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化生态学要求保持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并促进不同语言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文化生态视角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课程设置和教材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高校教师母语文化素养因素。建议采用的应对策略包括:平衡高校课程设置及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内容、“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探索文化生态观下的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关键词:文化生态 中国文化失语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016-02
  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 这一概念,他发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许多中国大学生并不能流畅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研究表明,我国众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用英语合理、有效、对等地表达自己的本土文化、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造成民族身份认同感弱化。1995年, 美国人类学家J.H.Steward) 在他的《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中阐释了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文化生态学强调看待文化应以动态和谐的态度,在透彻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了解并学习他国文化,保持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并促进不同语言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
  为调查学生母语文化英文表达能力,于2018年12月对长春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大一、大二两个年级100名学生进行了中国文化词汇英文翻译测试,内容包括25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如孔子、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关英文表达等。调查结果显示,二年级受试者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虽然高于一年级受试者,但总体能力都较弱。即便是二年级的学生,其表达的正确率也不足30%。其中,对于英文中有对应词汇的表达,正确率较高,如儒家思想、剪纸等,但对于四大名著书名等具有深层文化意蕴的英文表达,正确率仅为3%。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课程设置及教材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课程设置仍然倾向于西方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输入,很少有英语专业设置系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课程。从所用教材来看,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的精读、泛读课程使用外研社、高教社等出版的教材,所选课文涉及中国文化的并不多,学生很难从教材中直接汲取到中国文化常识的英文表达方法。
  2.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尽显尴尬和无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学生自身传统文化价值观日渐淡漠。西方文化通过有形及无形的文化产品对中国实行文化渗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民族文化功底薄弱,对传统文化精髓知之甚少,导致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3.高校英语教师母语文化素养需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本科及研究生都为英语专业出身,在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面的素养都是靠平时积累,水平参差不齐。平时授课时,基本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课外拓展有限。另外,有条件去英语国家学习进修的教师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教师所获得的英美文化知识是从书本上拿来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母语文化的实践机会不多。国家级别英语考试(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涉及中国文化常识的英文表达法的题目很少,造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关注点始终放在传统语言技能的训练上,这种脱离了文化的教学,弱化了母语文化的输出导向作用。
  二、应对策略
  1.平衡课程设置及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内容
  结合目前国内高校英语教材特点,建议在教材课文选择时,适量增加反映中国文化内容的英文材料及表达中国特色事物的最新英文词汇,使学生能够直接学到标准的中国文化知识的英文表达。教材内容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中国文化的内容作为课外閱读材料,如要求学生选读中国作家的英文名著,如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丁往道的《中国文化掠影》;阅读华裔作家的英文作品,如谭恩美和赛珍珠的代表作品;结合中文阅读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英文翻译作品,如美国诗人庞德对中国古诗的译作、英国人威利翻译的《论语》等。
  2.“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向学生传授目的语文化,更应向学生传达中西文化平等对话理念,“National is international”,这是当今时代每个大学生应牢记的,通过对比中国与英语国家在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差异,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意识。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客观地展示母语文化更能赢得对方的尊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打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要求学生以学习心得的方式记录自己在本课程学习中思想方面的成长。以课堂讨论、专题课(下转第15页)(上接第16页)堂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对比中英、中美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母语文化意识。
  3.文化生态观下的英语教学改革
  建议在英语课堂之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文化教育活动,如鼓励学生举办中国文化知识英文辩论赛、英语文化体验节、“中国文化英语讲”大赛等,帮助学生多渠道接触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知识。另外,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中国文学、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等相关课程。在考试中增加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考题的比重,促使学生重视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消解“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三、结语
  “中国的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倾斜,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肖龙福,肖笛等,2010)。从文化生态角度思考英语教学,是当今时代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消解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Steward.J.H.Theory of Culture Change[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
  [2]从丛.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7).
  [3]肖龙福,肖迪.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0).
  责任编辑:孙瑶
  [基金项目]2018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文化生态教学策略研究”(GH180360)。
  [作者简介]赵凌志,长春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比较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0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