二、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根据生情、学情,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生设法,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1.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课前准备的越充分,课堂教学就越顺利,学生学的就越轻松、越扎实。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
  (1)备教材。即弄清教材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等,从而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同时,还要把教材内容、教师知识、生活经验等多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
  (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和习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等,提前预设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和因生设法打下坚实基础。
  (3)备教法。就是根据教材和学情,着重考虑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怎样设计合理且科学的教学流程。
  (4)备学法。哪些地方应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哪些地方应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亲身体验;哪些地方应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记忆、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等。
  (5)备教具。备课时,一要考虑选择哪些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才更恰当,更方便,更有效;二要考虑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达到什么效果等。
  2.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呢?教学中,我不仅通过故事讲述、问题设疑、图画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常常借助电子白板、班班通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原理,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我在教学y=x+2与y=x图象时,我先用课件出示y=x的图象,然后将直线y=x向上平移两个单位,这时便得到y=x+2的图象。相反,由直线y=x+2的图象向下平移两个单位,便可得到y=x的图象。
  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多地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当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究和讨论时,当学生大胆质疑或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中,我积极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先进经验,认真尝试、借鉴、改进学校 “双自主、六环节”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与探索,总结提炼出了“问题导入――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课内练习――拓展运用”的五步教学流程。
  (1)问题导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有理数运算时,我先出示“(+8)+(+2)”让学生计算,接着提问:将算式中的“(+2)”换成“(-2)“,你能计算吗?学生一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十分浓厚。
  (2)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带着问题独立观察、思考、操作、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提出要求:将课前准备的蝴蝶、蜻蜓图形沿中线对折一下,请认真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带着问题,立即动手操作并仔细观察。很多学生都能发现对折后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这一基本特征。
  (3)合作研讨。遇有重要知识或疑难问题,我总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共同讨论,互教互学。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当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征?”待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成果。
  (4)课内练习。每学一个知识点,教师都要设计一些随堂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5)拓展运用。教学中,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综合性的训练题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我顺势提两个问题:“在我们所学习的英语二十六个大写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能列举出属于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吗?他们的对称轴是什么?”
  4.加强课后反思,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课后反思,经常总结课堂的成功得意之处,寻找学生的亮点和精彩表现,梳理、分析、反省教学失误的环节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意见。长期的教学反思,不仅使我的教学业务能力有了快速提升,而且让我的课堂教学更为成功、更为有效。
  总之,只要我们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洪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及时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学,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树立生本观念,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扎实工作,有趣的、鲜活的、学生喜爱的、高效的数学课堂就一定会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667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