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消费主义是一种消费至上的社会文化思潮,这种思潮极大地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对消费主义的理解可以从多种维度展开,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从价值观、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文化态度四个方面入手,探讨过度消费给当代青年带来的消极影响,从意识形态、国家让渡、社会心理与个体意识层面深入分析,用正确的途径去化解消费主义为青年群体带来的困境,可以有效地帮助当代青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消费主义 青年 价值观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009-02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推崇以享乐为目的的过度消费。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与世界接轨,这为消费主义思潮在中国蔓延提供了社会条件。国内学者对消费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晚,讨论大致集中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四个方面,对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带来的困境和消极影响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对策方面拓展的还不够深入,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层面,实际上应对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带来的困境不仅局限于高校教育,还应重点考虑意识形态、国家让渡、社会心理等层面。
  一、消费主义概念
  国内对消费主义概念有多种理解,每一种理解都对应着一种消费主义在中国蔓延的原因,多元解读消费主义,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多的应对措施。
  一是价值观维度。部分学者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取向,人们将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当作人生目标。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消费特点,因此人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象征,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二是意识形态维度。这种解释主要是看到了消费主义所缺乏的批判意识,这样毫无反思的沉溺式消费,不仅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相反消费主义使得消费本身变成一种精神的需要”。[1]三是文化态度维度。针对鼓吹消费至上的社会文化现象,消费主义所秉持的是一种以物质为指向的文化理念,反映出人们对奢靡生活的享乐的文化态度。[2]四是生活方式维度。“二战”后,西方各国为了快速实现经济复苏,在政府倡导下,形成了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批量生产和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但资本恢复正常周转后,人们却习惯了这种奢靡的生活方式,甚至逐渐蔓延到其他各国。因此,学者毛世英指出:“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生活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3]
  二、消费主义给青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1.信仰荒芜后的精神失落
  从伦理的角度来看,消费主义的盛行给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包含着对生命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对价值的思考等,但是消费主义是一种以物质为导向的社会文化,对金钱的挥霍、奢靡的消费镜像代替了人们原有的追求。消费主义使现代社会在消费的引导下产生了精神缺位,指向的是价值的虚无,青年群体更多地关注物质享乐只会导致信仰的荒芜。适度的物质占有是满足人类精神享受的一种补偿行为,然而过度的物质需求不仅不会达成心理补偿的目的,反而会让内心更为失落。消费成了为购买而购买的行为,因为购买行为本身就证明了个体的价值,人对物品的占有度恰恰反映了人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力等,而且占有的物品越多,越奢侈,就越证明这个人的分量越大。这样一来,消费不再是享受或补偿,变成了一种任务;如果没有定期去占有物品,似乎人的价值感就降低了,这种充满负担的消费活动必然会给当代青年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2.消费盛行下的自我迷失
  从哲学视角来看,过度消费会消减当代青年的自我意识。人从生产主义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又被科技带入愚昧的阶段。但是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真的使人摆脱了人格的缺位吗?在消费主义这里,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消费可以让人购买商品的所有权,但是这种权力的本质仅仅是虚荣感,很快更多更新的商品会冲击掉这种满足感,琳琅满目的选择之下人的占有永远是那么的渺小。商品不是人的私有物品,商品其实成了新的神,人有责任必须定期地、不断地购买商品,如果一旦这种消费行为终止,似乎这个人的自我也缺失了。在当代社会里,青年群体被虚像所包围,青年人模糊了物与“我”的界限,“我”对物占有,物成了“我”的一部分,物能象征“我”的权力和地位,物也在表达着“我”,这样一来,人在消费盛行的年代被异化了,这种异化不可避免地阻碍了人对自我认知的构建,必然地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
  3.奢靡文化中的艺术消亡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消费主义让艺术的创造性出现了消亡的危机。商品的设计和生产,不仅仅是一种机械性的批量制造,更应该包括对艺术的创造、文化的沉淀和对美的理解等。然而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商品的艺术性和文化积淀不再是大众购买商品时的首要选择,反而那些有明显符号的奢侈品才是青年人追求的消费目标;一旦超出了经济能力甚至还会选择仿制品来替代,这就意味着消费者选择奢侈品并不完全是因为高奢品牌对细节的打造、设计理念、品牌故事,更多的是持有这样的奢侈品能带来的附加含义,即拥有一定的财富和身份。相对的,大众的审美也会极大地影响商品的生产,厂商不再会给予艺术创造以足够的重视,而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去设计,这样一来也导致了青年群体审美的异化。因此,消费至上的社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使艺术创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消费主义促使高雅的艺术不断地趋于庸俗化。
  三、为当代青年建立正确消费观的路径选择
  帮助当代青年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有多种路径,目前国内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高校教育对青年人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还应注意其他的解决途径。
  1.意识形态
  当代青年在面對非主流意识形态时,应该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时,青年人应该认识到消费主义对青年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去伪存真。国家应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加强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指导和培育青年。高校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和观点,与社会和家庭通力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引导青年群体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让他们意识到消费文化会造成人格缺失、价值观偏离等问题,教育青年人客观地面对消费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各种异化现象,避免自我的迷失,始终坚持鲜明的立场,让他们懂得如何从批判的视角学习、完善、发扬消费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思潮,从而用更多元的文化丰富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   2.国家政策
  国家应制定严格的消费政策,鼓励有选择的消费,限制低端、低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杜绝消费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在中国扩散。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曾采取倡导性消费。在官方的认可之下,国民的消费态度发生了改变,也为消费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对消费主义的警惕,杜绝政治让渡换取经济利益的政策引导,必须采取理性消费的宏观调控,从市场源头把关,对商品的质量、文化、价格、广告宣传等都严格审核,并制定合理的惩罚措施,杜绝生产商以消费至上的商业文化来刺激消费者盲目消费。加强执法力度,并将社会和公众纳入监督体系,用网络监督、电话监督等多种渠道确保政策落实。通过国家在政策、法规和执行力度的全方位努力,改变国民对消费主义的态度,逐渐降低消费活动在青年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削弱消費在青年人心中的重要性,帮助青年人建立理性的消费观。
  3.社会心理
  关注社会心理问题,消除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心理“催化剂”,引导青年建立正确的消费心理。青年群体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盛行有很多社会心理因素,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对物质匮乏年代的心理补偿;下层阶级对高层阶级的消费模仿;中国好面子文化的顺从心理。对此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倡导社会以客观、积极的态度面对过去的记忆,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世界却是极大丰富的,对历史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和未来,应该着力研究解决当下精神缺失的问题,而不是把历史发生后的时间集中在补偿过去上。二是扶正社会消费的心态,消除模仿上层阶级的消费习惯和面子观问题背后的消费恐惧心理。引导社会意识到消费的扩张是无止境的,效仿上层社会的长处去缩短差距是一条不可行的道路,为了掩饰恐惧的消费行为只会带来一时的安定,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更深的恐惧。只有正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距,引导青年人用学习和努力工作缩短阶级之间的差距,才会真正地消除面对上层社会的自卑心理。
  4.主体意识
  第一,国家与社会有责任给予青年人文化关怀,注重主体价值观的内在导向作用。国家在培养人才时应制定更完善的教育模式和用人制度,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之外关注主体意识的培养,用更多更有力的方式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各群体在注重商业利益之外,更应肩负起培育青年主体意识的社会责任,坚决抵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虚假价值观引导。青年人自身应该认识到内在与外在统一的重要性,正确区分真我与假我,不要活在网络中、包装下的虚假幻想之下,追求真正完整的自我升华。第二,主流文化必须尊重青年人的文化主体性,并注重培养他们对事物的鉴别能力。一个社会对相反事物的包容度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体意识的完善度。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外来文化,不能因为文化冲击带来了负面影响就阻碍青年人去接触新生事物,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教会青年人独体思考问题,用更高雅的审美去选择商品,并在消费过程中要学会反思,最终能用批判的视角去看待消费主义文化思潮,从而成长为完整而保留个性的鲜活自我。
  参考文献:
  [1]王代月.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J].理论科学,2004.
  [2]陈建华,张园,赵志平.消费主义及其超越[J].广西社会科学,2009.
  [3]毛世英.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责任编辑:杨国栋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消费主义背景下的青年价值观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李倓,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0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