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大众娱乐方式的不断变革,许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时代洪流所淹没,逐渐被遗忘在角落之中,陷入生存困境。那么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挽救、传承、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形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音乐研究工作者值得深刻思索的问题。本文以深州老丝弦的传承和发展为切入点,探索深州老丝弦的创新性发展的途径,以期为河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河北;非遗项目;音乐类;创新;深州老丝弦
  河北深州老丝弦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资料记载,深州老丝弦从诞生发展今至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老丝弦作为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传在衡水深州市东安庄乡一带,这里的老丝弦最具有代表性。老丝弦的曲调有娃娃腔、鸡照窝、山坡羊、锁南枝、男女青芽、卜子、起腔、哭板等类型,是较有代表性的河北民间艺术文化之一。曾几时,深州老丝弦也遭遇濒临消失,后来,当地政府和艺人不遗余力开展帮扶行动,才使深州老丝弦重新焕发生机。而如何创新老丝弦的发展途径,也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深州老丝弦概述
  1.深州老丝弦的历史起源
  关于深州老丝弦的起源,民间流传了很多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故事,据说是民间一个叫“娃娃”的艺人最先将老丝弦传唱起来的。这位老艺人在深州东安庄乡一带靠乞讨为生,性格乐观,喜欢表演,在乞讨的时候,随口就能给老百姓唱上一段以表示感谢。当地的老百姓非常喜欢看他的表演,时间一久,一传十,十传百,当地老百姓相互学习传唱,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唱腔。随后,在艺术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中,这种唱腔又加进了各种民间乐器为其配乐,最终形成了深州老丝弦这一艺术类型。
  2.深州老丝弦的艺术特征
  过去,深州地区很多群众对于老丝弦这种艺术形式非常喜爱,很多人学习老丝弦的表演。所以,当地也流行了这样的一种说法,“修下九辈仙,学会老丝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深州老丝弦的艺术魅力非凡,但是又非常深奥难学。深州老丝弦的唱腔以八句为一个循环,分为散板、头板、二板、三板等多种形式,其唱腔最有特点之处在于习惯在后半板起调,唱腔质朴不失委婉,曲调高亢而又圆滑,再配上唢呐、竹笛、板胡、二胡等民间乐器的音乐伴奏,更使得老丝弦呈现出了古朴婉转、韵味悠远的审美意境。
  3.深州老丝弦发展现状分析
  深州老丝弦一度流传于河北深州、安平、饶阳、束鹿、武强、武邑及保定周边地区。清朝时期,深州老丝弦还曾到皇宫表演,盛极一时。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娱乐多元化,深州老丝弦濒临失传,但是通过相关部门和老艺人们多方挽救,老丝弦又焕发出青春活力。2014年,深州老丝弦作品获得中国文艺展示活动河北赛区金奖,随后又在北京的晋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深州老丝弦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深州老丝弦创新性传承与发展研究
  1.深州老丝弦当前传承与发展分析
  与众多民间音乐艺术传承方法一样,深州老丝弦的传承也是通过师父和徒弟的口口相传而延续下来的,所以缺少文字资料的记载,很多内容都得靠記忆。所以,一旦师父和徒弟之间的传承连接不起来,就会导致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断代。上世纪四十年代,爆发了一场疫病,深州地区也深受其害,导致几位老丝弦艺人接连病故。深州老丝弦不仅失去了重要的人才支柱,还使一批珍贵的曲目的没有保存下来,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此后,为了挽救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其他深州老丝弦艺人开始整理曲目和资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新的艺术创新,最终整理出50多部珍贵曲目。这些珍贵的曲目资料,成为深州老丝弦延续传承的基础。
  不容置疑的是在深州老丝弦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各相关文化部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深州市宣传部和文广新局为深州老丝弦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资料搜集、曲目整理和乐器更新等工作;另一方面,衡水专业音乐院校特意派出优秀教师团队,协助老丝弦艺人进行曲目整理、编创等工作,为老丝弦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与扶持。此外,在老丝弦创新发展的进程中,除了原生态资料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最要紧的还属传承人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随着老艺人年龄渐长,很多传承人都不能进行演出了,所以深州老丝弦亟待新鲜血液的加入,需要年轻的发展力量。目前,由深州老丝弦组成的西辛庄五腔班在西辛庄及周边地区坚持为群众演出了几十年,并在与时俱进中进行自我创新,吸引了众多的年轻“戏迷”。在家长、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在周围艺术环境的熏陶下,很多十几岁的孩子也开始主动学习深州老丝弦,成为传承、发扬深州老丝弦艺术的生力军。
  2.深州老丝弦未来传承与发展分析
  目前,深州老丝弦艺人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地方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工作。对于这一古老民间音乐艺术的挽救、传承、发展工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想要彻底地发展深州老丝弦,使其绽放光芒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多个层面、角度进行全面的创新工作开展。
  首先,客观地分析民间“非遗”项目的生存状态,能够清晰地了解深州老丝弦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明白,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之所以面临生存困境,究其根源,还在于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逐渐被市场抛弃,才日渐衰落。因此,深州老丝弦在发展创新过程中,要重视对于现代曲目的改编和创编工作。一方面,可以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摒弃旧的观念和表演形式,融进新的音乐元素,使深州老丝弦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比如,改编一些不符合当前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剧目内容,加入当前流行的段子和台词,细致地打造唱腔和舞美环节,同时凝练曲调以及精炼措辞,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改编形式,使深州老丝弦表演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符合现代音乐审美,更加贴近群众情感,更加符合演出市场,进一步融入观众群体当中。
  其次,紧随社会的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深州老丝弦还应扩大宣传范围和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当前便捷的条件,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自己。当前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多媒体为信息的便捷传送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大众的娱乐形式也从戏院转向了互联网,使传统音乐有了更加丰富的展现平台。如果深州老丝弦能够利用这些现代化技术手段,必然会使自身的艺术形式传播得更广、更远。例如,可以建立深州老丝弦自媒体或网站,发布老丝弦表演视频、演员花絮,使更多的观众通过网络可以观看、了解深州老丝弦艺术;还可以借助动画、快闪等形式拍摄深州老丝弦小视频,或者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编创新型的老丝弦表演形式,使深州老丝弦古朴的艺术特征与当代时尚音乐元素相结合起来,激发出不一样的艺术火花,焕发出勃勃的艺术生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来主动探寻深州老丝弦的艺术魅力,成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总而言之,民间音乐是记录历史、储存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时间长河中凝聚而成的文化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有的融合演变,有的创新发展,也有的逐渐湮没在历史车轮中,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将一直成为民间音乐创新发展的重点。如其他民间音乐一样,深州老丝弦能够在国家政策扶持、全民积极参与下展开深入的创新发展,是深州之幸、河北之幸、华夏之幸。当然,还有很多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去传承、创新,去创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民间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邓夕.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家庄丝弦”的表演艺术特征探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2]孙雅坤.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本文系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从深州老丝弦的现状看河北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9041302006)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5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