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他对哲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中《第一哲学沉思集》和《方法论》是笛卡尔最重要的两部著作。“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是笛卡尔著名的哲学命题,这一哲学命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思”,另一部分是“我在”。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观点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上帝存在
  中图分类号:B5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228-02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创立了划时代的哲学,被黑格尔称为“近代哲学真正的创始人”。《第一哲学沉思集》和《方法论》是笛卡尔最重要的两部著作。笛卡尔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只能从科学里寻找依据,如果是从其他地方找依据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去怀疑一切,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因此,“普遍怀疑”是笛卡尔的理论基础。笛卡尔的怀疑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对一切事物的怀疑,得到相对于自己思维的真理。
  一、“我思故我在”的基础
  笛卡尔之前的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家都是在“怀疑主义”和“独断论”之间徘徊,笛卡尔的观点对于转变是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的。笛卡尔认为“应该怀疑一切”,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应该将所有的一切都怀疑一次。因为事物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事物的正确性需要确定。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中,“我在怀疑”是不需要被怀疑的。在怀疑的过程中,思想怀疑的时候,既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外的对象。而这个产生怀疑的主体就是“我,“我在怀疑”是不需要怀疑的,也就是说这是真实存在的。而笛卡尔的“我”这个主体,首先必须是有思想的,他可以是没有形体,不用走路的主体,不用汲取营养的主体,但是必须有思想,如果这个思想不能存在,这个主体就不复存在,“我能思考多久,就能存在多久”,一切以“思”为基础。在笛卡尔看来,有一个主体,也就是“我”,它是固然存在的,不需要被怀疑,而这个主体存在的原因就是“我在怀疑”,而“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并不需要被怀疑。
  因此,以“普遍怀疑”作为理论基础,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理性的重要。笛卡尔认为人人天生具有理性。笛卡尔说:思想可以怀疑思想对象,但是却不能怀疑自身。笛卡尔认为,“我”可以怀疑这、怀疑那,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这件事。我怀疑就是我在思想。当我在怀疑时,“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是无可怀疑的。既然“我在怀疑”这件事确实无疑,那一定是有一个在思想的“我”存在着。因此,也就成为了“我思故我在”的基础。
  二、“我思故我在”的含义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我思”,另一部分是“我在”。笛卡尔的“我思”,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换言之,就是一种没有纯粹内容的意识活动,在这一个过程中,是对客体的思考。虽然在笛卡尔的观点中没有提到“反思”,“反思”是后來发展来的一种观点,但是此处笛卡尔的“我思”其实就是一种对于看到的事物反思。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中有一个“故”的存在,这个词会给人一种表明二者内在逻辑关系的感觉。“我思”和“我在”是否真的存在一种逻辑关系,其实,“我思”和“我在”是相对于一个实体而言,而这个实体就是同一个主体“我”,也就是说“我思”“我在”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必然直接的联系。通过思考,也就是所谓的意识的存在,证明“我”这个实体的存在。
  还有一种理解,“我思故我在”这一观点中,“我思”是依据和理由,而“我在”只是“我思”的结果,但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必然的直接的联系。因此,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应该着重放在“我思”这一部分上。笛卡尔观点中的“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者是情感的,都属于“我思”。但是,笛卡尔的“我思”也不仅仅是为了寻求“我在”,而是通过“我思”发现真理,认识世界。笛卡尔的“我思”是普遍怀疑的基础,是想要区别其他哲学观点的基础。只有“我思”,“我”才具有人的特征,才是“真正的人”,而“我思”的过程是肯定的,是不需要被怀疑的。通过“我思”的方式,对没有明确认识为真的东西进行判断,避免草率,从而很好地认识世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观念中,“我”并不是指人的身体,而是不依赖任何物质,甚至不依赖身体的独立的精神实体,他称之为心灵。
  笛卡尔把“清楚明白”作为真理的标准,认为只要是十分清楚,十分明白的,我们认为都是真理。那么按照这一原则和标准,笛卡尔提出“上帝的存在”的观点。笛卡尔通过论证上帝是存在的这一观点,来确定论证真理的标准。笛卡尔认为,“我思”本身不可以怀疑,我不可以怀疑“我在怀疑”这一行为,但是“我在怀疑”这一行为却说明“我”的认识是不完满的,“我”认识到的东西有一些是需要通过方法怀疑和判断的,这就说明“我”的认识是不完满的。但是有一个完满的存在就是:上帝。笛卡尔认为,上帝是完满的,因此上帝的存在是不需要被怀疑的。但是“我在怀疑”这一行为本身是不用怀疑的,也就是思维不需要怀疑,那么这一不需要怀疑的完满的观念不会是“我”这一不完满的心中产生的观念,因为不完满的东西不会产生完满的东西。上帝是完满的,所以上帝不会产生不完满的东西。笛卡尔此时就认为是上帝给了他思维,给了他这一完满的观念,因为不完满的观念不会产生完满的观念,一定有一个完满观念的存在,那这个存在就是上帝。上帝赋予思考者与上帝一样的思考能力,因此“我思”不用怀疑,这一完满的观念来源于上帝,完满的观念产生的是完满,“我思”不用怀疑,是因为由于完满产生的完满,从而笛卡尔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但是,在“我”思考中发现,笛卡尔的“上帝的存在”的证明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问题。笛卡尔的这一证明中,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上帝本身就存在着”。在笛卡尔证明过程中,我不可以怀疑“我在怀疑”的行为,但是我可以怀疑我怀疑的对象,在不完满中有了完满,因此有了上帝。在这一证明过程中,上帝的存在就在证明的前提中,上帝本身就存在,证明的只是一个“完满”的存在,因此,这一结果的得出必然存在着循环,由上帝存在之后,赋予不完满的人一个完满的思维,结果证明上帝是完满的存在。   三、“我思故我在”的意义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这一理论有其独特的意义。他这一理论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其认识论方面的意义。相比较笛卡尔之前的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哲学家,他们大多数都是在考虑一个问题: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在思考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并非如此,可以说它是一种转向的先导。笛卡尔认为,当你说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你是如何确保它是正确的呢?在笛卡尔的观点中,哲学的首要意义就是探讨知识来源的正确性,这样也就不难理解笛卡尔之后的“普遍怀疑”的观点。在笛卡尔“普遍怀疑”的观点中,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观点。在笛卡尔的观点中,是这样进行论述的,“我”不可以怀疑“我在怀疑”的行为,但是“我”可以怀疑我怀疑的对象,在不完满中有了完满。
  但是笛卡尔“普遍怀疑”观点不同于其他的怀疑主义,他没有止步于怀疑,而是继续思考,并没有将怀疑之后的“无知”看成最终的结果;他指出:虽然我作为一个主体,“我”可以怀疑一切,“我”可以怀疑一切的真实性,但是“我”在怀疑的这个过程是不用怀疑的,它是真实存在的。“我”在怀疑其他事物的时候,不用怀疑“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怀疑这件事它是首先被确定存在的。这样就会存在一个非常确定的东西“我在怀疑”,而“怀疑”的产生就需要一个“怀疑者”,这样“我”就存在了,因此“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最终以“思”确立了“在”。
  在笛卡尔看来,以前的哲学发展一直在寻找事物的真正的来源,只是在怀疑和独断之间徘徊,自己的观点突破了这一局限,提出的这一观点可以作为第一真理。但是笛卡尔所确立的确定的“我”是一个孤零零的主体,他的学说一经提出,就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批判。笛卡尔的观点并不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可以作为第一真理,他的观点也没有完全突破局限;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笛卡尔的哲学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从另一方面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规律,即使要突破,也必须遵循规律。
  四、结语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在西方的哲学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应该辩证地看待。“我思故我在”这一观点可以引发我们众多的思考。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的观点中,提出了“上帝”的观点,认为上帝的存在是“完满的”,因为不完满的观念不会产生完满的观念,一定是有一个完全完满观念的存在,那这个存在就是上帝,上帝赋予思考者与上帝一样的思考能力,因此“我思”不用怀疑。这一完满的观念来源于上帝,从而笛卡尔证明“上帝是存在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观点值得后世反思。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其划时代的意义,我们要予以肯定,但是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应该认真反思,采取正确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黄启祥.从笛卡尔的哲学史观看“我思故我在”[J].广西大学学报,2018(3).
  [2]张又允.笛卡尔“我思”“我在”的三重解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5).
  [3]谢宜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含义及意义[J].吉首大学学报,2017(12).
  [4]刘永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批判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5(7).
  [5]尹超.笛卡爾的“我思”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6).
  [6]贾克防.笛卡尔论分析方法与“我思故我在”[J].世界哲学,2014(5).
  [7]张光玉.论对笛卡尔我思和我在关系的各种解释[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8(5).
  [8]刘卓军.我思,故我在[J].中国村,2018(8).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王丽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科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0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