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梦365个故事》编导手记(四十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期两篇编导手记的主人公都在从事与老人有关的工作,一位帮台湾老兵寻亲,一位为居家老人服务,在助人中他们自己也在成长。
  乡愁,是子孙名字里的家乡
  《我要找到你》编导 李少鹏
  “当我亲眼目睹一位老兵回乡见到亲人时,直说‘70年来从没有这么高兴过!’我就知道,自己真的是做了一件正确且温暖的事。”周思好说。
  “90后”台湾女生周思妤,是土生土长的台湾新北女孩,也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两岸寻亲”项目的负责人。2013年,大学毕业的周思妤进入媒体工作,跑教育新闻的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大陆高校开始招收台湾学生。“我为什么不试试呢?两岸交流越来越密切,如果我能去大陆念书、工作,对未来发展会更有助益。”
  2015年,周思妤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研究生,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寻人项目组,接手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帮台湾老兵寻亲。老兵年事渐高,项目组同事常常是在和时间赛跑。周思妤参与的第一个案例是一位85岁的台湾老兵,老人已经记不清楚家乡的具体位置了,在她的引导下,凭着残存的记忆大致复原出了一张家乡地图。经过周思妤反复对比、查证,基本确定了老人的故乡是安徽省东流县,在运用精准地理范围推送了寻人启事后,仅仅3天就为老人找到了亲妹妹。
  “一开始我不了解老兵的历史,通过这个项目,慢慢了解那个大时代中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太多曲折和流离。”周思妤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人们的晚年少点遗憾。令周思妤印象最深的老人名叫陈竹生,那是她陪同返乡的台湾老兵中年纪最大的一位——第一次带着儿女走到父母坟前的陈竹生,已是99岁高龄。尽管连基本的站立都很困难,尽管家人一再劝说他不需要跪拜,但陈竹生老人还是一下就跪倒在了双亲坟前。“那一幕特别触动我,那是一个大时代造就的,他们没有办法陪在自己的父母身边尽孝道,所以带着一份深深的愧歉。70年没有见到家人的情况,真的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去深刻体会的。”
  在周思妤发布的寻人启事中,有多达三分之二的求助人都是老兵的后代,尽管很多老兵已经故去,但是他们的儿女一直都在想尽办法帮助父母圆梦。“像我遇过很多老兵的后人,尤其是河南的、湖南的,他们的名字都带有家乡的印记。比如李豫鹏、史豫秀,还有高豫昌,这个‘豫’字就是河南的意思。他们一直记得爸爸留下来的心愿,想要魂归故里、叶落归根。”周思妤说,一开始她不太确定老兵二代对大陆亲人还有多少感情,接触后发现,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根在哪里。“这些‘寻二代’希望延续父辈这段跨越时空的两岸亲情,我也从中体悟到两岸中国人的藕断丝连、密不可分。”
  而让周思妤最为遗憾的,是一位90岁的苏州籍老兵和他的两个妹妹。在周思妤的帮助下,兄妹们通过网络视频见了面,卧病在床的小妹对着镜头说:“终于找到大哥了,好开心!”但当时天寒地冻,兄妹约定等过完年春暖花开就返乡团圆。可是,86岁的小妹没能等到春天到来。周思妤感慨,老兵逐渐凋零,亲情无法等待,要尽快帮助他们完成心愿,不留遗憾。“一开始我会觉得这只是我的一份工作,慢慢地我不知不觉就变成他们里面的一分子,我多一份热情、多一点投入,就会给求助人多一份希望。”
  如今,随着“两岸寻亲”项目影响力的扩大,寻亲的人越来越多,周思妤招募了两名台湾实习生,她们都是台湾老兵的后代,也都在北大读研究生,正踏着学姐走过的路,一同见证更多的两岸亲情故事。“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去弥补历史带来的遗憾,把不太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去完成他们的心愿。”周思好说。
  一个“90后”眼中的老年世界
  《夕阳不孤单》编导 苏畅
  人说晚年是夕阳,但这夕阳散发的却是晨曦的光芒。
  在我的家里,没有比我外婆起得更早的人。当回家过年的我呼呼睡到11点时,外婆早就度过了半天。
  刚成年的人,动不动说自己“老了”。还长着青春痘,就以“老阿姨”和“大叔”自称。枸杞姜茶泡起来,养生路上不复还。
  身为90后,我都不明白为何我们如此怕老。或许是我们的精力开始赶不上瞬息万变的生活节奏,或许是因為人生中最短暂的一段时光过去了。
  而老年,却是人生中最漫长的一段时光。那些住在养老院的人,年龄差距可以达到40岁。并且,当所有的期待退去,人生没了必须完成的目标,身体状况也玩不转时,每分每秒的度过都成了严肃的课题。
  孤独、病痛、不中用、落后于时代——恰恰在操作这个选题之前,朋友圈中一篇《没有我们不歧视的老年人》进入了我的视野。文章描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各种刻板印象,以及媒体对这些刻板印象的利用与强化。久而久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老年人对自身形成内化歧视,艾艾自怜。
  尊老养老,不仅是种爱心与孝道,也需要专业。在“四二一”家庭主流化的今天,保姆这样的家政服务员角色正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1990年创立金助友养老服务公司至今,王志强和他召集的保姆已为居家老人服务了近30年。当我跟随他的脚步,走进老人的生活中,一个更立体的老年空间呈现在了我的面前。有的老人虽然容易气喘,但还是痴迷跳舞;有的老人笔耕不辍地写了十本书;有的老人年逾百岁,自己开个电瓶车就上公园了;还有的老人自学英语跟外国人对答如流……多姿多彩的老年是可能的,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慢慢地跟随社会的步伐。老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陪伴他们安享晚年的人。
  于是,家政服务员便要承担一个兼具家庭管家和陪伴者的角色。光是解决吃喝拉撒是不够的。王志强告诉我:“有些老人喜欢讲战争年代我杀了多少鬼子、缴获多少武器,保姆一句话他就气得够呛——‘你吹牛!’不懂得他的价值,他就可能自暴自弃。”
  老年人还是很容易寂寞的,不论这是不是刻板印象,都是个必须直面的问题。保证安享晚年,需要帮助他们重拾退休之后的价值感。“去懂老人,老人就感到美滋滋的。”
  老龄化社会,不是一个“代沟”之外的失落世界。当年轻人自嘲“老了”的时候,或许应该想想老人们,他们的故事需要我们去聆听,他们的价值需要我们去发现,“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24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