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匿名社交软件的情感诉求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各类新媒体的社交化发展,移动社交类app逐渐成为满足当下年轻人社交需求的主要渠道。文章对当前移动互联网视域下,从匿名社交软件用户的情感诉求进行分析,结合用户使用匿名社交的心理机制,并对匿名社交软件今后的创新与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匿名社交;APP;需求与满足
  在当前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各类匿名社交软件根据用户不同心理机制,某些程度上,满足用户匿名社交的需求,所以深受当前年轻人的喜爱。社交APP ——“Soul”正是匿名社交的代表,其在充分把握匿名社交的用户需求与满足的同时,还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在众多相关APP中备受青睐。
  一、匿名社交的需求与满足
  (一)自我揭露,情感宣泄
  完全匿名化的移动社交类App  “Soul”为用户提供了毫无顾忌的自我揭露与情感宣泄的虚拟平台。用户在平台中并没有固定的ID信息,甚至可以多次进行重新匿名。与此同时,用户也不可使用自己的图片设置为头像,发布的信息可以随时进行权限更改,内容删除。用户在这样的匿名社交模式中,更容易隐藏自己的身份信息,以便摆脱现实的自我束缚,可以更加无拘无束的自我表达、情感宣泄,达到一定的减压效果。
  尤其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各种压力的困扰以及社交圈子的缩小,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真实宣泄德平台,有人倾听,有人共鸣,甚至可以在此找到与自己精神合拍的Soulmate(灵魂伴侣)。匿名社交的出现“使人们获得表达上的安全感和场景中的陌生感”。减少了一定的约束,用户便可以较少的顾及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包括个人信息、社会地位、社交关系等,随心所欲的自由表达一些个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经历,甚至是宣泄负面情绪,表达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二)表演欲望,窥私心理
  “表演”更倾向于一种自我释放,在摆脱个人束缚的情况下,尝试扮演不同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甚至是在不同人面前扮演多种角色。比如与自我相反的角色,有可能是性格相反、地位相反、甚至性别相反。“窥私”则倾向于一种偷窥欲和猎奇心,匿名化满足了人们潜意识里偷窥他人的欲望,以及对隐私内容稀奇事物的好奇心。
  在现实社交模式中,各种约束与限制使“表演”和“窥私”的实现增加了一定难度。而匿名化的社交为“表演”和“窥私”提供了可能。个人身份的完全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虚拟“表演”的平台,用户带着假面伪装自己,在舞台上尽情释放。与此同时,无论是Soul还是其他社交APP,都会有一个类似广场的存在,一打开软件就可以看到最新、最热、甚至是身边的信息。用户一方面自己扮演伪装,一方面又去窥探其他“演员”的生活。大量的隐私内容与新奇事物,充分吸引着广大用户去满足自己的偷窥心理与猎奇心理。匿名下的“表演”和“窥私”成为不少人舒缓压力、倾泻欲望、排解情绪的渠道。
  (三)群体认同,交流分析
  匿名用户除了单纯的自我发泄与窥私猎奇以外,还可以通过他人发布的内容或者他人对自己内容的评论,来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讨论与认知。
  不少用户会发布一些自己所擅长、感兴趣或者有争议的内容,来引起其他用户的关注与评论。其中“点赞”功能,更能使发布者获得心理支持,获取一种被认同的满足感。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匿名发布的需要征求意见的实际问题,以陌生人与旁观者的身份更能抛开社会地位、利益立场等固有成见,客观中立的去判断分析,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通过浏览他人发布的内容,选取对自己现实生活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以此来满足相应的社会信息需求。用户在匿名社交下所表现出的不仅是个人的行为与感受 ,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了社会行为、流行文化等。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内容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流行趋势等对自己现实生活有影响的信息,以达到监测环境的目的。
  二、“Soul”APP的创新与优化
  (一)“灵魂”式社交匹配
  匿名社交软件为了保护用户的匿名性,交友模式一般为系统随机匹配。这种匹配模式看似是一种快速、便捷的交友方式,然而在这样数量众多的用户群体当中,是否能匹配到与自己兴趣类似、年龄相仿、三观一致的朋友就另当别论了。单一化的匿名匹配很难让用户之间展开话题,引起兴趣,从而较难建立起正常的、持久的社交关系。
  “跟随灵魂找到你”是匿名社交APP“Soul”的代表性广告语。“Soul”所强调的“Soulmate(灵魂伴侣)”理念,正符合广大受众志同道合的交友观念。其中“Soul”的好友匹配方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最大可能的满足了用户需求,有效寻找到真正契合的Soulmate。
  “Soul”用户首先需要完成一系列的问卷,通过“初阶、进阶、深层”三种人格测试,系统将根据答题结果,从主动性、同理心、浪漫度、事业心四个方面对人物性格进行测评,最终以该测评为基准进行好友匹配。匹配分为普通和语音两种,同时满足喜欢文字交流和语音聊天的两大类用户群体。普通匹配成功后,可以先浏览对方发布的内容再决定是否发起交谈。语音匹配成功后,在通话的三分钟之内可以选择是否公开身份,以此决定是否与对方继续交谈。这种以测评为参考,具有一定“灵魂”匹配模式,可以带来一定质量的匹配体验,提高社交关系的形成概率。与此同时,两人的聊天界面顶端会显示“Soulmate”字样,该设计主要用于更加可视化的衡量用户间的社交程度。依次点亮“Soulmate”的每个字母,从灰色不断变成金黄色,以此來表明双方社交关系的稳定性。随着社交关系的逐渐稳定,双方沟通的形式也会更加的多样。
  (二)“隐匿”式形象秩序
  完全匿名化的社交软件对于用户的形象塑造,更多的是依赖于个体信息的展现,包括头像的选择、ID的命名、内容的发布等。某种程度上说,社交APP都具备一定的“界面隐形秩序”。匿名社交型APP的多变性,可以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视觉形式法则、秩序感、可信度和个性化的独立个体结构,其往往从认知心理学和感性工学等角度体现用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用户往往选择一些可视化的文字、图片和色彩等“隐藏暗示”来塑造个人形象。
  在Soul中,入场时的人格测试已经对个人形象进行了初步塑造。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设定头像引人注目、命名ID彰显个性、发布内容分享心得、交流互动展现自我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诸如这类图像化、颜色化、文字化的暗示,无疑是用户群体个性化的表现,情感化的诉求。在匿名社交模式下,“Soul”尤其对用户的头像选择煞费苦心。Soul用户不能自己上传头像,而只能从系统所提供的不同风格、不同配色的部分头像中选择自己中意的进行设定。近期,随着捏脸软件的火爆趋势,Soul也将捏脸功能加入头像设置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容貌或是审美,真正塑造自己满意的形象。
  随着用户的各种情感化诉求逐渐增强,这种看似隐匿的形象塑造秩序,其实早已贯穿于与用户的交互性体验的全部过程中。
  三、匿名社交的未来与发展
  摆脱了自我束缚的匿名化社交,虽有利于用户释放压力与情感宣泄,但缺乏约束的匿名状态会使部分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正是匿名化使得部分用户无所顾忌、肆无忌惮,潜意识中匿名所带来的豁免权,放大了有恃无恐的心理,极容易触及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底线。传播色情淫秽信息、散布谣言引发恐慌这些都有悖道德触及底线,造成了不少匿名社交APP 的众多乱象和潜在威胁。
  若是无法保证社交环境的健康有序,用户会厌倦那些恶趣低俗、夸张刺激且虚实难辨的信息内容。久而久之,越来越差的社交体验使用户只好选择卸载应用。人们使用匿名软件的首要动机便是匿名的安全感,所以必须给用户提供多重隐私保护,提升用户的信任感。匿名社交软件作为信息的共享和发布的平台,舆论的监督与管理是平台运营商必须承担的社会和法律责任。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人们越发关注社交隐私安全。平台运营商必须采用新的技术监管手段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有效核查,及时摒弃封停发布错误负能量的账号,维护社交网络的安全,提升用户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作者简介:高欣(1995),女,汉,甘肃兰州,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34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