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声乐情感表达的重点及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声乐能够让人为它着迷的原因除了歌唱者的高超唱歌技巧以外,声乐还能够走进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声乐的歌唱者也是通过演唱,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生活领悟传达给听众。本文以声乐情感表达的重点及作用为研究论题,对声乐情感的表达重点和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声乐情感 情感表达 作用
  社会的发展带动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慢慢减少,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会加重。声乐作为一种音乐情感的表达形式,它能够通过歌唱者的演绎引发人们对过往生活的一些感悟,也能使演唱者得到情感上的宣泄,因此,一段富有表现力的声乐演唱,往往能够直击人们的心灵,达到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
  一、声乐情感上的返璞归真
  声乐的演绎不单单是口头的传述,也包括肢体语言、歌舞、话剧、集体合唱等多种表达方式。声乐作品的产生都是来源于我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因为每个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领悟,所以在声乐情感上表达也是喜怒不一,这就是人们为之着迷的原因。声乐只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没有一丝一毫歌功颂德的谄媚,声乐以它的纯粹与人们进行情感和心灵的沟通,除了演唱者自身的情感表达外,听众也可以进行自我的情感宣泄,并且在声乐中获得可贵的精神支持。
  因此,声乐就是带领人们回归最原始的自己,去感受自己本来的内心。在繁忙的城市生活当中,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情感生活却产生了巨大的缺漏,这就导致人们心灵上的迷失。这时候,人们就可以通过声乐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因为每首声乐作品都是作者亲身的生活经历的表达,它在创作中被作者赋予了灵魂,也在歌唱者的演唱中,将作品中的精神力量传播到每一位听众的心中,使声乐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抛开世俗的一切杂念,去感受生命最原始的纯真。
  二、声乐情感在声乐表达中的作用
  声乐情感表达是作者将对作品的感悟,转换成声乐的形式,使自己的音乐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声乐情感中的表达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
  (一)声乐作品再一次的升华
  声乐作品在最初创作的时候,就被作者倾注了独特的内心情感,作品饱含了作者在历经生活沧桑后的感悟,以及对世界新的看法。在经历了作曲家的谱曲之后,作品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感悟,这是作曲家与词作者心灵上的二次磨合,也是各自生活情感的一次沟通。该作品通过世世代代的流传,不同的声乐演唱者,又在作品原有的情感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情感领悟,再加上各种配乐演奏者的整体配合,使作品得到三度的情感开发,作品从而保留了深层次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声乐情感的表达对原创作品的开发有着多重的作用。
  (二)声乐美学表达的情感重点
  无论是单体的声乐歌曲演唱,还是集体性的合唱演绎都是一种表现的美学艺术。表演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作品所能呈现的美学效果并将其呈现到世人面前,使得人们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声乐情感表达的重点就是将声乐作品中的美好情感毫无保留的在舞台上淋漓尽致的展现,并给予听众全新的生活感悟。
  三、声乐情感表达的重点
  声乐的表达不同于歌曲的演唱,尤其是团体性质的声乐表达,其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完整的音乐剧的演出往往是整个团体全部心血的注入,同时,一场音乐盛宴的呈现也是一个团队集体的成功。
  其次声乐情感表达的重点不是在技巧的完美演绎中,而应该在作品情感内容的表达上,通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肢体动作加以辅助,将作品的情感原貌得以重现,这就是声乐情感的核心。所以,声乐作品的呈现不仅要求演唱者扎实的唱功、技巧,还需要他自身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与此同时,丰富的情感经验也能在声乐情感的表达上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最后,声乐的情感应和原始的民族生活相融合,获取最原始、最纯净的民风民俗,才能达到生活与情感相融合的目的。在当下的时代,各国人民应该加强音乐上的交流沟通,提升各自民族的音乐素养,在保留自己国家声乐精华的同时,吸收外国的优秀声乐文化,并加以本国声乐的运用,使不同国家声乐文化得到深层次的融合发展,以此促进声乐艺术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能够让人为它着迷的原因除了歌唱者的高超唱歌技巧以外,声乐还能够走进人们的心灵,与听众在心灵层面进行沟通交流,也引导听众进行自我的情感宣泄。声乐情感之所以能够将作品中的情感独白得以纯粹的展现,是因为声乐本身就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加以情感的提炼和升华。这就是声乐情感表达生活的真谛,也是丰富现代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魏昕.电影音乐中声乐情感的演绎[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07).
  [2]韩崇.流行声乐情感的把握[J].北方音乐,2011,(07).
  [3]加华多杰.浅谈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艺术表现力[J].魅力中国,2014,(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2681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