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媒体技术下博物馆文物的实体与虚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的数字化程度整体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博物馆作为地方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其数字化建设愈发受到博物馆界的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下衍生出多种丰富的博物馆文物展览方法,如设立虚拟网络空间、动态化陈列空间、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沉浸式”空间等。这些实体与虚拟结合的展览方式通过提升博物馆文物展览生动性,更有利于促进人们对于历史的领悟与解读,所以相关工作的开展值得被高度重视。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博物馆;文物展览;实体与虚拟结合
  作为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博物馆在借助于文物向公众展示历史的同时,通过推动典藏文物向普通受众靠近而促使精英文化同普众文化的界限逐渐淡化。当下,许多博物馆纷纷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实体与虚体交织下的文物展览,在搭建多层次、多角度空间的同时,为公众深入接触博物馆文物创造了崭新的渠道。
  1 博物馆文物实体与虚拟融合展现的三种形式
  1.1 设立虚拟网络空间
  虚拟网络空间作为多媒体技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数字内容,涉及由互联网所承载的各类博物馆信息、文物信息以及展览说明信息等,这些内容经编辑而呈现在博物馆官方账号或网站上[1]。可以说,博物馆官方账号或网站是博物馆的虚拟形式,在供公众阅览、学习、参考的同时,还可以基于前期所搭建的整个数字典藏来整体呈现,并通过外接输出实现全方位的真实呈现,从而让观赏者、学习者足不出户便能够身临其境。然而,依靠虚拟博物馆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与陈列柜中等同的观赏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和完善。虚拟网络空间表现效果与主题的选择、展示对象群体的确定、空间的优化安排以及媒体手段等都密切相关,它更像是一个资料库,表现效果高度依赖于展现架构以及具体细节间的堆叠层次、逻辑性。若实现得不完善,不仅会影响观赏者对于文物风貌获取的便捷度,还会丢失文物实体展现原有的艺术氛围。例如,当观赏者实地前往博物馆观赏“帝王收藏”时,语音讲解、空间陈列、文字与图片的交相辉映等,能够让观赏者获得综合感受,如若能够在博物馆官方网站上辅以动态展现、历史背景生动呈现等,则能够有效实现感官互补。而从本质上来看,博物馆官方账号、网站作为虚拟空间的重要形式,则能够高效地实现其与网民的良好互动[2]。与传统的陈列柜单向输出、网站单一图片展示及信息铺陈相比,更加要求对于传播内容、编辑形式的创新性与互动性,通过使网民观赏者真正参与到互动对话中,而切实了解观赏者对于博物馆文物的兴趣点以及现存不足之处,从而纳入博物馆虚拟网络空间优化重点。
  1.2 搭建动态化陈列空间
  从根本上来讲,我国博物馆文物展现多数面临着脱离语境、时空错位、展现手段单一等问题,合理融入现代多媒体技术虽然仍无法完善实现历史重现、扭转时空错位的困窘,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展现的立体感。动态化陈列空间可大致分为两种:其一,将多媒体数字技术运用到博物馆文物陈列室或外景展示中,在屏幕上将人们肉眼难以分辨的文物细节进行清晰展览、动态播放,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于文物的鉴赏度[3]。2015年,由河南博物院作为主要承办单位之一的“汉唐中原——河南文物精品展”于罗马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盛大举行,本次文物展现基于先进的LED数字技术,从世俗生活、宗教信仰、盛世陶瓷几方面生动展现了中国汉唐时期的文物,让当地大众深刻体验了汉唐文化,这一全方位展示形式很好地将观赏者的关注点吸引到文物上来。相比于单纯的文物陈列展出,动态化陈列技术能够更好地将历史背景、文物作品串联起来而形成直观感受,促进观赏者形成深刻印象[4]。其二,定期或不定期在博物馆网站上发布文物的多媒体展示,这类展示与现场展示相比,增添了专业人员的详细解读、文物细节展示以及历史信息的拓展。以河南博物院网站上给出的“中原藏珍——青玉人首蛇身饰”为例,首先从饰品本身的装饰图案“蛇”“人首蛇身”出发,阐明古代先民对蛇的敬畏,使之成为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以及《山海经》等,并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文物设计用意。借此,观赏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物,而不单单限于文物表面的赏析。
  1.3 构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沉浸式”空间
  最早在1989年,美国学者J.Anier提出了“虚拟现实”的概念。这一概念始于计算机技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而产生的三维或多维感觉世界,赋予用户极具针对性的个人体验可能性。“虚拟现实”概念中虚拟所强调的是虚拟界面,是用户实现真实体验、信息交互、自我视觉的主要依托。“沉浸式”感则被用来评估用户被逼真影像所调动的参与感、专注感。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沉浸式”空间的构建及运用,有利于推动观赏者从静态体验转变为动态体验。以VR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为例,首都博物馆“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中,博物馆通过安置11台“VR眼镜”来帮助观赏者更好地领略妇好墓穴。通过VR技术,这一深达7.5米、上下共计6层的虚拟挖掘现场,以及河南安阳暮景实地景象在观赏者们面前一览无余。据参观者讲述,当他带上VR眼镜环顾四周时,上可见天、下可见地,周遭荒草也都能够被切身感受到,着实实现了观赏者们的“沉浸式”感受。再者,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沉浸式”空间同样可以被搭建于博物馆虚拟网站空间上[5]。以河南博物院官网为例,如若观赏者之前亲身前往实地参观过,归来之余仍旧对博物馆某一馆藏文物非常感兴趣,想要观赏或深入研究,那么可通过官网上的虚拟展览功能进行“故地重游”,其虚拟展览功能不仅能够为观赏者观赏个别文物提供便利,还构建了博物馆全貌的虚拟展示,基于观赏者前期参观体验,后期的虚拟参观同样可以使其产生“沉浸式”感觉。
  2 多媒体技术下博物馆文物实体与虚拟融合展现的若干思考
  当下,时不时地会听到这样的论断:“博物馆的多媒体数字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博物馆工作的辅助手段。”这一论断往往来自博物馆管理、研究人员,在某种意义上强调了其所认为的博物馆实物论,同时也是大众所普遍认为的观点,暗示了虚拟与实体相互对立的局面[6]。笔者认为,倘若这一论断萌生并传播于多媒体数字化初步兴起的几年前,那么看来尚且正常,但在当前社会多媒体技术普遍存在的今天,似乎有失偏颇。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所代表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式,多媒体数字技术绝不仅仅是一种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或是辅助形式,而且更是一种观念、一种驱动。无论是收藏、研究、展示、教育,还是日常管理,如若高效借助于数字化平台进行完善升级,那么无论工作模式还是思维模式,都会迸发出各类创新因子。
  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作为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背景下文物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让“文物讲故事”成为文物实体与虚拟展现结合的重任。从解读文物的角度来看,有学者曾言“文物是有‘文’之物”,而“文”则是要基于工作人员的具体技艺而将思想向文化中渗透、融合,进而形成文物的精髓,从而提升其艺术性,赋予其灵魂。而在这一过程中,怎样保障博物馆风气,避免文物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流于形式而成为表演秀则需要重点关注[7]。部分博物馆为了实现标新立异,吸引观赏者眼球的目的,过度解读文物,抑或是将现代元素过分地与文物相融合,势必会对观赏者产生误导。
  3 总结
  博物馆是记录历史、承载民族记忆、融贯古今的地方,博物馆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其蕴含的价值不可估量。伴随现代社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文物的展现更应该立足于实体与虚拟融合呈现,在促进人们了解历史的同时,增进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在本文中,笔者从设立虚拟网络空间、搭建动态化陈列空间、构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沉浸式”空间三个层面对于博物馆文物实体与虚拟融合展现方式进行浅析,并针对未来发展道路上改变虚拟与实体相互对立的局面、“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相关问题给出了若干思考,以期为行业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英勋.虚拟现实技术与博物馆的未来发展[J].人文天下,2017(9).
  [2]王余烈,蘇欣,田昊.虚拟现实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叙事展示与体验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3).
  [3]孔凡辉,柏晓辉,竺如生.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图像检索方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4]董红娟,谢志昆,董瑶,等.基于3D可视化技术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研究——以文物与博物馆学课程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Z3).
  [5]孙汝星,范荣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特征融合影像云检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6).
  [6]郑委.趣味性在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Z1).
  [7]王承举.当代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58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