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生态平衡视角的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补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本英译是中国对外旅游和文化资源宣传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阻碍了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的了解和传播。因此,旅游文本英译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知,掌握丰富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效应对文化图式缺省而造成文化误读与误解,实现文化补偿条件下的文化生态平衡。
  关键词:文化生态平衡 旅游文本英译 文化补偿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072-03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跨文化交际的加速,中国涉外旅游业迅猛发展,对涉外旅游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全球一体化”使文化交融的速度加快,文化的不平衡现象日渐突出。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1]旅游文本英译是一种交际活动,是以一种语言传达另一种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的转换过程。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2]在涉外旅游层面的文化交流中,只有保持中国文化自主性,提高自信心,才能保證文化生态平衡,有效避免文化隔阂,消除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和误解。
  一、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内涵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r Haynes Steward)出版了《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提出了“文化生态学”概念,指出文化的生成、发展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3]文化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相对应的概念。具体来说,文化生态就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和历史文化积淀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化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文化生态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个体所处的文化生态与他种文化之间在交流和互动中所产生的更新与共荣,其目的在于促进文化间的调试、统一、和谐共处。文化生态系统并非一个单一的文化个体,而是由多种文化构成的文化链及在交流过程中形成文化的循环。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交流、革新、互动,才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了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各种文化独有的特点和价值彰显出文化的个性。而顺应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凸显的多元文化,又以和谐共生、兼容并蓄的特质,让文化多样性得以实现,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发展的能量,促进了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发展,实现了各国不同文化传承与创新。
  二、旅游文本英译中文化补偿的必要性
  旅游文本英译是一种实用的文体翻译,旨在将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翻译成英语,激发起外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旅游活动,其形式也丰富多样,包括旅游资源宣传网站、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景区景点介绍、民俗风情画册,等等,涵盖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民俗、艺术、休闲与娱乐等文化要素。[4]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信息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使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化休戚与共。旅游文本英译无疑是跨文化的信息传播,同时也是信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吴南松指出,翻译是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经之一,必须寻求文化的融合和共生。[5]在旅游文本英译中,强调文化补偿功能是为了更好地消除偏见和误解。众所周知,东西方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旅游文本翻译时出现诸多问题。同时,基于旅游文本英译的诱导功能,部分翻译者采取故意取舍的办法导致外国受众对于中国文化存在着缺省误解和偏见。在这种翻译机制下,很多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内容被曲解翻译,进一步加剧了受众对于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偏见与误读。这非但不能促进旅游文本英译的发展,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反而适得其反。文化补偿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规范旅游文本英译的开展,提升翻译者灵活翻译的意识,促进解决文化旅游外宣过程中各种文化缺省等问题。
  文化补偿还能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在国际交往中,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也带来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强势推广。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在英语的强势推广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存在着弱化危险,文化生态存在着失衡的危机,文化链的断裂可能会引发整个文化系统的崩溃。中国青年是当前旅游事业和旅游外宣的主力军,在这个群体中,西方文化的强势推进也造成了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缺失,影响了该群体健康的文化生态意识,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文化翻译习惯。文化补偿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凸现中国文化的历史根基,在对外文化交流和沟通中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维护文化的生态平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三、文化生态平衡视角的旅游文本英译策略和方法
  旅游文本英译涉及人名、地名、景区景点名称等,大多需要进行文化补偿翻译,不仅要照顾到目的语的文化,更要关注并提升对于本国文化的认知和正确传达。只有将本国文化的信息有效传达给外国游客,才能消除文化障碍,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激发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索。这需要翻译者有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灵活的翻译技巧及完善的文化生态意识。
  1.异化和归化
  对于文化交际中文化图式缺省造成的文化困境,可以采取异化和归化的模式处理。翻译的异化和归化是1995年由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的。异化就是要让译文接近源语文化,从而凸显出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归化就是让文化翻译贴近客源国家方便的目的语和文化理解。[6]在旅游文本英译中,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文化交流逐渐密切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用相对包容的思想来看待外国文化。旅游文本英译承担着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译者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尽可能地将中华文化信息留存下来,推动文化交流。以湖南省的介绍为例。湖南省依江畔湖,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素有中国“鱼米之乡”的美誉。在翻译“鱼米之乡”时,常将“鱼”“米”直接移植到目的语文本中,直译为the land of rice and fish。虽然英语中有the land of honey and milk同样能表达“鱼米之乡 ”的意思,但the land of rice and fish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化,更有利于外国游客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奇特之处。   2.直译加意译
  对于旅游文本英译过程中的信息,翻译者要针对其对象内涵、意义和价值进行有效的策略转换,从而实现信息的基本价值。对于简单的地名、人名等内容翻译,应当直截了当地告知纯粹含义;而对于某些汉文化内涵翻译的内容,如果采取单纯直译,就会造成文化缺失,导致文化交流障碍,影响文化对外传播。为此,常用的方法就是直译后加意译。如位于湖南永州的“宁远文庙”是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祭祀历史文化名人孔子而办的学府,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庙学合一的教育机构,将其直译为The Temple of Culture,再加上意译Confucius’Temple,这样更能传递中华文化信息,使外国游客全面了解文庙的用途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再如位于长沙岳麓山的著名景点“爱晚亭”,三面环山,四周为枫树林,一到深秋便是满山红叶,景色迷人,原名“红叶亭”,后根据唐代杰出诗人杜牧的《山行》改名为“爱晚亭”。将其直译为Aiwan Pavilion或Love Evening Pavilion,再加上意译Maple-Leave-Admiring Pavilion或Autumn-Admiring Pavilion则更能使人体会杜牧笔下“停车坐愛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林秋色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音译/直译后加注释
  东西方文化在历史内涵、文化渊源、宗教信仰、饮食风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旅游文本英译首先要理解本国文化的各种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音译或者直译传达其文化内涵。而对于某些内涵深厚的本土文化景点,直接翻译无法表达其全面意义。因此,旅游文本英译就要启用文化补偿措施,在音译和直译基础上有效添加相关的注释,从而达到文化外宣的目的。例如,中国“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上著名的祝融峰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而祝融氏相传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如果将轩辕黄帝简单音译为Xuanyuan Huangdi,那么海外游客并不能理解其内涵,如果补充注释他是the ancestor of Chinese nation的话,那么轩辕黄帝这一人名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便能让外国游客理解。又如介绍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时,必然会提到该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在翻译时需注释唐元和五年为公元810年,才能使外国游客明白石鼓书院的历史。
  4.直译/意译后加解释
  王佐良先生指出:“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7]文化人类学中文化图式概念,其基本内涵就是指在信息交流的时候,受众根据自身已有文化知识和框架,有效地激活其文化积淀,从而补充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大量文化缺省及文化变异过程,正是上述内涵的存在,让文化交流和交际出现各种空缺、偏见和误读。这也要求翻译者充分重视文化缺省的存在,弥补文化图式的空缺,有效地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直译或意译之后添加必要的解释,引导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本土文化。例如, 湖南湘西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习俗“哭嫁”,仅仅翻译为crying for marriage是不能使外国游客明白其文化内涵的,甚至有的游客还会感到不可思议。只有解释清楚“哭嫁”是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喜嫁的姑娘结婚前一定要哭唱嫁歌,甚至亲人和闺蜜还要前来陪哭,哭得越厉害说明这位姑娘越聪明,亲友之间的情谊越深……才能使外国游客了解土家族传统文化,感受土家族的民俗风情。
  5.替代性翻译
  对于旅游文本英译中的一些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文化内涵等特有内容,具体翻译过程中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要正确处理中国的文化信息,采取替代翻译模式,从而让文化图式变得更为有效,帮助受众理解本土文化。如常见的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借用西方文化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替代,将“七夕节”借用西方情人节替代称作Chinese Valentine's Day,还有将长沙马王堆汉墓千年女尸“辛追夫人”比作西方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主角“睡美人”(Sleeping Beauty),海南省的旅游外宣中将“海南”比作“东方夏威夷”(Oriental Hawaii),等等。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游客直观了解到叙事主题,也增强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包括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民族民俗等。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游客颇有吸引力,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文本英译不但要逾越语言的障碍,还要跨越文化的鸿沟。[8]在旅游文本英译的过程中,要树立文化自信,加深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掌握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培养良好的文化翻译习惯,有效地应对因文化图式缺省而造成的文化误读与误解,实现文化补偿条件下的文化生态平衡,构建起良好文化生态系统,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3223037?fr=Aladdin.
  [2]徐丹.旅游英语文化透视与翻译解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43.
  [3]朱以青.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J].山东社会科学,2012,26(9):78.
  [4]刘晓维.旅游英译文本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以《走遍中国——江苏》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10):140.
  [5]吴南松.翻译:寻求文化的共生和融合:也谈翻译中对原文差异性的保持问题[J].中国翻译,2003,24(3):17.
  [6]李宗政,杨山青.中国旅游外宣英译文化异化与归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6):42-45.
  [7]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0.
  [8]秦宏莉.旅游文化翻译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29(35):353.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王涛,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0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