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闻人担负社会责任须做到“五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是当前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我国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社会思想、声音多元多样,各种舆论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闻人应如何担负社会责任?《江南都市报》的经验是,以“脑正”、“身正”、“声正”、“心正”、“气正”等“五正”为关键点,打造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采编队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
  “脑正”
  “脑正”特指“思想正”,具体是指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2014年1月27日,浙江省卫生计生委通报,今年浙江已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49例,死亡12例。禽流感已牵动广大民众神经,报道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28日,南昌某媒体综合了网上消息,推出《浙江3天11人死于H7N9禽流感――出现人传人病例》,极度渲染禽流感死人,给读者造成恐慌。同一天,《江南都市报》对该新闻则进行了合理的弱化处理,消息仅为326字,且是单行标题《浙江出现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病例》,突出“人传人病例”的“有限的非持续的”特点;同一版面上的是新华社电稿《H7N9疫情春节不会暴发》,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稳定了人心。这组稿件的处理,把握了正确舆论导向,体现了新闻宣传以人为本,也充分展现了新闻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身正”
  “身正”,是指新闻工作者要充满正义感,以身立德,身正为范。记者自身充满正能量,在新闻实践中,就有善于弘扬主旋律的智慧和敢于揭露假恶丑的底气。
  《江南都市报》记者历险追踪南昌注水牛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注水牛肉在南昌横行多年,其如何产生、如何进入市场、监管存在什么问题,省内尚无媒体调查报道过,《江南都市报》记者决定深入暗访,还原真相。暗访耗时2天1夜,3名记者经历了被屠夫拿着尖刀追砍的风险,拒绝了私宰老板的利诱。调查报道引起强大震动,相关部门下发紧急通知,全城围剿注水牛肉,对监管存在失职或渎职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相关责任。南昌牛肉市场乱象,很快得到较好控制;政府部门还以此为契机,出台措施长期规范牛肉市场。
  “身正”,还表现在新闻记者以身立德,做好社会风尚与道德的标杆。为深入了解和支援贫困地区农村教育,2007年,《江南都市报》记者远赴延安革命老区支教。记者在做好教学工作、发回大量报道的同时,致力于社会调研,写成调查报告《关于安塞“村小布局调整”的弊端》,这是全国最早直指“村小布局调整”弊端的调查报告之一。
  “声正”
  “声正”,是指新闻工作者要通过新闻媒体准确快速发声,响亮发声。
  2013年10月,北京有媒体报道市场上发现被“催熟染色”的赣南脐橙,被众多网友解读为染了苏丹红。这一误读,对正处于大量上市期的赣南脐橙冲击巨大。《江南都市报》迅速派出记者多方深入调查,连续推出客观报道《染色橙数量极少系个别经销商所为》、《赣州严打脐橙个别“催熟染色”行为》等,用事实告诉读者:染色橙数量极少,从检测情况看,赣州尚未发现用苏丹红染色的违法犯罪行为。报道还及时反映政府部门对市场的整治与监管措施,并配发评论,对极少数不法商贩予以谴责。该组报道明辨真假是非,驳斥了流言,打消了市民疑虑,起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拯救了市场。
  “心正”
  “心正”,是指新闻工作者要保持阳光心态,客观地反映新闻事实。“心正则笔直”,新闻工作者只有“心正”,才能有公德心,才能除却私心杂念与偏见,才能分清主流与支流,辩证地看问题,才能采写出经得起检验的新闻作品。“心正”,具体体现在新闻采写与标题制作等方面。
  在新闻采写中,记者须做到“心正”,不偏不倚。在做舆论监督时,要冷静客观公正,让当事各方都充分发声;在做正面典型宣传时,要把好度,不能褒一方贬一方。如南昌某媒体《七旬老人5年如一日照料痴呆老伴》的报道,大标题“痴呆”一词,有歧视弱势群体之嫌;文中也详尽描写主人公老伴之“丑态”。这样的报道不管从“公德”还是“私德”讲,均有失道德准则。
  在标题制作方面,若做不到“心正”,一篇报道,甚至一份报纸,都会让人“敬而远之”,担负社会责任自然就无从谈起。如,2013年7月,南昌某媒体转载湖南杀人分尸案公审一文,照搬网上标题《湖南杀人烹尸案细节:用高压锅并加八角桂皮》,如此标题,不顾导向,过分追求眼球效果,严重丧失了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令读者反感。《江南都市报》当天的标题是《湖南株洲荷塘区杀人分尸案细节曝光》,虽中规中矩,但充分考虑了读者感受与舆论导向。
  “气正”
  “气正”,是指新闻工作者要有气节。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新闻人保持气节与担当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具体表现为守住媒体的节操和底线,拒绝虚假报道、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勒索等不法勾当。
  2013年4月,南昌某大型私立医院与《江南都市报》的广告合同已到期,但一直未续签。报社有人向总编辑建议:做该医院批评报道。总编辑当即予以严厉批评教育:“客户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未选择我们,我们应找自身原因,而不是做出损害媒体形象与公信力的举动。”总编辑还举一反三,在全报社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江南都市报》必须做有尊严的报纸,必须始终把社会责任置于首要地位;秉持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不搞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这是底线,任何人不得突破。我们掌握舆论话语权,但不能将之变成牟利私器,不能做文化流氓,否则舆论监督会偏离方向。”
  2013年,某企业为打击同类产品,欲借《江南都市报》的影响力,在“3・15”期间,投放50万元宣传费,做竞争对手的负面新闻,被报社断然拒绝,理由是:严重违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报社有经营压力,但绝不行饮鸩止渴、透支媒体公信力之事。
  (陈明华:江南都市报特稿部主任;陈海云:江南都市报总编室编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2683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