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马克思把“艺术生产”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层面上,把“艺术生产”看作成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把文学和艺术看作对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规律和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本雅明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中得到了启示,把艺术创作看作和物质生产有着共同规律的一种特殊生产活动和过程,把艺术创作等同于生产,把艺术欣赏等同于消费,强调艺术创作技巧的重要性。马舍雷在受到马克思和本雅明艺术生产思想的影响下,提出艺术生产所带来的只是一种产品,区别于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时所带来的具体事物,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区别于宗教,任何创作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生产。
  关键词:艺术生产 马克思 本雅明 马舍雷
  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227-03
  马克思在研究艺术和物质生产关系的问题中对“艺术生产”进行了论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首次把“艺术”和“生产”联系在一起,他的“艺术生产”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剩余价值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将艺术生产理论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层面上,把艺术生产看作成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的艺术生产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其后的本雅明和马舍雷艺术生产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对“艺术生产”的论述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的形成整体上可以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剩余价值理论》中找到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那个部分,首次把“艺术”和“生产”联系在一起。他从人类本质出发,把异化劳动的扬弃和人的类本质的恢复与共产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人的精神活动的时候,对“精神生产”进行了一定的表述。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最后一部分提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2]1。进而,他就在这本书中明确地表达了“艺术生产”思想:“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2]2虽然马克思在生前没有来得及修订和出版《剩余价值理论》,但这一著作最终得到了出版和重视,他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对“艺术生产”思想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只有在他作为某一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是生产的。”[3]
  马克思把“艺术生产”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层面上,把“艺术生产”看作成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把文学和艺术看作对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规律和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他非常关注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艺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一种文化现象,必然受到生产规律的支配,受到所处经济条件的制约。“艺术生产”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性,“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都要遵循生产的一般规律。他把同样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进行了区分,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润;而“艺术生产”虽然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但是“艺术生产”的过程和“艺术生产”所获得的“精神产品”赋予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艺术生产”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要使人们获得心灵上的净化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艺术生产”进行了区分,他指出那些仅仅为资本家服务的“艺术生产”可以理解成普通的生产劳动,但是那些自由艺术家的“艺术生产”却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这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巨大动力。他把“艺术生产”定位为一种实践活动,认为艺术离不开生产,生产也不完全脱离于艺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和理解艺术,理解“艺术生产”所创造出来的对象,从而理解人类的本质。“艺术生产”本身属于一种特殊的、人的实践活动,“艺术生产”也同样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把“艺术”和“生产”联系起来,把“艺术生产”上升到了实践活动的高度上,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生产”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对其后的本雅明、马舍雷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给学界的相关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二、本雅明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挥
  瓦尔特·本雅明于1892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里,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时起,本雅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同时也对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进行了学习和研究,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受到德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布莱希特的影响很深,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是他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在此基础上本雅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他的两本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是其艺术生产理论精华的集中体现。
  本雅明在受到布莱希特美学思想影响的前提下,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接受和吸收。他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同样把艺术生产看作和物质生产有着共同的一般规律,把艺术生产看作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雅明认为,艺术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也是一种生产,即艺术生产[4]1。他认为艺术创作就是艺术生产,艺术欣赏就等同于消费。他特别强调艺术生产的技巧,艺术生产的技巧就代表着艺术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從而艺术的革命性也必然取决于艺术生产的技巧。在他看来,现代艺术生产有着比以往艺术生产更高的艺术技巧,因此现代艺术生产的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艺术生产的技巧代表着艺术生产的水平,它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本雅明通过对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的继承,同时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引入到他的理论体系中,最终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他认为,艺术生产的过程在形式上和物质生产过程是一致的,艺术家就是艺术生产中的生产者,艺术品就是艺术家的产品,艺术生产的技巧也就成为了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力,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之间就形成了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当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力和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就会促使艺术生产发生变革。本雅明独到地发现了艺术生产技巧对完成艺术功能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他把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相结合,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上述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作为生产者的作家》这本著作中。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形式本体论的审美观念,他对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没有进行完善和合理的解读,在他那里艺术生产和认识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统一。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深刻地影响到了他以后的艺术生产思想的走向。
  在本雅明的另一本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把艺术生产和艺术命运的思考进行了联系。他把艺术命运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传统艺术所表现的本真性、独特性、距离性和权威性在机械复制时代全部消解了。机械复制时代使得艺术“真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区分不再有效,艺术本真性的评价标准也被淡化了,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使得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得到了降低,同时欣赏者可以更加“自由”地欣赏艺术作品。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机械复制文化进行了分析,这里可以把机械复制文化理解为大众文化。在早期,本雅明对机械复制艺术作品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后期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开始对机械复制艺术作品进行了批判。他提到的“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就是指的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他认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可以复制的。对艺术作品的复制主要是由三种人进行的:一是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对大师的作品进行复制;二是大师为了传播自己的作品而复制;三是商人为了追求利润复制艺术作品当作商品买卖[4]2。到了后期,他对“机械复制艺术作品”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从有保留的肯定转变成为了完全的否定,走向了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机械复制艺术作品”相同的立场。
  本雅明对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及他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两部代表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实现了对艺术生产和意识形态问题的结合,并为他以后的西方马克思理论家马舍雷等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三、马舍雷的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
  彼埃尔·马舍雷出生于法国,他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老师阿尔都塞及结构主义的影响之下,他对马克思和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思想进行了专门而又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艺术生产理论。马舍雷把艺术作品看作一种独特的形式结构,这种形式结构与意识形态的结构处在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艺术生产受制于意识形态,但是艺术生产还保持着一段能够审视意识形态的距离。他把艺术生产的过程看作通过对意识形态实践所产生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赋予意识形态以一定的艺术形式的过程。马舍雷的艺术生产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他在1966年出版的《文学生产理论》一书中。
  马舍雷对作家身份的多重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而寻求对文学生产的生产方式进行准确的把握。作家的出身和社会背景使他从属于某一特定的阶级,成为这个阶级特定的意识形态实践者,同时,一个作家享有一定的社会灵活性,因此他就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仰方式和意识形态立场。作为一个作家,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能够较为深刻地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观察和表述,并赋予它们相应的艺术形式。可以看出,作家在进行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时,又能够对意识形态的实践进行表达。同样,艺术家正是通过艺术生产在艺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
  马舍雷认为,艺术生产所带来的只是一种产品,区别于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时所带来的具体事物,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区别于宗教,任何创作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生产。他在《文学生产理论》中强调用“生产”来取缔“创造”,艺术生产并不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而是人的生产的活动,“创造”一词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艺术家并不是“创造者”而是“生产者”。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中,可以把握到“生产”一词的魅力之所在。“生产”强调过程性和实践性,而“创造”强调一种从无到有的至上性。马舍雷在《文学生产理论》中,以文学这个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案例”,考察了文本、意识形态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他的艺术生产理论中还蕴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在马舍雷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艺术生产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可惜的是,马舍雷在出版了《文学生产理论》之后,逐渐远离了对艺术生产思想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陳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1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