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胡氏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看天水明清民居现状及保护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天水胡氏民居始建于明代,主体包含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宅院,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群,较为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民居的建筑格局和风貌,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胡氏民居(南宅子)的保护维修工程是天水市近几年来最重要的民居类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体现了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基本原则,凝聚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文博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在此基础上筹建的天水民俗博物馆,既抢救保护了大量的民俗文物,又扩展了古民居建筑的展示功能,成为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典范。
  关键词:天水;胡氏民居;明清民居建筑;保护;价值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曾称邽、上邽、成纪,明朝称为秦州,是一座距今已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和27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丝绸之路在今甘肃境内的第一站。天水拥有众多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古民居,而这些古民居大都建造在明清时期,这些古民居充满秩序与和谐,且具有自然情趣的四合院风格,其粗犷流畅的砖雕木刻以及自然清雅的装饰色彩,历久弥新,充满无穷的魅力。具有特色的天水古民居是古城天水的灵魂。
  1 天水胡氏民居(南北宅子)的历史沿革
  胡氏民居分为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宅院,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市区中心街道民主路的南北两侧,在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来缙(字仲章),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出身,《明史》记载他曾任大兴知县。在任期间,胡来缙廉洁奉公,不畏权势,赏罚分明,累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整饬雁平道,赠中宪大夫,官职为从四品。归里后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营建私宅“副憲第”,即今“南宅子”。
  胡忻(字幕之),胡来缙之子,明万十七年(1589)进士出身,初任山西临汾知县,后升为工部给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任内直言上奏,刑清政简,整顿租税,被人们赞誉为“北海瑞”。辞官回乡后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在南宅子对面建私宅“太常第”,即今“北宅子”。
  梁思成先生说过:“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因为西北地区的气候干燥,使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而著名的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都具有很高的建筑、历史、艺术价值。
  2 天水胡氏民居(南宅子)的建筑格局及人文意境
  2.1 南宅子的建筑格局
  南宅子的主体建于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为并列的三组院落,南北纵轴,中路为串联式两进四合主院及东侧的书房院,东西两侧各有一侧院,但东西侧院现已被拆除改建,只剩下中路的两进四合主院和书房院的格局未有较大变化(图1、图2)。
  南宅子位于中路主轴线上的建筑群,前堂后寝,前院体平面呈矩形,后院平面呈方形。大门位于宅院的东北角,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屋顶明间改作为胡松秀之妻蒲氏的节孝牌坊,还添有四条垂脊,大门明间辟门,额题“副宪第”三字。由东北角进入大门后有一天井,南面正对大门为影壁,是进入院落后的枢纽。由此向东拐再南拐,是一条过道,其是主院与东院的分区与界定,由此也可进入仆院及杂院。往西是一扇垂花门,是天井与中路主轴线建筑群的起始标志,额题“桂馥”二字。进入垂花门,便是中路主轴线建筑群的前院,有南正厅五间,北倒座房六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南正厅是明嘉靖年间始建的建筑物,进深四椽,前出廊,单檐悬山顶。南正厅本是过厅,通过后可到达后院。经过前院东南角穿门后可进入书院,其中包括了西过门、南正厅、北倒座及东佛堂,倒座的后墙是大门内的照壁。书院南为仆院,仆院大门面向院落的东侧开设通道。穿过前院正厅,可进入后院,后院包括正房和东西厢房。正房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后院的后面是杂院。
  2.2 南宅子的人文意境
  因为天水同时地处黄河和长江流域,一直有着“陇上江南”的美誊,所以天水的民居建筑和私家园林也同时兼具北方园林的浑厚和江南园林的清秀淡雅。南宅子的木雕装饰与南方的徽派建筑的精雕细琢虽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其线条回旋顺畅却也简约粗犷,美观大方却又不细密繁缛,胡氏家族乃是天水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所以胡氏民居中体现出了一种灵秀内敛而又不乏浓郁的书卷文墨气息,更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人文心态和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虚静淡雅的传统思想。南宅子的建筑布局不仅生活方便,而且功能明确,动静分明,体现了明代的封建等级制度。书院环境幽雅,在巷道、院墙角落、后花园遍植竹子,烘托了文人气息,同时栽植玉兰、丁香,紫薇、荷花、牡丹、腊梅、寿桃、海棠等多种名贵花卉,使建筑美和自然美相融合达到了静观细品的境界。
  3 天水胡氏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
  天水胡氏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的重要实例,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史料,体现了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基本原则,凝聚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文博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在此基础上筹建的天水民俗博物馆,抢救保护了大量的民俗文物,又扩展了古民居建筑的展示功能,成为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典范。现南宅子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把民居保护区纳入进来,以南宅子巷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为国家重点保护区,东边为南宅子民居保护区。
  3.1 南宅子的现状
  南宅子自明代建成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建成后一直由胡氏子孙后代居住。其主体建筑梁架基本未动,因装修除书院及四合院正房留存下来的部分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由于年久失修、居住人口激增和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古建筑损毁严重,例如宅内地面原有的阶条石大部分荡然无存,今为土质或水泥地面,房屋的梁、柱、檩、木基层、博风板等木构件经百年风雨虽保存完整,但大部分已严重糟朽。原墙体部分坍塌,房屋整体稍歪门窗缺失,后经修缮,室内结构与原貌发生了较大改变。瓦顶构件缺损严重,致使大部分房间漏雨,院中乱搭滥建,大量的古建筑装饰构件被挪用、丢失。屋檐封堵,排水不畅,火灾等安全隐患突出,文物古建筑不堪重负。   3.2 南宅子的保护维修工程
  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宅子)维修前,东西长36米,南北纵深62.2米,平面结构呈矩形,占地面积仅2239.2平方米。内有住户56户、商铺9家、单位2家(图3)。
  2001年天水市博物馆委托河北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编制了南北宅子保护维修方案。2002年7月南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方案出台,经国家文物局审查论证后于2003年4月正式立项,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南宅子保护维修设计方案。2004年4月保护维修工程正式启动,并开始筹建天水民俗博物馆。2006年7月维修工程完工,天水民俗博物馆筹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维修过程中抢救搬迁了一些古民居建筑构件,征集了民俗文物近3000件,先后共搬迁居民56户、商户9家和两家单位。
  古民居的维修在国内尚不多见,特别是南宅子由于各种原因建筑格局和木装修部分损坏较大,所以如何应用保护的思想和体现文物古建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达到修旧如旧、修旧如初是关键。基于南宅子的现状,天水市博物馆与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基于文物古建保护思想原则编制了《天水民居地方工程做法调研和南宅子保护维修可调整性方案》,并根据《天水南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维修:
  ①对古建筑采取了揭顶修缮,局部复原,拆除了瓦顶,补齐勾头滴水及破损屋面筒板瓦,重瓦屋硬。
  ②更换檐步望板、连檐及部分檐椽,更换部分糟朽的檩子、椽子,墩接、剃补糟朽的墙内柱。
  ③恢复古建筑门窗等的木装修,清洗原本构件灰土、烟垢,新做本件做防腐处理。
  ④清理地面找出原台明,补齐阶条石、室内地坪,重铺方砖地面。
  3.3 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部分成果图
  维修后的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宅子)现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各个院落之间由甬道打通,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在南宅子的大门外有两棵千年树龄的古槐树,所以南宅子又被称为“大槐树下”。垂花大门内以南北通道分为东西两区,两区共由桂馥院、书房院、棋院、槐荫院、畅竹院、绣楼院、董家院、银杏院、杨家楼院、凌霄院、芝兰堂、戏院、后花园、杂院等12个四合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图4~图8)。在西区还有祭祖、祝寿、婚庆等生活场景展览,东区主要有历史名人书画、祖宗堂、皮影、香包、剪纸、刺绣、根雕等各类民俗专题展览,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古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相映衬,不仅是集中展示天水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成为民俗文化的博览园。
  4 结语
  现今天水市城内现存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院落除了胡氏民居外还有一百四十多处,其主要分布于城内的大城、西关城、伏羲城内的各大小巷道,如育生巷、枣园庄、忠义巷、澄源巷、自治巷、三新巷等。这些古民居多以木楼式结构为主,多为天水的历史名人故居,其中大部分还居住着原住民。随着天水市旧城区改造升级的步伐逐步加快,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本地传统民居重要性后,这些明清古民居的保护研究和价值开发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第二版)[M].王明其,增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潘古西.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建筑(第四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南喜涛.天水古民居[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4]万康成.论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概况和景观塑造[J].神州,2012(5).
  [5]天水市博物馆.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记天水市博物馆馆长李宁民[J].发展,2012(6).
  [6]徐聪慧.天水胡氏民居浅谈[J].文物春秋,2004(5).
  [7]吴楠,李洋.天水胡氏民居地域文化浅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8).
  [8]張建军.民居民俗文化的博览园——天水胡氏民居(南宅子)[J].群文天地,2010(10).
  [9]侯秋凤.甘肃天水明清民居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10]杨睿智.天水古城西关历史文化街区院落保护与更新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59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