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淄博作为齐国故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但存在非遗与旅游始终两张皮、资源之间各自为战、非遗没找到方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等问题,亟需政府主管部门加大统筹协调,调动行业企业开发非遗旅游的积极性,实现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淄博市非遗旅游开发;创新思路,大力发展齐文化主题的“非遗旅游+”。
  关键词: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2018年,文旅融合成为国家战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成为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工作思路。体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方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一直是地方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利用已然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文献回顾
  2008年之后,非遗旅游开发研究不断升温。许多学者认同非遗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对策,但保护其“原真性”是开发的关键。而白凯等一批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利用呼应了提质增效的国家战略,适应了消费趋势的新变化,也是旅游业发挥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然要求。金准认为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换挡期,中国旅游业的增长红利将面临历史性转换,依托改革和创新,非遗在旅游产業中深化利用是旅游产业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戴俊骋、李霞分析了非遗的“地方性”与非遗旅游的“超地方性”特点,将不同非遗旅游形式建构地方的方式分为四种:原生自然式、原地浓缩式、集锦荟萃式和主题附生式。将非遗的地方性与原真性进行区分,提出原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改变和添加新的意义,这就需要地方认同和归属感,寻求在地居民的人地连结。王晓华则认为非遗活态性、民间性、生活性的特点与传承人制度固定性、标准化、精英化的特征是一对固有的、结构性的矛盾。非遗保护与传承是多渠道的,必须尽可能依靠基层民众和地方文化精英队活态非遗进行保护。张骁鸣、黄秋芬观察了龙舟赛这一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现状,指出只重视体育而忽视了“传统”、“民俗”、“文化遗产”,变得陌生而别扭,呼吁“把日常还给日常”  。以上学者从丰富和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纬度谈了非遗保护与旅游化利用,没有涉及具体的开发对策。孔华从文化旅游开发的角度,从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品牌运营、坚持创意发展等角度对安徽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提出了对策  。学术界的目光已转向非遗的传承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的研究较少且不成体系,尚未有关于齐文化非遗的旅游开发对策研究。鉴于此,本文意在通过目前淄博市非遗旅游开发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淄博市文化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建言献策。
  二、淄博市非遗旅游 开发现状及问题
  淄博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即孟姜女传说、五音戏、聊斋俚曲、蹴鞠、周村芯子、阁子里芯子、鹧鸪戏、郎牛织女传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淄博陶瓷烧制技艺、鲁派内画、博山琉璃烧制技艺、淄博花灯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如颜文姜传说、韶乐、四四席食俗、孙膑拳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2项,如博山豆腐箱制作技艺、赶牛山庙会、田横家宴、临淄民歌等。
  (一)非遗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但绝大部分非遗资源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欠佳,旅游深化利用不够。
  诸多民俗类非遗资源每年几次出现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陶瓷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或者“非遗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节庆中,由政府部门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形式单一,时间短暂一天至几天。相对于组织部门的热情和期盼,非遗传承人热度不高,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囿于非遗技艺传承,而欠缺 “非遗+旅游”的思索或难以找到“非遗旅游”的契合点,传统非遗思想难以打破,二者深化融合仍需要一段时间。各种节庆、节会的非遗展出时间短暂,犹如昙花一现,再加上事前宣传预热不足和信息传播渠道有限,非遗的展出成为传承人或小众圈内的孤芳自赏,游客和广大市民难以深刻体验非遗魅力,也便难以激活非遗的市场吸引力。
  戏曲类非遗五音戏、鹧鸪戏等,受众群体小,传承人缺少参与旅游的意愿驱动,表现形式多为舞台展演。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与旅游景区有了初步结合,但仍停留在文化传说层面,缺乏体验性、娱乐性、可观赏性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也未出现有代表性的文创旅游商品。
  部分技艺类非遗资源加速了文旅融合,将展示搬到景区景点内,创新发展非遗活力,增加体验性设计,如周村烧饼制作技艺、淄博陶瓷烧制技艺、博山琉璃烧制技艺等。淄博市淄川振华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建设了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建成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资源通过展示、考察、体验得到较好的利用。
  (二)非遗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类型齐全,但各自为战、群岭无峰,难以打出组合拳。
  淄博市非遗资源类型多样,包括民俗类、民间音乐类、民间文学类、手工技艺类、民间舞蹈类、戏曲类、传统体育与竞技类等,类型齐全,极具旅游开发利用潜力。但是目前的淄博非遗旅游资源整合联动性不强,没有形成一体化规模和共享性资源。首先,各类非遗零落各处、各自为战,还未调动起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积极性,缺乏系统挖掘整合,没有形成鲜明的淄博市地域文化特征。如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打造集产品设计、制作、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实现企业文旅融合,仅2017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四万人 。但独木难成林,缺少旅游产业协同意识,不能有效拉长游客停留时间,对区域内其他资源的协同利用不够,难以拉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其次,非遗资源展示传播能力有待提高,不仅外地游客感知度低,甚至本地居民对其了解也十分有限。在调研中,能够说出十项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民屈指可数,周村烧饼制作技艺、淄博花灯会、蹴鞠等与旅游业结合的非遗市民感知度较高,可见,旅游与非遗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非遗的传播方式需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提高自身吸引力,为更多的人所知晓。第三,没有形成淄博地域系统文化品牌,围绕“齐文化”地域特色文章不足。非遗与旅游“两张皮”加上各自为战,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性、协同性、高效性利用,也难以实现提高站位,用地域文化品牌观发展创新非遗和旅游。   (三)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微弱,脱离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属性缺失严重。
  第一,淄博齐文化旅游仍以齐国故都、故城、各色博物館等静态陈列参观游为主,高大上的博物馆建设却没有跟不上体验时代游客的需求,没有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存在价值,能为游客讲解透彻文化内涵的人员更是稀缺,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特质,而忽略了其应有的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属性。
  第二,非遗产品结构、展现形式单一。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上墙图文展示为主,传统音乐类以舞台演出为主,传统表演艺术以短时间、小规模、表演性为主,非遗的传承受众十分局限,脱离社区居民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得不到检验。只有走进在地居民,将本属于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人民生活中传承、演变,才富有生命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束之高阁、贡在神坛、囿于传承人只会让非遗逐渐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非遗文化资源转化力不足。淄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有待提高的产品转化能力不协调。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缺少产业融合观,也缺少新科技应用和新业态创新,文旅产品内容亟待丰富。
  三、开发对策研究
  (一)政府主管部门加大统筹协调,调动行业企业开发非遗旅游的积极性
  首先,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宜旅游开发,政府主管部门应立足齐文化发展、统筹规划,重点筛选有价值、可开发的资源,指导行业企业采取适宜的旅游开发手段,实现非遗的旅游活态保护和传承,监控非遗的旅游开发、利用与保护。其次,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调度、牵线搭桥,加快文旅融合,改善淄博市非遗旅游有载体无文化、有文化无载体等现象,实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出淄博地标性文旅项目。第三,建立一支非遗传承人、政府、研究机构、相关企业、在地高校在内的非遗旅游开发人才库,为淄博市非遗旅游发展提供智囊服务和人才支撑。最后,抓住淄博市老工业城市转型机遇,加强宣传,扩大淄博市非遗知名度,打造齐文化非遗旅游品牌,将齐文化旅游融入淄博市城市形象骨血之中。
  (二)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淄博市非遗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首先是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应加大非遗的普及和推广,在本地居民的知晓度、热爱度和参与度上下功夫,使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才能形成淄博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标签,才能提升淄博市的城市魅力,从而更广泛的为旅游业所利用,成为旅游吸引力,提高游客的感知度。
  (三)创新思路,大力发展齐文化主题的“非遗旅游+”
  非遗保护并不是一成不变,应与时俱进、鼓励创新创意。当今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产生的对社会生活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应延伸到人民生活中去检验传承,更应不断创新,与不同行业、产业交叉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已经成为文旅发展的大趋势,淄博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更有着悠久的齐文化历史底蕴,如何使二者在新时期焕发新光彩是我辈孜孜以求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发展笔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利用》,白凯,金准,戴俊骋,李露,王晓华,张骁鸣,黄秋芬,《旅游学刊》,2019年第5期,1-9.
  [2]《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以安徽池州为例》,孔华,《黑河学刊》,2018年第6期,总第240期,65-67.
  [3]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淄博非遗:留住文化根脉,2018-03-07
  作者简介:
  梅振华(1983- ),讲师,淄博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开发。
  基金项目:
  淄博职业学院院级科研基金项目:齐文化旅游“非遗”开发研究(编号:2018zzsk02),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ZD 2019063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12370.htm