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基层民主中的传统政治文化障碍及现代化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当前传统政治文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深层次因素,主要表现在家族力量暗流涌动、人情礼俗观念盛行、官本位情结严重、人治思想盛行。这种传统政治文化产生及延续的基础为:小农经济是经济基础、宗族制度是社会基础、儒家文化是文化基础、高度集权的社会政治结构是政治基础。因此,必须进行农村政治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发展市场经济、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关键词:农村;民主政治;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贿选、宗族干预选举等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现象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政治文化是指在过去社会中形成、经过漫长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至今对政治生活仍有影响的、相对稳定地积淀在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政治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便很难轻易改变。中国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封建社会,传统政治文化积淀深厚。在农村,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更是被很大程度地遗留下来,与现实仍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传统政治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1、家族力量暗流涌动
  在乡村这种熟人社会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农民倾向于支持自己的家人、亲戚担任村干部,选举投票时相互支持。这往往就会导致选举结果出现严重扭曲,大大增加了家族势力的人当选的可能性。而在村务生活中,家族也发挥着重要影响,当家族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更多地去维护家族的利益,削弱正式组织权威。
  2、人情礼俗观念盛行
  在农村,由于土地是固定的,因此村落构成了农民几乎全部的生存空间。近代以来,虽然社会流动性增加,但农民仍然生活在一个村落之中,因此,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基于此,农民在共同生活中就产生了浓郁的人情礼俗文化。对于这种人情的回报,有时就体现在村委会的选举中。在村委会的选举中,有的村民将选票作为还人情的一种交换手段。
  3、官本位情结严重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的影响,官员通过其掌握的权力分配资源的传统也并没有改变,因此,一切“以官为本”这种官本位意识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在我国农村政治生活中仍有很深的影响。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传统的“当官致富”心理使得有些人在村民选举中为了获取官职不择手段。此外,在官本位心态的支配下,一些农民视村干部为“长官”,农民仍习惯于简单地尊敬和服从,缺少监督意识。
  4、人治思想盛行
  人治传统在农村生活中仍具有广泛的影响。人治因素渗入村民自治后,常使村民自治的运作出现较大的随意性。村民自治运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干部的理解,村民自治异化为村干部自治,村庄重大事务不是由全体村民决定,而是由村干部包办一切,村干部直接控制了村里的大小事务的决策权、管理权和执行权,人治思想盛行。
  二、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及延续的基础
  1、小农经济是传统政治文化产生及延续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我国至今仍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对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这种经济下,农业的生产需要庞大的劳动力,个人难以单独务农为生,必须以家庭为单位。因此,家庭的重要性超过个人。这种关系扩大到家族便是家族主义产生。其次,在小农经济形态下,农业生产主要是男性进行的,这必然使家长在家庭中握有绝对权威,由此形成了父家长制的观念。再次,由于土地是不流动的,因此绝大部分农民一生都无法离开自己的土地,与外界很少交流,这导致农民封闭保守、愚昧落后的政治心理。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是传统政治文化产生及延续的社会基础。
  在晚清之前,我国国家权力无法下达乡村社会,在乡村实行宗族治理。其特点在于:宗族成员是一个紧密的整体;宗族内部实行集权制,族长享有绝对权力;宗族内部具有严密的等级性。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种宗族文化居于整个乡村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建国以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消解宗族制度,使得宗族制度遭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在农村,宗族制的土壤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瓦解。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家庭重新成为农村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这又造成了宗族制度一定程度的复兴。我国农民持有的如尊家长、重等级、重家族利益的观念都可以从宗族制度中找到根源。
  3、儒家文化是传统政治文化产生及延续的文化基础。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儒家思想将“德”和“礼”视为治国的根本之策,淡化刑和法的作用。人们习惯于从道德角度观察问题,于是,道德的功能被无限放大,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唯一的调节器。这种泛道德主义与封建宗法思想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社会典型的人治文化传统,而法治文化被淡化。其最大特点是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依靠官员个人的能力,而对官员的制约也主要依靠官员个人的自律。儒家思想现在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人,是传统政治文化产生及延续的文化基础。
  4、高度集权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传统政治文化产生及延续的政治基础。
  在我国古代,在政治上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它的突出特点是等级制和封闭性。皇帝是整个国家的主宰,掌握着全部社会资源,以此为起点延伸出庞大的官僚体系。这个官僚体系按照官职高低和权力大小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而处在社会最底部的农民却只占有极少的社会资源。而我国1958年以来实行的政治体制仍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结构,这种体制仍具有集权性、强制性的特点。这种政治高度集中和社会对国家的绝对服从等现实,只能培养农民奴仆式和附庸的政治人格。因此,高度集权的政治结构是传统政治文化产生及延续的政治基础。
  三、我国农村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1、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中国农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根本
  市场经济是民主政治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根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地位一律平等,这种经济上的平等意识必然要求政治上的平等,这样就使农民的政治思维摆脱血缘等级等传统政治思想的控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平等、和独立的政治人格。此外,市场交易、市场竞争等市场行为都需要用法律来引导和规范,这就使市场经济必然孕育法治文化。因此,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是农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根本。
  2、改革户籍制度:农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农村的传统政治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与农村社会的封闭空间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产生于建国初期的现行户籍制度,限制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更加强化了农村社会封闭的性质。因此,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在农村形成新的政治文化的生长点。因此,只有消除了户籍制度对农民自由流动的限制,社会流动和交往才会日渐扩大,才能打破农村社会的封闭空间,加速消融旧的政治文化存在的条件,为新的政治文化的产生开辟道路。
  3、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农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制度训练
  要实现农村政治文化现代化,还需要进行民主制度的训练,即人们在实际的政治参与过程中,真实地享受到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进行逐步的训练。这条制度化训练路径就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村民自治制度自从它确立起,在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就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应该继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真正地参与到自治中来,通过村民自治推动农村民主政治文化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普兰店市委党校, 辽宁 普兰店 116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2683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