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汉代铜鸠杖首与论语“色难”孝文化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孝文化在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是最有内涵、最重要的一种文化体现和传统伦理观念。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深深的受其影响。《后汉书·礼仪志》中说道“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论语中孔子解释“孝”为“不色难”。也就是给父母好脸色看,不做表面文章。通俗的讲就是说话、做事不噎人。汉代铜鸠杖首与论语中“色难”所阐述的孝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笔者认为古人有可能用鸠鸟“不噎”的生理学特性,比喻子女不“色难”于父母即为孝的道理。
  关键词:鸠杖;孝文化;论语;色难
  
  孝文化在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是最有内涵、最重要的一种文化体现和传统伦理观念。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深深的受其影响。孝文化对社会的稳定、家庭和睦甚至邻里友善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一直是核心思想之一。在如今越来越重视孝道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倡导和宣传孝文化、传承孝道。本文想通过历史文物汉代铜鸠杖首和儒家经典《论语》中关于孝的阐释,一起去领会古人如何把孝道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在笔者看来,孔子所说的孝,是真正的孝,不是简简单单“顺”和“敬”的“愚孝”,而是孝文化核心内涵所在。而汉代的铜鸠杖首这件文物,笔者认为正是对孔子所阐述的“孝”,最直接的实物体现。
  一、论语中“色难”对孝道的诠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一词中的“色”有形色、脸色、表情之意,也就是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动作、声音、语气等表现出来的形色。而“难”则有困难、不易做到、不易改变的意思。所以“色难”也就是在说要控制好自己的形色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一篇中,孔子解释了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孝,其实也就是孝的一个核心——给父母好脸色看,不做表面文章。通俗的讲就是说话、做事不噎人。在《礼记·祭义篇》中说道“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子女平时对父母都不能给予一个好脸色,那么去谈如何孝敬父母又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呢?这其实也是对“色难”的另一种解释。又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说的是如何去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作给父母“愉色”,而“色难”的本质还是对父母要尊敬,只有尊敬的去做,才能把行动谓之孝。如果不尊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子女怀揣着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才能尊敬的控制住自己的“色”,而不“色难”。这其实是一种自身的修行,所有的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给父母“婉容”。不过孔子也说,“色难”是最基本的孝,也是最难做到的孝。因为在这里容不得半点虚假,装是装不出来的,只有是发自内心的才能是时时刻刻的。
  二、何为汉代铜鸠杖首
   汉代的铜鸠杖首一直是尊老的代表文物。《周礼》记载“共王之齿杖”,这应该是最早关于赐老者以杖的记录了。到了汉代,朝廷非常重视孝道,便有了七十岁赐王杖的制度。这汉代铜鸠杖可以说就是汉代朝廷颁发给七十岁以上老人的“老年优待证”。《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在汉朝鸠杖还有很多权利,例如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甘肃威武出土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册”中所记载的可以总结为:一是刑罚上有优待,传唤和礼节上要特殊对待;二是拥有较高的地位,出入官府不受限制,可以走天子专用驰道的旁道,如果有人对王杖主人不敬者,可能会被按照“比逆不道”处于死刑;三是如果经商的老人能免缴纳税费,减轻生活负担;四是免征王杖主人及赡养人徭役的优待,从而能让子女或经常照顾老人的人减轻负担,专心侍奉。可见当时鸠杖的权利是多么丰富,这些出土的鸠杖和史料也成为了当时重视孝道的直接体现。
  三、汉代铜鸠杖首与论语中“色难”所讲的孝道
   《后汉书·礼仪志》中说道“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古人认为鸠鸟食管和肠道非常通畅,不会有食物阻塞的情况发生。所以为了祝愿老人不会被食物噎到造成伤害,用鸠鸟的形象装饰在权杖上。其实人们生活中也常常用“噎”这个字,来表示人与人之间话语的不和谐。比如“噎”字有说话顶撞人,使人无话可答的字义。这会使得被“噎”之人气不顺,如果情绪无法宣泄很容易生病。
   孔子讲,最基本的孝是“色难”,最难的孝也是“色难”。给父母好脸色看,这是“孝”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表情、几句话就能体现出“孝”。有时一个不好看的脸色、一句“你别管了”,子女有可能并没有太多感触,然而年迈的父母却被“噎”的无话可说。我们常说子女要孝顺父母,这个“顺”字是体现着“不噎”之意。鸠鸟,这只不噎之鸟。古人有可能就是因为它具有这种生理上的特性,来告诫世人要在心理上时刻提醒着不“色难”于父母。
   历史上漢武帝继位后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孔子对孝道的阐述,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在汉代养老制度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汉代铜鸠杖首正是儒家思想孝道的直接实物体现。
  
  四、总结
   汉代铜鸠杖首与论语中“色难”所阐述的孝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不谋而和,而是儒家思想孝道文化对汉代养老制度的一种丰富和变革。汉代铜鸠杖首是那个时代孝文化的直接实物体现。古人有可能用鸠鸟“不噎”的生理学特性,比喻子女不“色难”于父母即为孝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杨成友. 《论语》中的色难[J]. 老区建设,2016(10):36-37.
   [2]龙忠. 中国古代鸠杖首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J]. 西北美术,2016(04):140-141.
   [3]余曼. 广州博物馆藏汉鸠杖首浅析[J]. 广州文博,2016(00):189-199.
   [4]张如栩. 汉代赐杖制度探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105-106.
   [5]张墨,张燕敏. 浅述对《论语》“问孝”的感悟[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26-29.
   [6]王其英. 武威鸠杖——我国古代敬老养老制度的标志[J]. 发展,2010(12):49-50.
   [7]刘双民. 古代鸠杖探源浅说[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05):80-81.
   [8]王泽强. 中国文化史上“鸠鸟”形象的蕴意、功用及演化[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94-98.
  
  (作者单位:1中国邮政集团济南分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1;2山东博物馆,山东 济南 250014;3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1;4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5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